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堤防及护岸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堤防总长约3万km,其中干堤约3900km,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修堤系群众为求生存的自发行为,缺乏规划设计和质量控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全面加固并新修了部分堤防,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堤防体系,共完成土石方50余亿立方米,沿江主要干堤如荆江大堤等,堤身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在战胜历次长江大洪水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3.
河道岸坡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相互补给水陆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净化水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岸带资源的减少原因和现状各种护岸工程的不足,结合长江中下游实际情况,阐述了河岸带的功能,修复岸坡生态系统的意义,并对长江中下游岸坡修复技术做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述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和整治任务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建国50a来河道整治工程的实践,包括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蜿蜒河道裁弯工程,分汊河道稳定和堵汊工程以及重点河段综合整治;介绍了护岸工程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新世纪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提出了建议。再经过50a的奋斗,长江一定会成为堤防稳固、河势稳定、水环境优良,永远造福于人类的河道。  相似文献   

5.
6.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砂枕与六边四面透水框架两种新材料护岸工程的试验,结合长江中下游河道护岸区及附近的泥沙运动、护岸材料及防护体的特性,分析研究了护岸工程的效果、破坏机理及适用条件.研究表明,砂枕护岸机理与块石类似,但变形能力比块石差;六边四面透水框架促淤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回缓流区,在水深流急的位置自身不稳定,不宜用在顶冲段护岸.对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应用了塑料编织布、铰链混凝土排、土工织物沉排、沉梢坝等新材料和新技术,改变了原单一的抛石护岸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针对新材料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以供今后护岸工程设计和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8.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22(2):28-28
3月19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在武汉主持召开了“长江中下游水下护岸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鉴定会。该项研究成果由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完成。  相似文献   

9.
模袋混凝土护坡技术由于具有施工简单、效率高且可直接在水上或水下进行施工等特点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防风浪、抗冲刷的护岸工程中 .为了将此项技术推广应用到江河堤防护岸工程中 ,在水利部土工合成材料示范工程之一的江苏省江阴市长江护岸工程进行了推广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重点河段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防洪能力得到增强,航道有所改善。在河道整治和管理方面取得的主要经验有:整治必须以河势控制规划为指导,以河道观测分析和科学试验研究为基础;领导重视,各部门共同努力,抓好河道管理的各个环节;扩大投资渠道,加速长江河道整治步伐。做好今后河道整治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编制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编制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应急工程报告,抓紧重点河段的整治,开展长江河口段综合治理工作;大力贯彻《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搞好护岸工程建设;加强河道观测分析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箱格网整层水汽净收支及其边界流定量综合分析技术方案,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过程中低纬间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发现了中低纬西太平洋-南海区域存在副高变化显著区,且该区500hPa高度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和中低纬间整层水汽输送结构特征以及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密切相关.对东亚夏季风在中低纬关键区"箱格网"整层水汽输送收支距平状况的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夏季中低纬间呈反气旋式而旱年呈气旋式时水汽输送"相关链"结构,副高变化显著区500hPa高度距平序列与整层水汽输送的合成相关矢亦描述了上述长江中下游洪涝异常中低纬区间水汽输送反气旋式"相关链"图像.研究还表明20世纪80~90年代东亚夏季风减弱背景下,中低纬间反气旋式水汽输送"相关链"特征增强趋势显著,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吻合.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稳定性,在总结其 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分汊河道赖以长期稳定的原因,并用河床自动调整理论和能耗最小假说来加以解释。认为特定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汊道进出口节点的控制作用,使得分汊河道 的能量分配可以通过向支汊输送一定流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0年长江流域出现了历时长、范围广的强降雨过程,7月3日至8月17日,长江流域共发生5次编号洪水,长江中下游河道洪水过程及特性变化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基于此,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河道洪水过程及特性,并初步研究了三峡水库削峰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新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河道生态流量基本理论方法,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实际情况,选取宜昌站和汉口站作为控制性断面,采用改进河道湿周法计算长江中下游各河段最小生态流量,进一步根据鱼类产卵繁殖所需流速,估算了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适宜生态流量,并利用Tennant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计算结果为,宜昌、汉口站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为2315m3/s3、124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16.7%、13.8%;宜昌、汉口站断面的适宜生态流量为8154.7m3/s1、6663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65.7%、73.6%。该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分析现有整治线宽度确定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长江中下游碍航浅滩冲淤特点及不同类型浅滩整治前后断面输沙关系,提出了适应不同类型浅滩整治的局部输沙模式及平衡系数确定公式,建立了能够适用于束窄河宽和调整断面水沙分配等不同形式建筑物整治线宽度确定的统一公式。  相似文献   

16.
赵义  周劲松 《中国水利》2006,(6):34-35,60
随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长治工程”逐步发挥作用和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水沙条件与2002年之前编制《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报告》时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迫切需要尽快对《规划报告》进行修编、补充和完善。此次规划修编的特点是充分考虑长江上游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影响,体现规划的宏观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增加采砂能力建设的内容。研究将吹填造地等工程类采砂纳入规划范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流域发生超过其时现状防洪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长期存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下,超标准洪水的影响会更加严重。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综合采用情景分析、水文分析、洪水淹没和影响分析等方法,设定了未来到2035年、2050年和2100年的1000年一遇超标准洪水共9个情景方案,其中,3个未来年份情景下的降雨径流分别按较现状增加5%、10%和15%考虑。通过分析得出,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组合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遇1000年一遇洪水,2035年、2050年和2100年淹没区受影响人口将由基准年(2020年)的1768万人分别增加到2888万人、3536万人和3065万人,经济损失将由基准年的12669亿元分别增加到30533亿元、52599亿元和87264亿元。淹没区受影响人口最多可达现状的1.52倍,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可达现状的6.89倍。现状防御体系在面对未来超标准洪水情景时必将更加脆弱,分析结果可以为流域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应对未来变化条件下的防洪减灾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24亿t。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798亿t,比预测值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野下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提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新内涵,创建了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从生态支撑力、资源能源消耗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排放压力3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视野下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2010年数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研究区德安县、湖口县、南县以及永修县4个县市为超载失调区,新建县等10县市为可载失调区,进贤县及武汉等10个县市为可载较协调区,安庆县等15个县市为微超载较协调区;(2)生态承载力超载失调区域全部位于洞庭湖湿地区与鄱阳湖湿地区,而可载失调区域则比较分散,基本位于长江干流湿地区以及鄱阳湖湿地区东部;(3)利用SEPI模型分析,洞庭湖、鄱阳湖湿地区、江汉湖群湿地区以及长江下游干流湿地区县市经济社会压力的特点都是偏重环境污染。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五省抗旱减灾对策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五省历史干旱事件的整理,分析该地区旱情旱灾特点,并从自然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分析干旱灾害的成因,提出长江中下游五省今后一段时期内抗旱减灾的对策思路,为该区域有效提高整体抗旱能力,降低干旱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