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索急性胃肠道损伤分级在急性胰腺炎相关胃肠道衰竭中的应用及其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si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胃肠道衰竭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 共2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胃肠道衰竭90例(44.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衰竭组患者预后显著下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95%CI:1.03~1.09,P<0.001)、入院主诉排气排便停止(OR=7.02,95%CI:2.08~23.66,P=0.002)、血白细胞水平升高(OR=1.09,95%CI:1.02~1.17,P=0.015)、血白蛋白水平降低(OR=0.93,95%CI:0.86~1.00,P=0.048)、血肌酐水平升高(OR=1.02,95%CI:1.01~1.04,P=0.001)是胃肠道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即刻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和急性胰腺炎床旁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诊断胃肠道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9和0.782。结论 胃肠道衰竭可显著增加AP患者的死亡风险。入院即刻APACHE Ⅱ评分和BISAP评分对胃肠道衰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与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研究组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照组术后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12、24、36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息肉复发率、月经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变薄,而治疗后24、36个月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5);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息肉复发率、月经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4、36个月研究组息肉复发率分别为6.98%、11.63%,较对照组的25.58%、32.56%显著降低(P<0.05),月经改善率分别为95.35%、93.02%,较对照组的79.07%、76.74%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3、6、12、24、36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效果更优,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变薄,月经情况得到改善,复发率降低,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压力、社会支持对非手术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6至8月经胃镜确诊为胃癌的非手术患者158例。压力评估采用压力感知量表,社会支持评估采用多维度社会支持量表,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包括生理综合评分(PCS)和心理综合评分(MCS)]。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结果 性别(P<0.001)、婚姻(P=0.022)、年龄(P=0.022)、病感症状群(P=0.009)影响非手术胃癌患者PCS,性别(P=0.016)、经济(P=0.012)、病感症状群(P=0.038)影响非手术胃癌患者MCS;感知压力与PCS、MCS均呈负相关(P均<0.001)。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与PCS、MCS均呈正相关(P均<0.001)。非手术胃癌患者PCS与性别(OR=0.219,95%CI=0.091~0.525,P=0.001)、年龄(OR=0.969,95 CI=0.942~0.998,P=0.035)、病感症状群(OR=1.142,95%CI=1.013~1.287,P=0.030)、感知压力(OR=0.921,95%CI= 0.860~0.987,P=0.019)、家庭支持(OR=1.195,95%CI=1.064~1.343,P=0.003)相关;非手术胃癌患者MCS与性别(OR=0.169,95% CI=0.062~0.459,P<0.001)、感知压力(OR=0.910,95%CI= 0.844~0.981,P=0.013)、其他支持(OR=1.136,95%CI= 1.002~1.288,P=0.046)相关。结论 非手术胃癌患者生活质量与患者的感知压力和社会支持相关,女性和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在临床工作中需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术后桡动脉无鞘区(non-sheathed radial artery,NSRA)急慢性损伤进行评估。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有162例患者在OCT指导下完成TRI后对NSRA进行OCT检查,根据患者有无TRI史分为重复TRI组(n=31)和首次TRI组(n=131),对比两组急性损伤(内膜撕裂、夹层、穿孔、血栓和痉挛)发生率和慢性损伤指标差异,包括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率(percentage of lumen narrowing,% LN)、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intima-media ratio,IMR)和内膜厚度指数(intimal thickness index,ITI)。结果 NSRA急性损伤发生率为31.5%,重复TRI组患者NSRA总体急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TRI组(48.4% vs 27.5%,P=0.032),内膜撕裂(6.5% vs 5.3%,P=1.000)、夹层(9.7% vs 1.5%,P=0.075)、穿孔(3.2% vs 1.5%,P=1.000)、血栓(12.9% vs 6.9%,P=0.457)及痉挛(29.0% vs 16.0%,P=0.094)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TRI组患者内膜面积(0.59 mm2 vs 0.46 mm2,P=0.011)、IMR(0.40 vs 0.28,P=0.001)和ITI(0.27 vs 0.22,P=0.012)明显大于首次TRI组,而% 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70% vs 30.81%,P=0.2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复TRI是NSRA急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72,95%CI:1.053~7.301,P=0.039)。