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音乐领域典型事件抽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抽取是信息抽取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从音乐领域的事件抽取出发,通过领域事件词聚类的方法自动发现音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然后采用基于关键词与触发词相结合的过滤方法简化了事件类型的识别过程。在事件元素识别中,该文采用了基于最大熵的事件元素识别方法。在该文构建的语料库下,最终事件类型识别的平均F值达到82.82%,事件元素识别的平均F值达到75.79%。  相似文献   

2.
事件抽取是构建知识图谱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事件抽取研究从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文本中自动抽取用户感兴趣的事件信息,对人们认知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信息检索、智能问答、情感分析等应用场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公开国际测评和语料的推动下,事件抽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按照事件抽取任务定义,有预先定义结构化的事件表示框架的框架表示事件抽取和通过事件实例中触发词及事件元素进行聚类的实例表示事件抽取。根据事件抽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模式匹配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两大类,中文事件抽取方法还要考虑中文语言特性问题。文中全面介绍了中文事件抽取的任务和方法,并总结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信息抽取技术用于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提取关注度较高的信息。事件抽取技术是信息抽取研究领域中具有挑战的研究方向。事件抽取的目的是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抽取描述事件的关键元素,并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事件抽取被看作序列标注任务,首先采用ALBERT预训练模型学习特征,其次引入条件随机场CRF模型提高序列标注性能,最后完成事件类型以及事件要素的识别分类。在ACE2005标准语料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模型相比,ALBERT-CRF模型在触发词识别和分类任务上的召回率和F值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贺瑞芳  段绍杨 《软件学报》2019,30(4):1015-1030
事件抽取旨在从非结构化的文本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并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当前,大多数中文事件抽取系统采用连续的管道模型,即:先识别事件触发词,后识别事件元素.其容易产生级联错误,且处于下游的任务无法将信息反馈至上游任务,辅助上游任务的识别.将事件抽取看作序列标注任务,构建了基于CRF多任务学习的中文事件抽取联合模型.针对仅基于CRF的事件抽取联合模型的缺陷进行了两个扩展:首先,采用分类训练策略解决联合模型中事件元素的多标签问题(即:当一个事件提及中包含多个事件时,同一个实体往往会在不同的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次,由于处于同一事件大类下的事件子类,其事件元素存在高度的相互关联性.为此,提出采用多任务学习方法对各事件子类进行互增强的联合学习,进而有效缓解分类训练后的语料稀疏问题.在ACE 2005中文语料上的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文事件抽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事件抽取是信息抽取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对事件抽取的两项关键技术——事件类别识别以及事件元素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事件类别识别阶段,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触发词扩展和二元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在事件元素识别阶段,本文采用了基于最大熵的多元分类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事件抽取中训练实例正反例不平衡以及数据稀疏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6.
事件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以问题回答模式进行事件抽取可以解决传统事件抽取方法存在的无法捕捉到不同事件类型中具有相似性的参数角色的语义信息等问题。目前相关学者以该模式提出的英文事件抽取方法受语言壁垒限制,其提出的问题模板在中文文本上提取效果不理想。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了一套符合中文事件抽取的问题模板的生成规则,选择BERT预训练模型作为中文事件抽取的基础模型,将问题回答模式应用到中文事件抽取任务中,并在ACE2005中文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触发词识别、触发词分类、论元参数识别和论元参数的评价指标上,F1值分别达到77.7%、68.5%、51.5%和48.0%,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设计的问题模板的生成规则的有效性以及将问题回答模式应用到中文事件抽取任务中具有良好的抽取性能。  相似文献   

7.
篇章级事件抽取研究从整篇文档中检测事件,识别出事件包含的元素并赋予每个元素特定的角色。该文针对限定领域的中文文档提出了基于BERT的端到端模型,在模型的元素和角色识别中依次引入前序层输出的事件类型以及实体嵌入表示,增强文本的事件、元素和角色关联表示,提高篇章中各事件所属元素的识别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标题信息和事件五元组的嵌入式表示,实现主从事件的划分及元素融合。实验证明,该文提出的方法与现有工作相比具有明显的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8.
事件抽取是信息抽取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知识图谱构建、金融行业分析、内容安全分析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现有中文事件抽取方法一般为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实体分类等任务的级联。将事件抽取转化为阅读理解任务,可为模型引入问题所含的先验信息。提出一种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机器阅读理解式中文事件抽取方法(Chinese event extraction by mach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CEEMRC),将中文事件抽取简化为两个问答模型的级联。首先对事件触发词抽取、事件类型判定、属性抽取构建相应的问答任务问题。以RoBERTa为基础构建触发词抽取和事件类型识别联合模型、事件属性抽取两个问答模型,并融入触发词先验特征、分词信息、触发词相对位置等信息来提升模型效果。最后以模型预测回答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完成所需的抽取。实验使用DuEE中文事件数据集,触发词抽取和属性抽取的F1值均优于同类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事件抽取旨在把含有事件信息的非结构化文本以结构化的形式予以呈现。现有的基于监督学习的事件抽取方法往往受限于数据稀疏和分布不平衡问题,具有较低的召回率。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利用框架语义优化事件抽取的方法,引入框架类型作为泛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框架类型和事件类型的映射,然后结合框架类型识别模型和事件类型识别模型进行协作判定,以此优化事件抽取的召回性能。实验结果显示,针对触发词(事件类型)识别任务,相较于仅使用事件类型识别模型,该文提出的框架语义辅助的事件类型识别模型能够提高抽取召回率6.44%(5.74%),提高F值1.45%(0.83%)。  相似文献   

