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凤林  王松鹤  赵友林 《人民黄河》2003,25(11):21-21,23
为早日使黄河下游滩区群众摆脱贫困,实现社会经研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滩区治理的措施:即:①治疗二级悬河②完善和调整河道整治工程;③完善滩区安全建设,逐步实现移民建镇;④对滩区群众实行优惠和补偿性政策;⑤设立洪水保险基金。  相似文献   

2.
河南黄河滩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分析河南黄河滩区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移民建镇与集中避洪相结合,解决滩区群众安全问题;采取挖河淤滩等多种措施,改善“二级悬河”形势;加快河道整治,有效控制河势,固维护堤;大力开展滩区水利建设,改善滩区的生产条件;调整滩区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牧、渔及生态旅游等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黄河下游宽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宽河固堤,窄河弱防,整治中水河槽”方略治理黄河下游宽河道,在强力推进标准化堤防和完善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前提下,进一步缩窄河道,修建抵御8000m^3/s流量的滩区堤防;利用模型试验、移动组合式导流坝和超低潜坝技术,探索和进行小水河槽整治,提高滩区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导工程对于中、小水的约束与控制作用,提高中、小水流的河道输沙能力,构建以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排洪输沙体系,实现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治标性问题,即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河道的滩区,提出了三点建议,指出黄河下游治理不要停留在概念上,要通过各个方面开展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取得共识,尽快地开展滩区治理工作;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治本性问题,即如何改善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关系,指出需要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用水量,合理配置黄河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论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造与“二级悬河”的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黄河下游滩地分布和“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水沙条件变化是形成“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生产堤和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加速了“二级悬河”的发展,要立足于下游、着眼于全流域,从水沙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与黄河治理开发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探讨“二级悬河”的治理。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二级悬河”和下游河道治理各种设想和措施的基础上,指出今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方向是进行河道的改造。下游河道治理已进入宽河道与窄河道相结合、综合治理滩区.逐步向窄河道发展的时期,“二级悬河”的治理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具体设想是:通过下游河道的改造,滩区的综合治理,形成由现有宽河道、改造后窄河道和窄深主河槽三者相结合的输水输沙和滞洪淤沙系统。并提出了下游河道改造与“二级悬河”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指标,以及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滩区受淹后国家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廖义伟 《人民黄河》2004,26(11):1-4
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基本情况和功能的分析以及与淮河行洪区的比较,指出黄河下游滩区频繁受淹对黄河治理开发的不利影响主要有:①中小洪水时影响防洪安全;②影响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限制了黄河治理方略的实施;④影响了河道依法管理的进程。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这些功能的发挥为黄河的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黄河处理泥沙的特殊需要,滩区没有按蓄滞洪区进行控制运用,造成了黄河下游滩区没有能够享有蓄滞洪区的补偿政策。因而,应尽快将黄河下游滩区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受淹后由国家给予相应补偿,国家补偿的基本方式包括:①风险公平的事前基本补偿;②临时撤离的安置补偿;③基本生产损失的补偿等。  相似文献   

7.
“96.8”洪水期间,黄河下游河南河段暴露出许多问题,河槽淤积严重排洪能力大大下降;河道整治工程控导能力下降,滚河的危险回大;防洪工程标准不足,河道工程不配套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高加因堤防工程,加快防滚河工程建设,加速河道整治,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滩区群众安全1,加强非工程防洪设施建设等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8.
变化环境下研究提出可以维持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稳定的泥沙处置方案对黄河下游乃至流域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分析入黄泥沙的时空分布变化,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的3个水库运用阶段输沙入海是泥沙处置的主导方式,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变为以水库拦沙为主导,大型水库是影响泥沙空间分布及河道冲淤的重要因子;黄河年均来沙8亿、6亿、3亿t情景,黄河下游无法实现河道和滩区稳定,拟定了5个泥沙处置方案,通过分析评价得到最优方案,即古贤、桃花峪水库+滩区生态治理方案,建设古贤水库可以基本实现黄河下游50 a河床不淤高,滩区生态治理能够消除“二级悬河”,加上桃花峪水库可显著提高滩区防洪标准,综合评价该方案最优。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3,(10):51-53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治理就备受关注,就治河而言,从未停止过宽河与窄河的争论。宽河方略以现有黄河大堤为堤线,以逐步废除生产堤全滩区运用方案作为代表方案;窄河方略堤线考虑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有关滩槽划分界限成果、河道内现状工程分布等因素,陶城铺以上宽河段平均堤距4 km左右、陶城铺以下河段基本维持现状堤线布置。通过对宽河方略、窄河方略下不同方案的设置条件、运用方式等进行研究,从对下游防洪、河道冲淤的影响、治理效果及经济指标、治理风险等多方面对两种方略进行比较,认为宽河方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可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应作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0.
黄河禹门口-潼关河段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禹门口——潼关段黄河干流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1968年9月开始进行工程治理,目前形成稳定滩区675km^2,其中湿地255km^2。30多年来,这些湿地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保护效益,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①黄河来水持续减少,湿地范围不断萎缩;②河流污染严重,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③农民垦荒,湿地受到严重破坏;④对湿地缺少重视,更缺少管理。为了保护湿地,建议:①将湿地管理纳入河道管理的范畴;②地方政府应建立滩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③加强治污,努力实现污水达标排放;④鼓励农民退耕还湿;⑤适当限制上中游取水,保持河道基本生态流量。  相似文献   

