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一种合成高质量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的新方法.该方法以五硫化二磷为起始原料,经过酯化、氯化和水解制成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总收率905%,含量992%,该工艺为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工艺.  相似文献   

2.
选用膦酸二乙酯路线,经O,O-二乙基硫化磷酸铵盐、S-仲丁基-O,O-二乙基硫代磷酸酯,合成S-仲基基-O-乙基硫代磷酰氯。通过条件试验,得出较佳的工艺条件,收率达70%。  相似文献   

3.
以三氯氧磷、季戊四醇为反应物,无水乙腈为溶剂,无水氯化铝为催化剂,对螺环磷酸酯二酰氯(SPDPC)的传统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并对催化剂用量、溶剂无水乙腈的用量、反应物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合成工艺,采用新工艺,三氯氧磷与季戊四醇摩尔比由5.5:1降为3:1,反应温度由100℃降低为80℃,反应时间由24 h缩短为8 h时,螺环磷酸酯二酰氯的产率由70%提高到77%.螺环磷酸酯二酰氯新合成工艺符合节能、降耗、环保等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乙基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合成长春西汀的关键中间体1-乙基-2,3,4,6,7,12-六氢-1H-吲哚[2,3-a]喹嗪-5-鎓高氯酸盐.其中脱羧和环合是合成工艺的关键步骤,最佳反应条件为:脱羧温度134℃,三氯氧磷的用量为色胺体积的2倍,环合温度为106℃.该工艺的产品摩尔收率为56.7%,质量好,经济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H2L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O-乙基硫代磷酰二肼的双水杨醛席夫碱(H2L)及以它为配体分别与Ni(Ⅱ)、Cu(Ⅱ)、Zn(Ⅱ)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所合成的席夫碱配体及配合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UV、IR等手段对所有的新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对席夫碱配体还进行了MS和^1HNMR等结构表征:测定了化合物对水稻幼苗细胞相对存活率及其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水稻幼苗细胞有一定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氯代特戊酰氯为起始原料,与羟胺反应,直接得到3-氯-N-羟基-2,2-二甲基丙酰胺.在酰化反应中通过降低反应温度来抑制羟胺与氯代特戊酰氯的分解,收率可达91.4 %,同时对反应进行工艺条件优化:酰氯与盐酸羟胺的摩尔比1:1.3,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30 %,pH 7.0~8.0反应温度为0 ℃,反应时间3 h,并对产品结构进行1H-NMR, IR, MS确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熔体冷却法制备了45Si O2-25Al2O3-15CaF2-5Na2O-10NaF-1Nd2O3体系玻璃,并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获得了透明氟氧化物微晶玻璃。采用析晶动力学分析了45Si O2-25Al2O3-15CaF2-5Na2O-10NaF-1Nd2O3体系玻璃的析晶机制,并通过DSC、XRD和SEM等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制度与玻璃析晶行为和显微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该体系玻璃的析晶过程主要受扩散控制,其主晶相为CaF2,析晶活化能为325.51 kJ/mol,晶粒尺寸随晶化温度升高逐渐长大,晶粒数量随保温时间延长逐渐增多。通过优化热处理制度,获得了晶粒尺寸约为40 nm,晶相含量约为30%的透明微晶玻璃。  相似文献   

8.
以2,6-二乙基苯胺、甲醛、氯乙酰氯和正丁醇为主要原料,采用一种经济环保的工艺路线,对除草剂丁草胺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获得了较佳的反应条件:烯胺化反应中n(2,6-二乙基苯胺)∶n(甲醛)=1∶1.5,反应温度75~80℃,反应时间2 h;酰化反应中n(2,6-二乙基苯胺)∶n(氯乙酰氯)=1∶1.1,反应温度30~35℃,反应时间1 h;醚化反应中n(2,6-二乙基苯胺)∶n(丁醇)=1∶5.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 h。在较佳反应条件下,产品纯度为93%左右,产品收率达8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路线是合成除草剂丁草胺的适宜路线,该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温和、三废少、无设备腐蚀、产品质量分数与收率高。  相似文献   

9.
O,O一二甲基硫代磷酰氯是农药工业重要的中间体。生产过程排放废水采用低压水解,回收硫、磷和石灰乳混凝后,全过程总磷总去除率达93%,其中无机化率80~86%;COD总去除率达90%左右;沉钙收率92%以上,有效磷含量大于30%,沉钙LD_(50)>5000mg/kg,属基本无毒,施于农田后未见作物残留。  相似文献   