结论 TRI术后NSRA急性损伤发生率为31.5%,与首次TRI组相比,重复TRI组NSRA急性损伤发生率更高且慢性内膜增生显著,重复TRI是NSRA急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16.758,P=0.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χ2=7.784,P=0.005)、真菌感染(χ2=6.576,P=0.010)、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χ2=5.315,P=0.021)、感染发生前联用抗菌药物(χ2=4.260,P=0.039)、感染后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05,P=0.006)、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77,P=0.005)、血清白蛋白浓度(t=-2.976,P=0.003)、血糖(t=2.632,P=0.010)等18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糖(OR=5.047,95%CI=1.805~14.114,P=0.002)、MRSA感染(OR=18.278,95%CI=3.732~89.527,P=0.000)、MDR-PA感染(OR=42.380,95%CI=9.477~189.528,P=0.000)、CRKP感染(OR=72.834,95%CI=16.061~330.286,P=0.000)、发生CR-BSI后APACHEⅡ评分高(OR=6.615,95%CI=2.625~16.667,P=0.000)、感染后至拨管时间(OR=4.071,95%CI=1.743~9.508,P=0.001)与感染后至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OR=5.047,95%CI=1.805~14.114,P=0.001)等6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浓度(OR=0.365,95%CI=0.136~0.978,P=0.045)是CR-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危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增加CR-BSI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早期拨管、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CR-BSI病死率,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12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临床资料,对其鼓膜穿孔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67例,鼓膜穿孔发生率为5.2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持续时间(t=2.381,P=0.017)、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χ2=12.228,P=0.000)、肺部感染(χ2=5.242,P=0.022)、慢性鼻窦炎(χ2=12.715,P=0.000)、腺样体肥大(χ2=4.783,P=0.029)、鼓室积脓(χ2=16.020,P=0.000)、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277,P=0.02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χ2=5.587,P=0.018)、发病至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时间(t=3.716,P=0.000)、血清降钙素原(t=2.599,P=0.00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t=2.196,P=0.031)等11个因素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发病持续时间(OR=4.854,95%CI=2.675~8.806,P=0.000)、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OR=6.506,95%CI=3.213~13.171,P=0.000)、慢性鼻窦炎(OR=7.866,95%CI=3.780~16.370,P=0.000)、鼓室积脓(OR=2.625,95%CI=1.442~4.777,P=0.002)、发病至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时间(OR=5.107,95%CI=2.129~12.248,P=0.000)等5个因素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治疗、保持咽鼓管通畅、引流鼓室积脓、预防慢性鼻窦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早期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等为主的综合措施,可减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在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胆囊切除术的1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GPL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超声及CEUS图像特征,评估CEUS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136例GPLs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患者95例,胆囊腺瘤患者41例。息肉最大径(Z=-5.189,P<0.001)、血流信号(χ 2=33.630,P<0.001)、血管性基底部宽度(Z=-7.366,P<0.001)、息肉开始增强时间(χ 2=22.487,P<0.001)、动脉期增强强度(χ 2=44.371,P<0.001)、息肉血管形态(χ 2=53.814,P<0.001)、胆囊壁完整性(χ 2=13.277,P=0.001)在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US诊断胆囊腺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85.37%、89.47%和88.24%,曲线下面积为0.874。