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新时期汽车消费政策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汽车消费政策调整的目标、意义及方式。以限制为主的消费政策是汽车市场扩大的重大障碍。实行积极的汽车消费政策,可有效促进需求的增长。文章强调了消费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小雨 《时代汽车》2011,(2):60-63
最近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其二是随着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退出和各地方政府治堵政策的出台,汽车经销商普遍认为,2011年中国车市产销量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二、三线市场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笔者观点很明确,如果继续沿用GDP增长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源配置仍然向产值倾斜而不是社会民生,则中国汽车市场不可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美日汽车市场纷纷下滑。受益于中国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一举突破了1300万辆,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2010年以来延续了2009年的旺销势头。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在私人消费的带动下,中国汽车市场还有望保持较长时间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2003年重型车市场宏观环境简况:(1)2003年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大内需,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年增长9.1%,达11.67万亿元,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进入了一个基于可持续消费需求的新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鹤 《汽车电器》2010,(1):47-47
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专家表示.会议特别强调刺激国内消费,而拉动消费的主力是汽车和房地产两大产业。保持汽车产业优惠政策连续性符合业内预期.汽车业利好政策环境不变,汽车销售将保持高速增长:而要进一步挖掘汽车消费潜力应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支持专业金融汽车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03,(50):14-15
2002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超过60%增长的“井喷”现象。为了保持汽车市场良好的增长势头,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必不可少。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扩大销售、刺激消费、完善金融服务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对从业金融机构而言,汽车销售融资是一个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金融行业;对制造商而言,汽车销售融资是实现生产和销售资金分离的主要途径,同时使其产品的价值链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7.
1汽车产品进出口概况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进入2010年以来,全球汽车贸易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中国作为最引人瞩目的汽车市场,2010年全年汽车产品进出口均较大幅度增长,同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巩固和扩大了中国汽车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事岀有因: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进入新世纪之后,得益于我国汽车下乡、小排量购置税优惠以及汽车节能补贴等种种优惠政策的刺激,全国人民对于汽车消费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也因此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维持高增长态势。直至年底,交出了  相似文献   

9.
《汽车实用技术》2012,(5):13-13
(文章来源于经济参考报)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全面低速增长态势,针对这一市场表现,全面启动类似2009年那样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没有必要,也不可持续,但应该适当出台一些结构性鼓励政策。一季度我国汽车市场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汽车总需求在2011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呈现负增长态势,一季度汽车总需求493万辆,同比下降3.6%。二是乘用车与商用车呈现同  相似文献   

10.
一、政策出台背景 汽车工业是具有代表性的组装产业,也是主导经济成长和工业发展,扩大生产力的国家战略产业。近年来,汽车工业从制造业典型的二次工业逐渐成为包括服务性行业的三次工业,汽车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但在1989年以后,由于美国等主要三大市场设备过剩,促使发达国家市场加速重新调整汽车产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市场容量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而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由于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而表现乏力。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对全球的贡献最为突出。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占全球汽车市场增量的50%左右,市场占有率达10.7%,但整体汽车消费水平还不高。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高达6000万辆,私人轿车的保有量也将达到2700~3000万辆。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我国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了成效,全年GDP增长保持在7%以上。在国家宏观形势一片大好的带动下,汽车工业也是一片繁荣,《汽车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汽车品牌专卖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汽车金融公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体制、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型载货汽车主导国内汽车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型载货汽车市场应寻找市场需求的新生长点,即中型载货汽车的专用化、农村化和中型载货汽车市场的国际化。1998年宏观经济环境较好,但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减弱。1998年中型载货汽车消费将进一步向个体消费转化,出口力度有所加强。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将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但总需求仍呈下降趋势。预计需求量仅  相似文献   

14.
<正>近1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每年均以24.5%的速度高速增长。随着汽车后市场的不断拓展,汽车维修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由于国家为拉动内需所采取的国内汽车消费政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汽车消费由过去的以公有消费为主转向以私有消费为主,汽车维修市场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全球汽车市场回暖。中国汽车市场在2009年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促动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幅均为32.4%。汽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3.53%,同比提高1.18%,产销蝉联世界第一,同时占世界产销量的比例继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政策和全球贸易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放缓。文章着重对2010年和2011年我国乘用车、商用车和自主品牌汽车等的产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12年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销情况受政策变动和经济因素影响,市场份额下降,汽车出口成为拉动2011年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力量。指出2012年汽车市场将以结构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我国汽车需求主要受3方面影响,即发展规律、宏观经济以及汽车政策.我国已经进入乘用车平稳快速发展期,综合国内外10多家机构对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略高于2012年,为汽车市场提供了比2012年略显积极的回升力量.最后得出2013年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要快于2012年,预计乘用车1 5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大约为10%.  相似文献   

18.
对于每一个汽车从业人员来说,2004年都是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法规,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汽车贷款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中长期节能规划》等,这一年也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出台政策法规最多的时期。从宏观环境层面上讲,我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治理投资的异常高速增长,收紧信贷额度,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成为近年来宏观层面整治力度最大的一年;从产业层面上讲,汽车市场由井喷阶段转入低速增长期,降价成为市场主旋律,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竞争从售前延伸到售后。汽车产品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出口增长大大高于进口增长的良性态势。种种现象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出现了拐点。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运输消费特别是公路运输消费在其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寻常,如何有效地启动、维持和扩大国内包括汽车消费在内的运输消费,对维持美国经济的正常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美国运输消费中,汽车消费是与运输相关的国内需求中的主体,其发展对美国运输消费乃至整个国内消费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美国汽车消费在扩大美国内需方面的主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同时又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2010年中国汽车销售超过1800万辆,仍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但从汽车后市场情况看,汽车后市场由于销售市场的过快增长,后市场规模总量急剧膨胀,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情况令人担忧。鉴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和影响,汽车行业同样要经历复杂的、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汽车制造、汽车营销、汽车售后市场都要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