10.
以C16-1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O-3、O-5、O-7、O-10)、五氧化二磷等为原料,制备出了4种脂肪醇醚系列磷酸盐产物(O-3P、O-5P、O-7P、O-10P)等.并以体系中磷酸单酯和双酯含量为指标,探索了系列产物的制备工艺技术条件,以及研究了产物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技术条件是:物料配比为n(OH)∶n(P2O5)∶n(H2O)=2.5∶1∶1,醇解反应65℃和2.5h,水解反应70℃和40min.其中,O-3P磷酸酯产物中磷酸单酯率最高可达69.8%;随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EO的加合数的增加,产物中磷酸含量逐渐增多,表面活性逐步提高,产物相应临界胶束浓度值分别为:CMCO-3P值为0.094g/L,CMCO-5P值为0.088g/L,CMCO-7P值为0.072g/L,CMCO-10P值为0.069g/L.  相似文献   

11.
以三氯氧磷与月桂醇为原料合成了二月桂基磷酰氯 ,并通过正交实验方法 ,选择了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以氯化镉、硫代乙酰胺为原料在水包油(O/W)型微乳液体系中原位合成硫化镉半导体纳米粒子。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制备的硫化镉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硫化镉是纯的球形介孔硫化镉纳米颗粒,粒径约为75nm。  相似文献   

13.
Spontaneouscombustionisoneoftheveryseriousproblemsintheminingofsulfideorede posits.Oneofthemosteffectivecontrolmeasuresistheapplicationofsuitablechemicalsuppressantstoinactivatingthesulfideores[1 4] .Dependingonthesuppressantmechanismtopreventtheoxida tio…  相似文献   

14.
通过钢液与夹杂物间的热力学平衡计算,对Al脱氧弹簧钢钙处理过程中铝酸钙硫化物的析出行为进行热力学分析,探讨[Al]、[Ca]、[S]浓度和钢液温度对Al2O3夹杂物变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600℃钢液温度下,w[Al]=0.03%时,Al2O3生成为低熔点12CaO ·7Al2O3时的 w[Ca]>0.0034%,其值随钢液温度降低而减小,随铝含量增大而增大。CaS析出时的临界钙含量随钢液温度降低而显著减小,当w [S ]<0.005%时,w[Ca]随w[S]变化而显著变化。要使钢中夹杂物控制在低熔点12CaO ·7Al2O3区域,需控制w [S]<0.0037%,该值随钢液温度的降低或铝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氯化钠作为氯化剂氯化增白煅烧高岭土,并对相关反应进行化学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当氯化钠的添加量为6%,煅烧温度为900℃,煅烧时间为2h时,产品白度提高到92.3%,Fe2O3的去除率达到16.9%。其反应机理:在Al2O3参与的情况下,Fe2O3被氯化生成气态的FeCl3,900℃时,该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ΔrGΘm约为-350kJ/mol,且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ΔrGΘm减小,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以焦脱镁叶绿酸-α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3-位乙烯基的四氧化俄氧化和高碘酸钠裂解得到焦脱镁叶绿酸-d甲酯-d,再与戊基溴化镁的格氏反应生成卟吩醇.将其转化为卟吩镍配合物后,与3-N,N-二甲氨基丙稀醛和三氯氧磷进行Vilsmeier反应,得到具有甲酰乙烯基取代的叶绿素衍生物.研讨了焦脱镁叶绿酸-α甲酯的芳香性及其亲电取代反应机理,通过^1H NMR、UV-Vis、IR以及元素分析确定了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腐蚀钢管管垢层物理化学特征和管网水质条件对供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的影响,对管龄为10~15 a钢管的管垢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能谱扫描(ED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利用室内管段反应器模拟水力停滞时管网水环境,研究停滞10 h内,含不同浓度的氯离子、腐植酸、溶解氧的管网水对铁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垢层表面为受创硬壳层,腐蚀瘤内部具有多孔松散特点,管垢主要元素组成为Fe、O、C,主要物质组成为Fe3O4、FeOOH和FeCO3等铁氧化物.水中氯离子和腐植酸浓度与管段总铁释放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氯离子引起的铁释放形式主要为沉淀态铁,占总体比例85.02%以上,出水浊度与总铁释放量变化一致,最高为45.5.在腐植酸存在的情况下,铁释放中的沉淀态铁比例大幅下降,最高为39.39%,平均为20.41%,在低溶解氧浓度情况下,水中总铁浓度与溶解态铁浓度比正常溶解氧浓度时高54.9%和67.7%.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process is a newtechnique in hydrometallurgy .ZHANG et al[1]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electrogen-erative process to metallurgy field by the leachingof synthetic Ni3S2with FeCl3.In order to utilizethe chemical energy in leaching process reasonablyand si mplify the purifying process , Wang et al[2 8]studied the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of a series ofsulfide minerals through a dual cell system withFeCl3and acidic MnO2as oxid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