结论 CEUS能有效鉴别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有助于GPLs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complex atypical hyperplasia, C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C患者及CAH患者共191例, 对患者的肿瘤缓解、复发及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疗效及相关因素: 总体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率为86.1%(161/187例), CAH组的CR率显著高于EC组(92.7% vs. 79.1%, P=0.007),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CAH组的CR率更高(OR=2.786, P=0.035);(2)复发率: 总体复发率为19.3%(31/161例), EC组显著高于CAH组(26.4% vs. 13.5%, P=0.039), 中位复发时间为22.5(9.0, 50.0)个月; (3)复发相关因素: 病理类型为EC(χ2=4.880, P=0.027)、未使用二甲双胍(χ2=7.075, P=0.008)、治疗达CR的时间>7个月(χ2=6.204, P=0.013)及未妊娠(χ2=6.765, P=0.009)患者的累积复发率显著更高; (4)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 达到CR的患者中共有108例有生育意愿, 妊娠率为41.7%(45/108例), 生育率为34.3%(37/108), EC组的生育率显著低于CAH组(28.6% vs. 42.4%, P=0.045), 中位妊娠时间为10.50(5.75, 33.25)个月。既往有妊娠史(OR=9.468, P < 0.001)和接受辅助生殖治疗(OR=7.809, P < 0.001)患者的妊娠率更高。结论: EC及CAH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肯定, 可以获得较高的疾病缓解率和一定的妊娠分娩率, 但仍存在复发率高及生育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外科治疗且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对CLNM的诊断价值。结果 3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2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0例无转移。患者年龄(χ2=20.34,P<0.001)、原发灶大小(χ2=27.34,P<0.001)和颈侧区转移淋巴结最大径(χ2=4.30,P<0.001)在CLNM组与非CLNM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央区、颈侧区和中央区+颈侧区,超声诊断CLNM的灵敏度(χ2=82.26,P<0.001;χ2=114.01,P<0.001;χ2=82.26,P<0.001)、准确度(χ2=20.27,P<0.001;χ2=15.56,P<0.001;χ2=44.00,P<0.001)均高于CT,与超声联合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超声诊断中央区和颈侧区CLNM的特异度低于CT(χ2=17.01,P<0.001;χ2=21.29,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中央区、颈侧区和中央区+颈侧区,超声诊断C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CT(Z=2.99,P=0.003;Z=3.86,P<0.001;Z=4.47,P<0.001),与超声联合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7,P=0.062;Z=1.68,P=0.093;Z=1.61,P=0.107)。结论 超声与CT在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的诊断中各具优势,总体上,超声对于CLNM的诊断效能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角膜溃疡(ulcerative keratitis,UK)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RA患者4 773例,筛选出合并UK的患者16例(UK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 选取无UK的对照组患者72例。对PSM后的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RA合并UK表现为单纯边缘性UK 8例、边缘性UK伴穿孔5例、边缘性UK伴葡萄膜炎2例、中央性UK伴穿孔1例。UK组肿胀关节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0(2.5,23.0) vs. 3.0(1.0, 9.8),Z=-2.047,P=0.041],UK组继发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的比例(37.5% vs. 6.9%, χ2=11.175,P=0.004)及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37.5% vs. 8.3%, χ2=9.456,P=0.008)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柳氮磺吡啶(12.5% vs. 48.6%, χ2=7.006,P=0.008)、来氟米特(31.3% vs. 63.9%, χ2=5.723,P=0.017)及金制剂(6.3% vs. 33.8%, χ2=4.841,P=0.032)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肿胀关节数(OR=1.148)、继发SS(OR=79.118)、合并ILD(OR=6.596)及柳氮磺吡啶的使用(OR=0.037)与RA合并UK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UK为RA的少见并发症,多为边缘性UK。肿胀关节数、继发SS、合并ILD及柳氮磺吡啶的使用与RA合并UK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 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 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 P < 0.01),Garden分型(OR=0.13, P < 0.01),Pauwels分型(OR=0.12, P = 0.02),内固定方式(OR=3.29, P = 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 P < 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 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 P = 0.03)与Garden分型(OR=4.85, P = 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 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 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 P < 0.01),Garden分型(OR=0.13, P < 0.01),Pauwels分型(OR=0.12, P = 0.02),内固定方式(OR=3.29, P = 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 P < 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 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 P = 0.03)与Garden分型(OR=4.85, P = 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前向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内注射少量无水乙醇对提高RFA治疗效率的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据标准纳入98例(98个结节)病理确诊为良性的实性结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消融(EA)联合RFA组(EA+RFA组)和 RFA组,每组4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时间、消融能量、消融功率、术后结节体积缩小率(VRR)、症状评分(SS)及外观评分(CS)、甲状腺功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A+RFA 组平均RFA时间[(441.30±243.31)s比(790.70±349.82)s;t=4.403, P=0.000]、平均消融能量[(3.92±2.01)kJ比(5.15±2.12)kJ;t=2.709, P=0.009]和平均消融功率[(6.07±1.44)W比(7.30±1.29)W;t=3.612, P=0.006]均显著低于RFA组。