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3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较高,自杀可能性总分在60分以上的占76.4%,80分以上的占15.38%。负性自我评价与自杀意念因子在性别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1;t=3.886,P0.01)。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与健康适应因子在生源地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1;t=-2.296,P0.05;t=-3.204,P0.01;t=-4.537,P0,001;t=-2.034,P0.05),负性自我评价与学习压力因子在独生子女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1;t=-2.338,P0.05),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在年级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分:F=5.921,P0.01;受惩罚:F=2.932,P0.05;人际关系:F=9.584,P0,001;学习压力:F=4.577,P0.01;健康适应:F=3.833,P0.05;丧失:F=3.140,P0.05;其他:F=3.429,P0.05)。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01)。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中的受惩罚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7,P0.001),能够解释21.6%(R2=21.6%)因变量的变异,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相关,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积极关注在学校中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与压力性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和学习倦怠问卷对3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均与学习倦怠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9,P0.001;r=0.13,P0.05;r=0.14,P0.05);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均与身心耗竭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8,P0.001;r=0.27,P0.001;r=0.15,P0.01;r=0.16,P0.01;r=0.19,P0.001);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均与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1,P0.05;r=0.18,P0.01;r=0.13,P0.05;r=0.14,P0.01;r=0.16,P0.01);(2)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压力显著正向预测学习倦怠(β=0.27,P0.01)。结论:压力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通过引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以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四川地区多所高校随机抽取的391名拥有和使用手机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严重程度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各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t=4.762,3.755,2.412,2.079,3.461,5.565,4.519;P0.05);在社会支持各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2,0.259,0.165,0.141,0.195,0.334,0.288;P0.01),与社会支持各因素可能没有相关;3生活事件中的其他、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4个因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t=5.134,2.428,-3.902,2.512;P0.05)。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有关,与社会支持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标、冲突应对方式和宿舍人际关系三者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月-11月,采用人际交往目标量表、大学生宿舍冲突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以及Marlowe-Crowne社会赞许性量表,对方便抽取的粤西地区4所高校3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关爱他人目标得分显著高于自我形象得分(t=15.46,P0.001),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关爱他人目标与自我形象目标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专业学生(t=3.25,2.27;P0.01);不同冲突应对方式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494.82,P0.001),从高到低分别为合作、顺从、竞争、回避,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01),大一学生的合作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F=6.31,P0.001);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和另一个人际交往目标后,关爱他人目标与宿舍人际关系显著正相关(P0.001),与冲突应对方式中的合作和顺从显著正相关(P0.001),与竞争、回避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形象目标与宿舍人际关系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合作和回避在关爱他人目标和宿舍人际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标、冲突应对方式和宿舍人际关系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可通过培养大学生建立关爱他人目标以及掌握积极的人际冲突应对方式,改善其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为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353名大学生使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37.96%。其中,轻度睡眠问题为33.15%,中度睡眠问题为4.53%,重度睡眠问题为0.28%;(2)女大学生睡眠质量总分、睡眠不足因子分、睡眠质量因子分、觉醒不足因子分、睡眠时间因子分、失眠后反应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4.112,-2.146,-2.590,-2.567,-2.619;P0.05);大三年级大学生睡眠质量总分、觉醒不足因子分、入睡困难因子分、睡眠不稳因子分、噩梦夜惊因子分均高于其他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9,3.299,3.176,3.635,6.060;P0.05)。城市成长的大学生睡眠时间因子分高于农村成长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0,P0.05)。农村成长的大学生入睡困难因子分、失眠后反应因子分高于城市成长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1,-2.513;P0.05)。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睡眠不稳因子分、噩梦夜惊因子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2.369;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除受惩罚因子外的生活事件总分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r=0.232,0.268,0.241,0.137,0.272,0.163;P0.01),睡眠不稳因子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r=0.284,0.250,0.230,0.161,0.181,0.354,0.229;P0.01),噩梦夜惊因子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r=0.205,0.150,0.188,0.159,0.179,0.175,0.179;P0.01);(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SRSS)总分与生活事件(ASLEC)总分、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均有正向关联(Beta=0.232,0.268,0.241,0.137,0.272,0.163;P0.01),可解释变异率5.1%、6.9%、5.5%、1.6%、7.1%、2.4%。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易受不良生活事件影响,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并比较性别、学校与专业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为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选取湖北中医药大学和湖北大学大一至大四有效被试470名,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研究。结果:1中医院校男生的GWB得分高于女生,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72.97±12.121)vs.(72.79±10.519),P0.05];2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高于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71.63±10.416)vs.(74.18±12.097),P0.05];3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的GWB得分[(74.18±12.097)vs.(78.25±12.391),P0.05];4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及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惩罚、健康适应等六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r=-0.512,-0.457,-0.387,-0.371,-0.302,-0.401,-0.462;P0.01);5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3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β=-0.554,-0.779,-1.003;P均0.05)。结论: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间关系密切,且其主观幸福感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付方式问卷及自编的个人信息表,对51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关系和谐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一般和不和的学生(F=5.106,P0.01);父母关系不和的学生在总应激强度(F=5.955,P0.01)、学习压力(F=5.648,P0.01)、受惩罚(F=10.181,P0.001)、丧失(F=3.384,P0.05)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包括离异家庭的学生),而父母关系和谐的学生应激强度最小;父母离异的大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地采取自责的方式,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关系和谐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而关系不和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及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大学生554名,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查。结果:按SCCS得分将大学生分为3组,即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3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各因子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9.73,29.48,24.09,18.15,55.67;P0.001)。人际关系及其4个因子得分与SCCS的3个因子得分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得分对人际关系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9,P0.001),自我灵活性得分对人际关系总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6,P0.01)。路径分析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到人际关系各因子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预防大学生因生活事件自杀提供数据与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唐山市4所高校4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保持中立或矛盾态度 性别、城乡比较无显著差异 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在安乐死态度上有显著差异。