11.
郝金之 《人民黄河》2007,29(2):17-18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滩区社会经济、灾害损失等情况的调查及滩区作用的分析,认为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①要按照防洪需要划分河道行洪区和滞洪区;②滩区内的安全建设要统一规划;③应有计划地分批分期破除生产堤。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和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滩区作为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牧业开发、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其地位愈来愈高.兼顾防洪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开展滩区安全建设,适度进行滩区开发,可以较好地保证滩区群众安全,促进滩区经济发展.在分析滩区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滩区综合治理原则和滩区安全建设、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的滩区治理,是五十年代先从山东艾山以下窄河道开始的,经过整治,现在河道已得到控制。六十年代在陶城埠以上宽河道逐步推广了山东治滩经验,现在自孟津至陶城埠河道两岸滩区治理已具有一定规模,同时滩区水利和避水工程有很大的发展,利用洪水期有计划的淤滩,对淤填滩上的串沟、堤河及改良滩区土壤起了较大作用。1982年6月,为  相似文献   

14.
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的水沙过程变化及河道演变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江湖关系的调整变化、洞庭湖人工围垦和泥沙淤积、江湖汇流区下游河道变化以及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等。可供江、 湖治理和三峡枢纽下游河道可能发生的演变及工程措施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黄河“96.8”洪水的主要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96.8”洪水分析成果进行总结,认为90 年代以来黄河下游中常洪水多次出现历史最高洪水痊,是泥沙淤积发展的必然结果;主槽萎缩、中常洪水大漫滩,使昨洪峰传播缓慢并产生异常变形;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初步控导了主流,洪水期河势基本稳定;洪水位高、水深大、漫滩历时长,造成滩区灾情严重。指出,由于黄河水沙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黄河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速黄河治理,确保防  相似文献   

16.
从“96.8”洪水看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杜田 《人民黄河》1997,19(5):9-11,26
通过对洪水特点及成因分析知,造成险情多,灾情重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在“96.8”洪水过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堤防质量差,隐患多;险工根石断面不足,控导工程标准低;滩区安全建设工程不完善,避洪设施不足;部分干部群众思想麻痹等。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滩区不同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田勇  马静  屈博 《人民黄河》2019,(2):39-43
定量计算不同治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是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考虑潼关年均来沙量3亿t,龙门、华县、河津、头四站年均来水242.32亿m~3和潼关年均来沙量为6亿t,龙门、华县、河津、头四站年均来水量为254.63亿m~3两种水沙条件,计算了滩区典型治理方案对下游防洪及河道冲淤的影响,并从淹没面积和淹没人口两方面分析了滩区典型治理方案对洪灾风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滩区按"适度标准防护"方向治理有利于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防洪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各水文站洪水位有一定程度抬升,对河道冲淤的负面作用大小关键取决于来沙条件。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滩区建设开发与防洪问题相当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黄河下游控导工程的逐步完善,国家对黄河下游防洪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滩区治理开发和黄河下游防洪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的形成原因及典型洪水漫滩情况及灾情分析,提出了五种滩区防洪减灾措施,即引洪淤滩、滩区安全建设、补偿政策、堆沙筑堤修建第二道防线和建设软约束林带导流工程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的复杂性以及泥沙问题、滩区众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问题、二级悬河问题等的存在,使得黄河治理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滩区治理方面,不应限于工程方面,还应在政策方面找出路;对生产堤应加强管理,使之有序合理;对控导工程的结构形式要加强研究,使其发挥更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流系统的连通性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基于图论连通度理论,将河道-滩区系统中的水流通道、鬃岗地形、小型封闭水域和牛轭湖等微地貌单元概化为图模型,并利用ArcGIS平台和DEM模型实现其表述。在此基础上,建立图的邻接矩阵,进行连通性分析和水流通道连通度计算,实现了河道-滩区系统连通程度分析的定量化。最后以瓯江丽水河段的河道-滩区系统为例,进行了一定水位条件下的连通状况模拟和连通程度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确定关键性水流通道和水流通道汇合点,可对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河道-滩区系统的连通性进行定量评价是有效可行的。该方法可用于河流健康评估、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优化、河湖水网连通程度的定量分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