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普查数据,研究借助ArcGIS平台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南安民居从微观(建筑类型)到宏观(空间分布)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认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水陆交通、文化——侨乡文化三方面的影响。据此,研究将其中的侨乡民居系统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侨乡民居进行区域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广府侨乡与潮汕侨乡、兴梅侨乡并称广东三大侨乡。广府侨乡建筑以其覆盖地域面积最广、建筑形制最丰富、保存数量最多而成为近代岭南侨乡建筑文化中的代表,它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杨思声  王珊 《华中建筑》2009,27(7):185-189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潮流--殖民外廊式建筑潮流衰退后,在泉州侨乡却迎来了建设外廊式建筑的高潮,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该文通过对近代泉州侨乡外廊式建筑的兴盛规律、形成原因、发展演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揭示这一特殊的建筑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尽管只是几天的“走马观花”,数日的专家研讨,尚不敢言对五邑侨乡建筑有什么研究,但那鲜活的建筑特征、强烈的创新、进取精神着实令人鼓舞,其间所体现出的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开拓创新的做法,于我辈今日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也不无启迪。一、关于五邑地区侨乡建筑传统风格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种外来移植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积淀,江门五邑侨乡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城镇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侨乡特色,反映了当时五邑华侨运用中西建筑结合的手法,建设自己的家乡,逐步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和独有…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以来,关于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较少有学者将"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作为一个单独对象开展历史研究。这些历史资料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正在快速流失,老旧废弃的华侨工厂也面临拆除的危机。因此,以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产生背景、影响因素、发展阶段的梳理、总结和对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普查、统计,从而推进和完善闽南侨乡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同时为当代的闽南地区侨乡工业建筑转型优化提供参考,为当代工业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广东台山侨乡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多元文化,异域风情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使本土建筑和欧美风情巧妙结合,建筑风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多样化而又有统一的基调,建筑形态丰富、生动,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观念、居住模式巧妙地与西方建筑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充满侨乡民俗特色的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7.
析五邑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注中国建筑学会与江门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底在广东省江门市共同举办了“江门五邑侨乡建筑传统风格与现代城市建筑特色研讨会”。代表们就侨乡建筑的特色、如何看待这一特色,以及城市规划、旧城保护、更新、改造利用等问题展开讨论。特别针对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形成侨乡建筑特色及城市特色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刊在此选登了两篇会议论文及部分代表的发言。江门是我国遐迩闻名的侨乡,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有300余万。17世纪初江门镇集颇为繁盛,1902年《南京条约》使江门镇开辟为通商口岸,受外国商业经济影响较深,侨居国外的人口日…  相似文献   

8.
对粤东华侨建筑与华侨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论述了进行侨宅建筑修复的必要性,指出研究的方向,并提出侨宅建筑与文化保护、继承的一些措施,有利于侨乡建设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潮汕侨乡是广东侨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潮汕侨乡的建筑发展。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和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福建泉州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泉州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闽南建筑风格。从闽南地区建筑文化之汇总、典型的宫廷式建筑-古大厝、新颖俊秀的闽南侨乡洋楼建筑三个方面,全面探讨泉州民居建筑布局、建筑艺术、结构技术、建筑材料、建筑雕塑和彩绘、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特点,从而系统地阐明泉州建筑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1.
正闽南历史建筑是侨乡的社会关系、文化遗产、历史嬗变、游子乡愁的重要空间载体。在相隔5年后的2019年,我们复查闽南侨乡的闽南官式大厝、红砖厝、番仔楼、家庙宗祠、牌楼、文化教育、土楼等235栋历史建筑。在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古民居因村民迁出而空置,无人居住和修缮,逐渐损坏破败;祖厝、家庙及宗祠因宗族集资翻建,未按传统工艺营建,造成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丧失;村落人口增加,居住建筑进行加建或扩建,建筑风格、空间形态与传统风貌不符;因热带风暴、白蚁、火灾  相似文献   

12.
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志宏  曾坚 《建筑师》2007,(1):72-76
本文采用地域性建筑文化发展的研究视角,从侨汇经济、城市文化、近代营造业兴起等方面,分析了闽南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同时,结合三种有代表性的侨乡建筑类型,研究闽南洋楼民居的文化交融特点与伦理定位,比较洋风骑楼与其他骑楼类型的风格特征与形成渊源,并从地域化设计手法、文化复兴意识、乡土格调与民族情结等方面,分析了侨乡校园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剖析了侨乡近代建筑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试析闽南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侨乡之一。闽南侨乡建筑,类型样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建造工艺讲究,在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等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对于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侨乡民居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侨乡课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与之相关的侨乡建筑文化研究,在南方民系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也日渐深入。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充分展现了岭南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民居建筑在近代侨乡文化影响下丰富多样的演变图景。目前的研究现状表明,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学科视野亟待拓展,基于民系特征加强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淞潮 《城市开发》2023,(6):117-1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作出过重要指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是著名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也以其众多的侨乡而闻名。在2020年底,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泉州调研时强调,要“加强科学规划建设,既保护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又建设好现代化城市,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整体风格”“地方传统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努力把这些富有特色的符号更好地体现在现代建筑中……营造知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试图用粤中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对比的方法 ,分析粤中侨乡民居内部空间构成和外部风格特征的建筑处理手法 ,这些手法是形成富有特色的侨乡风貌的关键 ,为今天侨乡建筑风格的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可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代厦门与汕头侨乡地方民居审美文化因不同的历史境遇而呈现发展走向的差异,前者主要因外力而驱动,后者则主要由内力主导,继而使二者在中外建筑审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化和整合结果。在审美文化分化中,两地侨乡民居表现出享乐性与务实性的差异;而在审美文化整合中,两地侨乡民居表现出外向兼容与内化改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传统侨乡村落的生活和周边环境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年轻一代的海外华人对祖籍地的情感日益消减,认同危机出现,传统侨乡文化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全球化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传统侨乡的文化特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厦门市新垵村的田野调查,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学视角解读其历史文化,探访当下的文化表征,探索有效策略以保护并发展传统侨乡文化,启发后续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20,(2)
清末以后的闽南侨乡社会深受安全问题困扰,对防御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有别于防御性鲜明的聚落民居,闽南侨乡的防御功能与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具有一定隐蔽性,其防御性空间设计体系有待系统梳理。文章以闽南著名侨乡檀林古村为例,从"村落—组团—单体建筑"三个层级系统解析村落防御性空间特征,并结合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尝试探讨闽南侨乡聚落防御性空间设计的特征及创造性,以期为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价值判定、村落保护研究及实践、安居工程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14,(5):130-134
近代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侨乡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在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演化。两种异质性的建筑文化相遇,在广府侨乡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充分交融的"合流式"融合模式,在潮汕侨乡、客家侨乡则分别表现为外来文化以"融入式"及"嵌入式"模式与本地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