②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人际关系等。③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与人际关系呈非常显著相关,与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它事件呈显著相关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受惩罚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对646名大学本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得分在性别、就读地区、年级、是否独生等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6,P0.00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2,P0.001);3生命意义感中的部分维度如成就、快乐、信仰和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有负性预测作用(R2=-0.136,P0.001;R2=-0.165,P0.001;R2=-0.179,P0.01;R2=-0.187,P0.05),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对自杀意念有正性预测作用(R2=0.146,P0.001);4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在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意义感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减少自杀意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和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对湖南省130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女教师的综合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F=4.01,P0.05);小学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中学教师(F=12.46,P0.01);在友好关系这一维度上,性别和教师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6.93,P0.01);2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F=14.49,P0.01);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异显著(F=12.93,P0.01),主要体现在领导管理(F=11.14,P0.01)、工资待遇(F=8.44,P0.01)、自我实现(F=8.11,P0.01)、工作本身(F=9.67,P0.01)、学生家长(F=33.37,P0.01)、整体幸福(F=10.29,P0.01)上;在同事关系这一维度上,性别和教师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6.73,P0.01)。结论:1性别和教师类别是影响教师幸福感水平的因素;2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我国初中生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掌握初中生父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人格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对沧州市及潍坊市30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城市与农村户口的初中生在父亲过度干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得分高于农村(t=1.983,P0.05);2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初中生在内外向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得分高于农村(t=2.071,P0.05);3在精神质维度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r=-0.235,-0.256;P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354,0.192,0.369,0.215;0.361,0.234,0.347;P0.01),在内外向维度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r=0.121,0.129;P0.05),父亲的过度干涉呈正相关(r=0.129,P0.05),在神经质维度上,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195,0.171,0.174;0.262,0.247,0.264;P0.01),与父亲的过分干涉呈正相关(r=0.122,P0.05),在掩饰性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r=0.221,0.231;P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70,-0.216;-0.224,-0.262;P0.01)。结论:1城市父亲较农村父亲过度干涉孩子较多;2城市孩子较农村孩子人格外向,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3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形成稳定、外向、坦诚的人格特征,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则易形成不稳定、内向、虚伪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在其中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某医学院各年级学生按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希望特质量表(DH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回收有效问卷148份。结果:样本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8.1%,其中有自杀意念组抑郁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8.699,P0.001),希望特质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t=-6.077,P0.001);抑郁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正相关(t=0.681,P0.01),希望特质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负相关(t=-0.328,P0.01)。并且分层回归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t=-4.727,P0.01),即希望特质在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消极相关,与希望特质积极相关。关注大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希望特质水平,可以增强危机因素的抵抗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学习满意度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使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学习满意度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对4个年级的24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3.44±0.61),性别(t=-2.770,P0.01)、学科(t=2.770,P0.01)、相对成绩(F=5.997,P0.01)、学习条件(F=11.054,P0.001)等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均有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r=0.149,P0.05),与学习满意度也存在显著相关(r=0.671,P0.001),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具有正向显著性预测。结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成就动机、学习满意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情绪体验、应激后成长和心理弹性的特点及三者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应激后成长量表(PTGI)、特质焦虑量表(SAP)对某医院就诊196名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的正性情绪与心理弹性、应激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657~0.705,P0.01),与特质焦虑、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99~-0.439,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472,P0.01),与心理弹性、应激后成长呈显著负相关(r=-0.575~-0.506,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应激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1),与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451,P0.05);结直肠癌患者的应激后成长与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537,P0.01);2负性情绪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应激后成长水平显著低于正性情绪组而特质焦虑则显著高于正性情绪组(t=-2.747~3.218,P0.05);3结直肠癌患者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特质焦虑具有预测应激后成长的可能,解释率为58.7%。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正性情绪体验越多,其心理弹性及应激后成长水平越高,焦虑及负性情绪体验越少,更有助于患者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可能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某医学院43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逃避死亡接受与自杀意念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2,0.184,0.268,0.378;P0.001),自然死亡接受与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8,-0.226,-0.164;P0.01);2逃避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6.871,P0.001),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469;P0.05);3自我效能感在逃避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c’/b=-1.243,3.616;P0.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996,3.614;P0.001;t=3.016,P0.01;t=6.843,3.639;P0.001),在学习管理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t=-3.626,4.040;P0.001;t=2.954,P0.01;t=4.056,P0.001),在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等维度上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不显著。结论: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创设模拟情境训练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大学文科新生的非智力因素对统计课考试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工具采用《数理统计学习经验问卷》,有效人数187名大学新生。结果:1学习态度性别差异显著(t=-1.92,P0.05);焦虑得分的独生子及生源地差异显著(t=3.432,P0.001;t=-2.722,P0.01);2女生的数理统计成绩显著高于男生(β=0.860,t=4.482;P0.05);3学习态度对数理统计考试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83,t=2.063;P0.05);4学习投入动机对数理统计考试成绩的预测效果受到性别调节(β=0.500,t=2.232;P0.01)。结论:学业成绩不仅受非智力因素影响,而且也会受个体的社会属性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北京市某高职院校385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心理健康的强迫、偏执、敌对、焦虑、人际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t=2.47,3.24,1.97,2.90,2.29,-8.43;P0.05);男生在问题解决、合理化、忍耐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4,1.96,2.69;P0.05);女生在逃避、发泄情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51,-2.07;P0.05);一年级学生在逃避和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年级组(t=3.04,1.96;P0.05);应对方式中的发泄情绪、幻想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忍耐、逃避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并与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