10.
信息提取的目的是从自然语言文件中找到具体信息,现有研究在信息抽取的实体关系和事件抽取任务中仅解决事件论元重叠和实体关系重叠的问题,未考虑两个任务共有的角色重叠问题,导致抽取结果准确率降低。提出一个两阶段的通用模型用于完成实体关系抽取和事件抽取子任务。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RoBERTa的共享特征表示,分别对实体关系/事件类型和实体关系/事件论元进行预测。将传统抽取触发词任务转化为多标签抽取事件类型任务,利用多尺度神经网络进一步提取文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抽取文本相关类型的事件论元,根据论元角色的重要性对损失函数重新加权,解决数据不平衡、实体关系抽取和事件抽取中共同存在论元角色重叠的问题。在千言数据集中事件抽取和关系抽取任务测试集上的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的F1值分别为83.1%和75.3%。  相似文献   

11.
在事件信息的抽取中,事件要素的提取是一个难点。现有的事件要素抽取主要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这类方法容易受到语料稀疏性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事件本体的事件要素提取方法,该方法将事件要素推理分为两步: 一、通过事件要素词和事件指示词的位置关系来初步填充要素值,并将得出的置信度较高的事件作为种子事件;二、利用第一步得出的种子事件,查询事件本体中的事件类约束和基于事件非分类关系的推理规则,并对要素进行推理,进一步对事件要素进行填充和修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提升事件要素提取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赵江江  秦兵 《电脑学习》2012,2(1):16-17,20
采用基于BootStrapping的方法实现中文事件元素抽取系统。其中,将事件元素抽取定义为一个模式匹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构建了初始种子集,然后创新性地引入了BootStrapping方法构建模板集,并使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进行事件元素抽取。在模板构造过程中,提出了基于BestMatch的模板泛化算法[1]。对任意两个事件实例模板[2]进行匹配,计算其匹配代价并泛化,提高了模板的覆盖能力。所实现的系统在ACE 2005语料测试中取得了不错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句子级别的抽取方法不足以解决中文事件元素分散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上下文融合的文档级事件抽取方法。首先将文档分割为多个段落,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提取段落序列特征;其次采用自注意力机制捕获段落上下文的交互信息;然后与文档序列特征融合以更新语义表示;最后采用序列标注方式抽取事件元素并匹配事件类型。与其他事件抽取方法在相同的中文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抽取文档中分散的事件元素,并提升模型的抽取性能。  相似文献   

14.
事件抽取是信息抽取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了提升事件抽取效果,解决通用事件抽取方法无法充分利用文本特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融合触发词特征的事件抽取方法.通过构建远程触发词库,为事件类型分类模型提供额外特征信息,增强事件触发词的发掘能力,再融合事件类型与触发词距离特征,提升事件要素抽取模型的表示学习能力,最后,将事件类型分类模型与事件要素抽取模型串联,提升事件抽取效果.在DuEE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其他模型相比,本模型提升了准确率、召回率、F1值,证明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Event extraction is a challenging task in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which aims to recognize event type, subtype and roles of relevant entities from unstructured text. Most current approaches address event extraction with highly local models that extract event type and arguments independently. However, this multi-step method cannot make full use of the reciprocal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trigger and arguments, especially for nested event structure. E.g. the trigger of a Life/Injure event is embedded inside the argument, and a trigger is an event anchor as well as a modifier of argument. Meanwhile, In the same label space, the example proportion of triggers to arguments is scare, and there exists the issue of unbalanced data. Therefore, this kind of trigger is apt to be labeled as the event argument. In order to let event type recognition and event argument recognition guide each other, and re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data, we consider event extraction to be a sequence labeling problem and build a novel improve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joint labeling model with multi-trigger embedd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ACE 2005 Chinese corpu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event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16.
事件抽取是项重要的信息抽取任务,旨在抽取文本中的事件信息。目前基于多任务学习的事件联合抽取方法大多基于硬参数共享,此类方法往往会导致跷跷板现象的出现,即一项任务的性能往往通过损害另一项任务的性能来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软参数共享的事件联合抽取方法,该方法明确地分离了共享参数和任务特定参数,并通过双层门控网络增强模型提取和筛选语义知识的能力,使模型能同时为两个任务学习到合适的特征表示,实现了更高效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表示学习。在DuEE1.0公共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使用准确率、召回率、F1值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基于硬参数共享的联合抽取模型事件识别任务F1值提高了2.0%,论元角色分类任务F1值提高了0.9%,有效地缓解了跷跷板现象的出现,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事件抽取是信息抽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针对事件抽取获得的信息不完整、语义不明确、元素表达多样性及明显事件冗余等问题,提出基于统计的缺失数据填充算法,使丢失信息的事件完备化;同时提出基于规则和词典的事件元素规格化将不同表述的事件统一化,通过事件真伪辨别解决了语义不明确问题,修正抽取不正确的事件,并过滤掉明显冗余信息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