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解构论通过解构历史概念、文本等颠覆西方传统历史的形而上学性,以追求现实世界与思维语言世界的本真统一。从此出发,解构论认为,传统历史概念制造了具有延续性、连续性、继承性、中心性和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历史"实际上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分层次的、矛盾的历史,从文本看也是一种包含着复述新逻辑和踪迹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解构论关注语言问题的动因、解构论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消解,以及解构论颠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文章认为,解构论通过发现西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理论空无,建立新的解释学,实现向世界本真状态的迈进。  相似文献   

3.
解构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增补”关系。一方面,解构论通过解构“物质”和“实践”等概念实现了对唯物主义的“增补”,通过“延异”逻辑对辩证法进行了“增补”。另一方面,解构论“增补”了辩证唯物主义“间隔/变化”的逻辑形式,阐明了自身“延异”的“立场”是一种文字的“撒播”。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的历史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从禁欲主义转向享乐主义;同时,消费与个性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与之相应,个人品性也从主张内修转向个性外显的方式。人们越来越重视消费对生活品质、个人品味的提升作用,而非其物质、实体意义。消费观念的变化并非观念自身的主观改变,而总是社会历史变迁主观内化的结果。归结起来,社会生产机制的变化、物的功能意义的转变进而消费意义的历史性变化共同推动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主要表现为它和消费社会特定发展逻辑间存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的东方学与东方学思想史的角度看,现代欧美的比较文明论可分为四大形态,包括汤因比的多元文明论、雅斯贝斯的轴心期文明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化论。对此加以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要面对如何界定"东方文明"、如何处理"东方"这一概念、如何看待"东方-西方"的关系、如何看待西方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虽然立场不同、主张各异,但共同取向都是奉持多元文明观,解构"东方-西方"二元观,逐渐否定和消解"东方"这一概念而以"非西方"代之,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世界文明的格局与走向做出预断。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党执政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迫切要求党实现传统执政方式的现代转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政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改变我们党过去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执政方式,转变执政理念,理顺执政体制,积极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方“重了悟而轻实证”,西方“重分析而轻整体”,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8.
毛海燕 《饰》2004,(3):43-45
纵观历史,艺术与社会、文化与经济、时代与科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形式的产生和转变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莫不息息相关。在此前提下,理论界从各个角度对后现代社会状况进行了阐释分析。丹尼尔、贝尔从社会系统论角度说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任危机;尤根·哈贝马斯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论;利奥塔则从语言资讯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论证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话语的枯竭所带来的“叙事危机”与后现代的关系……。对于后现代艺术的诞生人们首先归因于现代艺术的局限和缺陷,同时归因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80后"、"90后"是当下中国最流行也是用得最泛滥的分类词汇。这些用作纵向分类的"标签"泛滥成为当今中国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文化现象。纵向分类思维一直作为人的一项基本分类思维而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而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纵向分类的"标签"泛滥则反映出中国人纵向分类思维的过分活跃。用文化人类学的结构主义理论与进化论学说对这一有趣的人类学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解析纵向"贴标签"现象泛滥背后中国人分类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从工业化技术到信息化技术的时代转型进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友好和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现阶段,设计自身产生了新的变化:设计的对象已从"物"转变为"信息",设计的核心已从"物"转变为"事"。这些变化不仅推动着传统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且促使设计教育注重从"造型技能"到"设计思维’、从"设计形式"到"设计内容"的教学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三门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文章首先阐述了整合的总体思路,其次提出了整合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了整合后课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VBA与VB应用程序之异同和相互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与VB(VisualBasic)之间的异同点,以及VBA与VB的代码对照,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之间进行相互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 ,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 ,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为一体的多元教学环境,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和其创造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本文从多方面论证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习者的可理解性输入、输入的主动建构以及在写和说的输出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6.
根据洛仑兹变换论述了“长度收缩”效应与“时间膨胀”效应的等价性.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述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科技哲学和科技美学的指导 ,现代科学和技术越来越陷入自设的困境 .面对现实 ,提出致力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特别是理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 ,以此促进科技、美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姻 ,唤醒科技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果蔬加工和进出口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近些年果蔬加工业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但果蔬加工和进出口环节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包括微生物及其毒素超标、加工过程中残留和添加的有害物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包装带来的危害.从果蔬原料、加工环节和产品三方面实施标准化,将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果蔬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20.
泥岩涂抹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岩涂抹是断层封闭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建立合理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泥岩涂抹类型、形成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泥岩涂抹主要有3种类型:即研磨型、剪切型和注入型.泥岩、页岩、煤层、膏岩、泥质盐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均可成为涂抹的原岩,由原岩与周围岩石的强度差异所决定的拉张型叠覆带是泥岩涂抹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叠覆区的几何学特征、断距与泥岩厚度的比率、有效正应力控制着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亚地震断层(断距小于15m)泥岩涂抹连续临界SSF值范围很大,最大可达到50,规模较大的断层(断距大于15m)临界SSF值一般为5~8,有效正应力越大,临界SSF值越大.连续的泥岩涂抹导致断层在盖层段垂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取决于多次涂抹形成断层泥含量,可建立SGR,SSF和CSP与过断层面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实现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