术后 3、6、12 个月,EA+RFA 组VRR分别为(57.73±11.07)%( t=-3.16, P<0.001)、(64.40±10.56)%( t=-5.45, P<0.001)、(77.29±8.48)%(t=-10.46, P<0.001),RFA组分别为(55.44±13.01)%(t=-1.76, P<0.001)、(65.28±11.33)%(t=-5.09, P<0.001)、(75.17±9.84)%(t=-8.93, P<0.001),均较术前明显缩小;EA+RFA 组和RFA 组间术后1(t=3.41, P=0.33)、3(t=2.05, P=0.21)、6(t=2.77, P=0.49)、12 个月(t=5.05, P=0.10)的V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超声造影检查未见结节复发。术后12个月,EA+RFA 组SS[(1.77±0.86)分比(5.54±2.15)分;t=9.63, P<0.001]和CS[(1.39±0.77)分比(3.32±0.61)分;t=10.09, P=0.004]均明显低于术前,RFA组SS[(1.63±1.04)分比(5.90±1.79)分;t=12.72, P<0.001]和CS[(1.64±0.83)分比(3.15±0.72)分;t=8.13, P=0.012]也均明显低于术前,EA+RFA 组的CSS明显低于RFA组[(0.93±0.55)分比(2.44±0.53)分;t=-11.70, P=0.007]。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EA注射可有效提高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RFA治疗的效率,并在结节VRR、压迫症状和外观不适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91例男性和23例女性。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2.6)岁。肿瘤位于左肾49例,右肾65例。4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型pRCC 42例,2型7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5.5±3.6) cm。肿瘤分期pT1a期52例,pT1b期22例,pT2期4例,pT3期33例,pT4期3例。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WHO/ISUP)分级Ⅰ级13例,Ⅱ级44例,Ⅲ级51例,Ⅳ级6例。114例患者中34例伴有脉管癌栓,30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肾上腺转移。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5.6%。1型和2型pRCC患者在年龄(P=0.046)、体重指数(P=0.008)、手术方式(P=0.001)、肿瘤最大径(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01)、pT分期(P < 0.001)和核分级(P < 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型和2型pRC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9.4%,1型预后明显优于2型(P=0.003)。2型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和淋巴结转移(P < 0.001)与其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为2型pRCC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06)、脉管癌栓(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显著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脉管癌栓是其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结论: 2型pRCC比1型pRCC发病率更高,淋巴结转移更易出现,pT分期更晚,核分级更高。在2型pRCC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pRCC患者中,脉管癌栓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24 h未排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及早给予患者预防与治疗措施,尽快恢复其胃肠功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为术后≤24 h排气组和术后>24 h排气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纳入的2 44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24 h排气组897例(36.7%)。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性别(女性vs男性),失血量,是否输注悬浮红细胞,手术时间(≥4 h vs <4 h),术后6 h、24 h静息及功能锻炼后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 NRS)(>3分vs ≤3分),术后6 h、24 h有无恶心呕吐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外科手术后24 h未排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B=0.333,OR=1.395,P<0.001),手术时间≥4 h(B=0.383,OR=1.467,P<0.001),术后24 h有恶心呕吐(B=0.585,OR=1.794,P<0.001)。结论 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具有术后24 h未排气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手术时间≥4 h、术后24 h有恶心呕吐)的患者,以加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收治的42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统计其术后ALI/ARDS的发生情况。