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克文  陈建平  庄耘  徐馥  陈炳芳 《临床荟萃》2012,27(7):593-594,617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这类肿瘤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必须高度重视.近年来我院对肠镜发现的38例LST患者先常规行黏膜染色、超声内镜(EUS)及注射抬举试验,确定其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后,再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及外科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所有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病理结果 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 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分片黏膜切除治疗后1个月.原创面见0.5 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1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全部息肉通过EMR1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 cm;腺瘤性141枚,增生性13枚,3例病理证实局灶癌变.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老年大肠肿瘤患者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亮  罗庆锋  王秀娣  石蕾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46-847,85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大肠扁平及广基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患者,年龄平均71岁,通过结肠镜检查,非抬举征(non-lifting sign)阳性入选为EMR适应证。46例病变〈2cm行一次性切除;14例病变〉2cm行分次切除(EPMR),创面用夹子缝合,回收后做连续病理切片,证明肿瘤全部切除。结果 60例病变病理学检查结果:腺瘤55例,早期大肠癌5例均为黏膜层癌(m1-m3)。腺瘤55例中,管状腺瘤33例、腺管绒毛腺瘤14、绒毛腺瘤8例。结论 EMR作为内镜下治疗老年人大肠肿瘤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特别适合高龄、不愿或不宜行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钟碧波  钟芳 《临床医学》2011,31(7):68-70
目的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征,评估其内镜下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孝感市中心医院进行的463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发现病灶后均进行黏膜染色,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以及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分析及随访结果。结果 4636例患者共检测出LST 32处,其中颗粒均一型10个(46.6%),结节混合型15个(25.9%),平坦隆起型6个(18.1%)、假凹陷型1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46.8%),乙状结肠6个(19.7%),降结肠5个(15.6%),横结肠3个(0.09%),升结肠3个(0.09%)。病理检查:32处病变中,管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1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锯齿状腺瘤3例,其中有3例合并早期癌变,2例为黏膜内癌,1例为sm1癌。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肠肿瘤,不同于一般的腺瘤,需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结合染色内镜,对LST进行内镜下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王静  颜君  刘峰 《护士进修杂志》2014,(14):1316-1317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主要针对大而平坦的黏膜早期癌变或黏膜下的病变,进行一次性大块剥离,不但能整体切除病变,还可以进行完整的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LST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31例。EMR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ESD组患者实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LST既可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癌变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 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在3000例患者中。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Ⅰ型、Ⅱ型)725处,其中Ⅱ型病变占病变总数的7.179%(61/725)。725处病变中有659个腺瘤。659个腺瘤中Ⅰ型病变598个(90.74%),Ⅱ型病变61个(9.26%)。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Ⅰ型和Ⅱ型腺瘤性病变发生轻一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例数分别为269/598(44.98%)和34/61(55.73%)、43/598(7.19%)和11/61(18.03%)、7/598(1.17%)和6/61(9.84%)。结论 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发现车Ⅱ型明显高于Ⅰ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Ⅱ型病变与Ⅰ型病变比较,具有更高的癌变率。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上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就诊并在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8例,行超声内镜(EUS)指导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行EMR,均一次性成功切除病灶;5例病灶2.0 cm行EPMR,最终完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食管化生性息肉2例,食管平滑肌瘤10例,食管乳头状瘤16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黏膜内癌2例;贲门腺瘤2例,贲门增生性息肉8例,胃腺瘤3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2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胃间质瘤8例,胃异位胰腺5例,胃脂肪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腺管状腺瘤伴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十二指肠降部Brunner腺瘤2例。108例中6例术中出现少量出血,予相应治疗,成功止血。108例术后6个月复查,病变愈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US指导EMR治疗上消化道病变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子放大肠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026例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扁平病变和黏膜异常者用放大肠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后用EMR或ESD技术切除病灶,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3026例中发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病灶23个,其中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绒毛状腺瘤5例,腺癌4例。其中11例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位于直肠9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3例,升结肠1例。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6例,ⅢS型1例,ⅢL+Ⅳ型4例,Ⅳ型9例,ⅤA型3例。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判断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腺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9.5%,准确率为87%。结论放大内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窦异位胰腺的疗效及适应证,为内镜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胃窦异位胰腺患者36例,随机行EMR或ESD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及6个月后随访结果。结果 15例行EMR治疗,病变直径〈1.5cm且均明显隆起,完整切除率为73.3%,术中发生出血2例,无穿孔病例;21例行ESD治疗者,病变直径0.5~2.5cm,其病变形态不一,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5.2%,术中发生出血5例、穿孔2例。结论 EMR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病变隆起明显、直径〈2cm的易残留病变;ESD适合于任何异位胰腺的治疗,但操作难度高、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及手术经验。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26例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进行病变切除治疗,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所选病例均一次完成切除治疗。病变大小:最大28mm×35mm,最小4mm×5mm。所治疗患者除5例有术后少量刨面出血(经局部喷洒肾上腺生理盐水成功止血)外,无一例有迟发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无肠管瘢痕狭窄或其他远期并发症。结论EMR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症,讲究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ESD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87.50%)高于EMR组(44.44%),手术时间(93.67±15.72) min、住院时间(11.59±1.86) d短于EMR组(264.18±40.09) min、(16.28±3.01) d,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EMR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耗时短且患者恢复快,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选择80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镑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发现804例共1126枚大肠腺瘤,腺瘤癌变46例(46枚),癌变发生率4.1%,直肠乙状结肠腺瘤897枚,占腺瘤总数的79.7%,其中癌变腺瘤39枚,占癌变腺瘤总数的84.8%,直径大于2.0cm的腺瘤癌变率17.2(26/151),1.0-2.0cm腺瘤癌变率为5.5%(15/271),广基腺瘤癌变率为11.5%(26/226),短蒂或亚蒂者为3.1%(18/57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2.1%(21/95),管状绒毛状腺瘤9.4%(15/159),管状腺瘤1.1%(10/872),结论:直肠,乙状结肠是大肠腺瘤及腺瘤癌变的好发部位,直径大于2.0cm腺瘤,广基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有较高的癌变危险性,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病理分析与内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48%,炎性息肉占38.18%,增生性息肉点9.09%,幼年性息肉占0.91%,腺瘤性息肉占51.82%,其中管状腺瘤4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绒毛管状腺瘤7例,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癌变4例。内镜治疗108例,息肉清除率为99.07%。结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19.
内镜超声指导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指导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53例.结果 53例病灶直径0.6~3.5 cm.一次直接或吸引圈套切除病灶35例,双通道内镜切除病灶11例,尼龙绳结扎后圈套切除治疗1例,分片切除病灶5例,分期切除病灶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良性间质瘤16例,增生性或化生性息肉病变7例,腺瘤17例,食管乳头状瘤4例,食管黏膜内癌1例,胃乳头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脂肪瘤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1例,十二指肠Brunner's腺瘤3例.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黏膜下层以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扁平息肉性病变、癌前病变和早期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