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发现:铜离子Cu2+明显增强了Luminol-NaOH和Luminol-Ca(OH)2两种水溶液的声致荧光强度,并使它们的最大声致荧光峰分别发生了6nm和9nm的红移现象.但这种离子对Luminol-Na2CO3水溶液的影响与上述相反,并对应发生了5nm的篮移现象.然而,Cu2+对这3种溶液的声致荧光的发射波长均不构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种改进后的U型管圆锥泡声致发光装置,研究了若丹明6G在1,2-丙二醇溶液中的光致发光现象.测量得到了若丹明6G在不同浓度时的圆锥泡声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利用圆锥泡声致发光可以激发若丹明6G使其发出荧光,从而证明了在溶液中加入荧光物质的声致发光实验中存在光致发光现象.在较高浓度时,由于若丹明6G存在强烈的自吸收,圆锥泡光致发光的荧光峰值与利用普通激光激发得到的荧光峰值相比向长波方向发生了红移.圆锥泡光致发光能否在光谱测量中被探测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荧光与圆锥泡声致发光的光发射强度的比值.  相似文献   

3.
对3个地区的矿物粉尘做了XRF分析及其与溶菌酶(Lys)的反应实验,结果显示Lys与样品中的物质进行了反应。在模拟样品中元素离子与Lys反应的uV—Vis、荧光光谱研究中发现,37℃下Lys与样品中的元素离子Fe^3+、Pb^2+的作用很明显。表现在紫外区Lys—Fe^3+复合物吸光度增强,Lys—Pb^2+复合物吸收峰红移13nm。荧光区Lys—Fe^3+复合物在λem450nm处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峰红移30nm,Lys—Pb^2+复合物在λem725nm处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峰红移205nm。  相似文献   

4.
红壤腐殖酸及其与重金属离子作用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从腐殖酸的浓度、溶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3方面分析了红壤腐殖酸的光谱特性及其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离子强度对腐殖酸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影响非常小,而腐殖酸的浓度和溶液pH对其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影响较大,荧光量子产率为2.1%~2.5%,荧光指数为1.0~1.2.红壤腐殖酸对Cu^2+的络合能力比Cd^2+强,其平均络合比分别为1:1.22和3.2:1,络合常数分别为1.6×10^6和1.5×10^7.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种基于苯并噻二唑衍生物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金属铜离子和氟离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此传感器检测离子的能力。研究表明,在所测试的阴离子中,只有氟离子可以引起此荧光探针的吸收峰蓝移(从390 nm到383 nm),并伴随着一定强度的减弱。同样氟离子可以引起此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降低并且蓝移(从496 nm到488 nm)。在所测试的阳离子中,铜离子可引起荧光探针的吸收峰红移,荧光强度淬灭90%。此外,当加入铜离子和氟离子的先后顺序不同时,引起的荧光光谱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新型香豆素水合肼希夫碱荧光探针,结构经。HNMR表征.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该探针分子对铜离子的识别作用.实验表明,该探针对铜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加入铜离子后,该探针的荧光发射强度显著减弱,并且荧光发射强度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减弱.通过荧光离子滴定实验对其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加入其他常见金属离子(如Al^3+、Ca^2+、Co^2+、Cr^3+、Fe^3+、K^+、Mg^2+、Na^+、Ni^2+、Zn^2+等),荧光强度没有发生变化,并且上述各种离子分别与铜离子共存时,对其没有干扰.结果表明,香豆素水合肼希夫碱荧光探针对铜离子具有较高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7.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铜离子(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机制.实验表明:Cu^2+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并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8.
用荧光光谱和UV-Vis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肌红蛋白(Mb)和Cu^2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Cu^2 的加入使Mb中血红素在597nm处的荧光峰强度降低,也使Mb在407nm处的Soret带的吸收峰强度减弱,清楚地表明Cu^2 与Mb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溴代肽脂质BrC5Gly2C16与5,10,15-三苯基-20-对羟基苯基卟啉(HPTPP)为原料,合成一种可用作新型分子器件的卟啉-脂质体化合物P-GlyL。 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等进行表征。 并对该化合物在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Zn2+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当加入Zn2+之后,形成的金属卟啉化合物荧光强度在650.0nm处下降,而在437.0nm和595.8nm处产生新的荧光发射峰,且荧光强度随着Zn2+浓度增加而增强,而同时349.0nm和698.5nm处的发射峰发生了0.5nm的红移且荧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0.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谱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Hb)存在形态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蛋白质分子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使胁荧光增强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明显;同步荧光光谱中随波长差(△λ)的增加,胁荧光峰位置发生约10nm的红移,荧光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血红蛋白406nm处Soret带吸收峰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降低或升高、红移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实验过程中,胁形成低聚物或单体,结构发生去折叠并伴随血红素基团的裸露,温度及pH值在溶液体系中也会影响胁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