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资本论》和《经济学手稿》经典文献中,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基础设施问题进行专题论证,但他在研究劳动资料和资本流通过程等问题时却多处提出了关于基础设施的鲜明观点.马克思将基础设施表述为社会生产过程中一般的共同的生产条件,并认为它包含在劳动资料中.马克思将基础设施资本表述为具有铁路、建筑物、农业改良、排水设备等形式的固定资本,它与机器形式的固定资本具有不同的性质.此外,马克思还对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的责任和建设补偿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对社会生产具有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这些观点实际上形成了马克思关于基础设施的朴素理论,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早期的基础设施理论,而且即使在现代社会,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族放 《改革与开放》2012,(14):121-12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出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推动着当地中国对于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的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往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包含有“以人为本”思想,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4.
5.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问题和最高价值追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的现状,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根本意义就要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并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0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以来,学术界从本体论、方法论、唯物史观和发展观等方面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提出,"以人为本"也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波 《改革与战略》2005,(8):152-153
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皆为史著纪传体的模式,历史面貌是依据众多英雄人物参与历史事变得以直接展示;而现代历史小说则特别强调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意志、能力与力量,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把重点摆在“写人”这一点上,写人的个性,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的七情六欲,使历史小说真正成为一门写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深化高校"两课"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两课”教育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时期如何发挥该课程的重要作用,需要“两课”教师进行深入思考。作者认为,高校“两课”改革最主要的应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目的、学生态度、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哲学生发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哲学传统根基之上,体现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向和变革.这种转向和变革遵循了西方哲学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内在发展逻辑.文章试从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转向中挖掘西方哲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思想价值,在各种转向所体现的哲学观变革中再现从“思想”到“意义”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青年时代忧虑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年忧虑党的生存发展和执政能力;晚年则忧虑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和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毛泽东认为:忧患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保持忧患意识,必须把困难设想得更多一些,同时做到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毛泽东的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相似文献   

11.
袁冰岩 《理论观察》2004,(1):104-105
经济学中的科斯定律强调了社会整体经济价值的问题,而把科斯定律运用教育领域,便与目前在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崭新教育理念相一致。作为政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措施,切实履行教师的职责,从而创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最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既是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文章从道德教育理论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上 ,力求以新的视角 ,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的思路。文章分析道德教育必须从“中间层次”人群作为切入点这一新思路的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范君 《乡镇经济》2010,1(3):7-10
文章从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研讨和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梳理和研读马克思的有关著述,力图再现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技术思想轮廓,揭示人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同时讨论人类应该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平衡,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技术这一改造世界的工具,解决好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选择问题,保障技术运行的长期有效,从而为促进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对隐喻的关注,只有了解隐喻新词汇构成的方法,即词性的转化、词缀、复合词和直接比喻,才能培养及提高学生理解词汇意义的生成与引申的能力,有助于词汇的记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强化语言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诸种要素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德为要”,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6.
市场秩序在哲学上可界定为市场经济的合理化、制度化和现代化,是市场主体合规则的求价值的一种有序活动状态。市场秩序是由各种市场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克服我国市场秩序混乱的难题,要坚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良序市场经济的自信,要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要夯实我国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晓亮 《南方经济》2001,143(8):11-13
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才能取得长期的决定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前提在于正确认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本质含义,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异化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入手,阐释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含义,说明个人在社会分工协作、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分析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为指导,通过长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才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对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主义内涵的深刻揭示,证明人是一切理论思考和实践行为的价值原点与绝对基础,离开了人的这一核心,任何发展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