以是否发生ALI/ARDS把患者分为ALI/ARDS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后退法回归分析,探寻ALI/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共有41例患者发生ALI/ARDS,占所有患者的9.7%(41/422),ALI/ARDS组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天数[(18.9±9.7) d vs. (14.8±3.6) d,P=0.011]、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比例[51.2%(21/41) vs. 9.4%(36/381),P<0.001]、院内死亡率[31.7%(13/41) vs. 5.0%(19/381),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0.064)、术前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P=0.020)、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P=0.011)、体重指数(body weight index,BMI)(P=0.04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P=0.049)及术中单肺通气时间(P=0.008)在ALI/ARDS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EV1/FVC(OR=1.053,95%CI 1.010~1.098,P=0.016)、ASA分级(OR=2.392,95%CI 1.073~5.335,P=0.033)、术中单肺通气时间(min)(OR=0.994,95%CI 0.989~0.999,P=0.028)是食管癌术后发生ALI/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I/ARDS是食管癌术后不容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将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术前FEV1/FVC、ASA分级、术中单肺通气时间是食管癌术后发生ALI/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对患者的充分评估和准备,术中控制单肺通气时间是预防食管癌术后ALI/ARDS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况。作术前LMR与患者预后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86,n=77)和高LMR组(LMR≥3.86,n=13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MR水平患者的累积DFS率和OS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和OS的因素。 结果 215例T1期NMIBC患者随访2~92个月,DFS率为59.07%,OS率为65.12%。Kaplan-Meier曲线示,低LMR组患者累积DFS率(χ 2=4.784,P=0.029)与累积OS率(χ 2=7.146,P=0.008)均明显低于高LMR组。肿瘤大小≥3 cm(HR=1.398,95%CI:1.042~1.875,P=0.025)、病理G3级(HR=1.266,95%CI:1.026~1.563,P=0.028)、LMR≥3.86(HR=2.347,95%CI:1.080~5.101,P=0.031)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DFS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3 cm(HR=1.228,95%CI:1.015~1.484,P=0.034)、病理G3级(HR=1.366,95%CI:1.017~1.834,P=0.038)、LMR<3.86(HR=2.008,95%CI:1.052~3.832,P=0.035)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LMR水平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水平LMR患者术后的NMIBC进展风险与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患者(双癌组)29例和子宫体恶性肿瘤患者(单癌组)31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双癌组合并糖尿病(χ2=8.02,P=0.007)、肿瘤家族史(χ2=31.76,P<0.001)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χ2=31.76,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癌组,双癌组Ⅱ型子宫体恶性肿瘤(χ2=5.52,P=0.030)及低分化癌(χ2=8.39,P=0.020)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单癌组。单癌组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优于双癌组(Log-rank=6.75,P=0.011)。分层分析显示,在双癌组中,首发子宫体癌的双癌患者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首发乳腺癌组(58.33%vs 11.76%,χ2=6.882,P=0.014)。首发子宫体癌与首发乳腺癌的两癌发病间隔时间显著不同,前者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t=2.23,P=0.028)。两组双原发癌间隔时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10)。结论 合并乳腺癌的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乳腺癌后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超声图像特征与其分子生物学指标——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107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石蜡切片资料,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与CerbB-2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erB-2阳性表达率为73.83%(79/107),Ki-67阳性表达率为81.21%(87/107),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64,P=0.001)。乳腺癌边界、直径、形状、肿瘤纵横比>1、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微小钙化和血流分级2~3级与乳腺癌CerB-2表达有关联(P<0.05)。肿瘤纵横比>1、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微小钙化和血流分级2~3级与乳腺癌Ki-67表达有关联(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包括CerB-2蛋白(⧻)表达(P=0.002)、Ki-67蛋白(⧻)表达(P=0.006)、血流分级2~3级(P=0.036)、后方回声衰减(P=0.001)和肿瘤纵横比>1(P=0.002)。结论:乳腺癌超声图像的某些表现与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