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2再制造国际论坛暨中国再制造国际展览将于2012年9月19~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以再制造工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得到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的鼎力支持。学术报告主题包括再制造业的环境利益、再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再制造拆解与清洗技术、再制造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资源规划与设计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再制造加工关键技术、再制造信息化管理、再制造生态移动、电子产品再制造、再制造业的成本利益、再制造的市场认知等。  相似文献   

2.
再制造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技术抓手,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共识。文中从产品裕度设计、技术进步及效益驱动3个方面,阐述了再制造的实现基础;从再制造过程的逆向反演、界面问题及质量控制方面,论述了实现再制造面临的技术挑战;重点叙述了在再制造设计规划技术、轻合金再制造技术和增材再制造技术的3个发展方向;最后,探讨了再制造在性能升级、智能化、绿色化与标准化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QFD方法将产品再制造质量评价指标与顾客满意度相结合,构建了产品再制造质量评价质量屋,计算出了产品再制造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为确定再制造产品"质量突破特性",提高再制造产品质量提供了数据参考.以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度计算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再制造设计效率和满意度问题,在现有模块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再制造产品特点提出了再制造产品模块划分方法;将模块化思想引入质量屋,确定再制造产品各个模块的重要度;最后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各个方案中模块的价值,实现各模块的遗传进化,完成再制造产品的模块化组合设计,使产品设计既能符合再制造产品的生产实际,又能考虑顾客的满意度。最后以再制造汽车为例,验证了面向再制造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提升了再制造产品设计的效率,并很好的满足了客户需求。  相似文献   

5.
装备再制造设计及其内容体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装备再制造工程是实现装备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装备再制造设计是提高装备再制造效益及提高装备再制造性的关键方法,也是再制造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文中指出装备再制造设计面向装备再制造的全过程,包括面向生产的设计、面向回收物流的设计和面向装备服役的设计3部分内容,提出了再制造设计研究的范围、对象、目的、手段及时域,明确了其任务和目标,构建了包含再制造设计基础、再制造技术与工艺设计、再制造管理设计的装备再制造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并确立了装备再制造设计要采取全系统、全寿命、全费用和绿色化的基本观点,给出了今后发展的装备再制造性设计与评价、再制造生产系统规划设计、再制造逆向物流优化设计、再制造信息管理与应用设计等4个关键领域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表面工程资讯》2005,5(1):32-32
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第一家再制造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徐滨士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的4个重点研究方向是:装备再制造设计基础、装备再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再制造质量控制、装备战场应急维修.  相似文献   

7.
在再制造生产过程中做好废旧产品零部件的清洗工作是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清洗方法和清洗质量对鉴定零件的可用性、再制造质量、再制造成本和剩余寿命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清洗技术在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再制造过程中的清洗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主要适用于再制造过程的清洗技术和清洗方法,并对再制造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清洗活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在再制造生产过程中做好废旧产品零部件的清洗工作是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清洗方法和清洗质量对鉴定零件的可用性、再制造质量、再制造成本和剩余寿命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清洗技术在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再制造过程中的清洗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主要适用于再制造过程的清洗技术和清洗方法,并对再制造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清洗活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再制造工程及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再制造工程是废旧机电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的再制造工程经历了产业萌生、科学论证和政府推进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并以先进的寿命评估技术、纳米表面工程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成本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显著改善环保。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已逐渐形成,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再制造业能否得到迅猛发展,其中再制造产品的质量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再制造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涵盖了废旧产品再制造的全过程,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再制造质量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再制造质量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管理途径,为科学开展再制造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E分析的汽车冲压件模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湘安 《模具制造》2008,8(11):11-14
以CAE软件包Dynaform为工具,通过对比较复杂的汽车冲压件散热器罩的CAE工艺性分析,详细地论述了汽车冲压件模具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考虑因素。事实证明,冷冲压模具的设计CAD/CAM与CAE分析结合,可以提高模具的设计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采用冷准等静压成形,为使球形燃料元件的尺寸和表面质量满足技术要求,必须研制适用于球形燃料元件的专用加工机床。球形燃料元件专用加工机床的研制主要包括机床种类、工件装夹方法、刀具形式、上下料方式和机床附加粉尘收集装置等的选定、设计、计算和优化,最终研制成功适用于球形燃料元件专用加工的机床。采用该专用机床对球形燃料元件进行加工,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加工后得到的球形燃料元件的尺寸和表面质量,均能够满足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的设计指标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细节疲劳额定值法(DFR法)是基于概率疲劳的民机结构疲劳可靠性寿命分析方法之一.针对我国铸造TC4钛合金疲劳性能数据不全而不能满足新型民用涡扇支线飞机研发需要的现状,采用双点法和单点法对热等静压处理的铸造TC4钛合金的细节疲劳强度截至值DFRcutoff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双点法所测DFRcutoff=375.83 MPa,单点法所测DFRcutoff=387.30 MPa,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3.1%,试验结果准确可靠,可为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选材、疲劳设计和寿命评估以及民用飞机适航审查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研究LY12CZ,30CrMnSiA两种飞机主要承力结构材料制成的机械紧固连接件在不同环境中的DFR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数字化产品设计对装配技术的需求和目前主流CAD软件在装配技术方面的不足,论文在论述了影响装配精度的因素后,讨论了影响装配质量的关键匹配要素及匹配方法,开发了一种数字化产品装配及关键要素匹配的技术验证原型系统.通过对SolidEdge进行二次开发,以典型装配副--孔轴装配为研究对象,对所研究的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依据 I S O900 1 标准中的20 项要素,简要介绍了在铸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重点阐述铸件设计( 工艺) 控制、工序控制、不合格品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热连轧机轧辊用多元白口铁的冶金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宅平  毕学工 《铸造技术》2004,25(7):493-495
从合金设计、凝固组织、凝固顺序、相图、相转变行为和热处理特性等方面综述多元白口铁作为热连轧精轧机架工作辊的新材质的研发.结果表明,共晶碳化物的类型和形态能通过合金成分组合控制.从连续冷却转变图获得的相转变行为对热处理过程提供了有用的指导.投入实际应用时其抗磨性优于常规轧辊.  相似文献   

18.
基于FEM的预成形最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锻件质量和锻造行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成形工步和预成形设计。由于问题的复杂性,通常是在实际生产经验基础上,通过后复试验的方法进行预成形工步和预成形设计。显然,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一种基于正向有限无数值模拟和最优化方法的锻件预成形设计新方法。并对这种方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应用根据这种方法所建立的锻件预成形设计原型系统,对FG  相似文献   

19.
钟成梁  胡思源 《金属学报》2013,18(9):1025-1030
基于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科研实践,在试验目的与试验设计、受试者的选择、治疗方案、试验流程、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试验的质量控制和保证等方面,总结了中药新药防治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技术要点,以期为本病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斜销抽芯式压铸模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对传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优化。利用压铸模上主要零件的相互联系,从压铸模型腔人手,向外逐步设计。总装图中视图的设计顺序为:主剖视图、主视图、辅助剖视图、局部剖视图。然后设计辅助零件和全部零件上的细节。对各零件的设计要点和技巧也作了一定的介绍。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