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对峙培养法,检测分离于土壤中的链霉菌TD-1代谢产物对饲料中污染霉菌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纯绿青霉(Penicillium verrucosum)、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桔青霉(Penicillum citrinum)、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TD-1菌株代谢产物对以上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度为10 mm左右.通过TD-1菌株的代谢过程曲线发现,该菌株发酵至第6 d抑菌率达90%左右.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酸碱性、抗紫外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设计法及均匀设计法对链霉菌TD-1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不同发酵因子对链霉菌TD-1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影响抑菌活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为葡萄糖、黄豆粉、硫酸亚铁、磷酸氢二钾及硝酸钾;抑菌活性物质较佳发酵条件为90 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的体积分数为0.06,发酵周期8 d,初始pH值为7.15.在此条件下,最终抑菌效率与原发酵液相比发酵液对串珠镰刀菌抑菌活性提高了53.38%.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Streptomyces alboflavus产生的抗真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机理。通过pH纸层析和捷克八溶剂纸层析实验对抗菌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破坏作用;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壁主要组分对抑菌物质的拮抗效果,探索抑菌物质的作用靶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抑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抑制作用。极性实验显示,该物质呈中性,捷克八溶剂纸层析表明,该物质属于非水溶性Ⅰ型抗生素;光学显微镜观察,抑菌物质对串珠镰刀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同时使菌丝畸形,顶端、中部出现膨大泡囊,呈“念珠状”;经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抗菌物质作用后的菌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泡囊状菌丝表面凹凸不平,并残留有碎片;抑菌物质对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分拮抗作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显示,抑菌物质影响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Streptomyces alboflavus产生的抗真菌物质发挥抑菌作用时,影响串珠镰刀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本研究可为抑菌物质的鉴定和拮抗菌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遗传背景下福堤霉素A的产生菌——小单孢菌40027菌株及整合了质粒pSET152菌株的抑菌作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跟踪不同时期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Micromonospora sp. 40027::pSET152菌株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小单孢菌40027菌株抑菌活性比Micromonospora sp .40027::pSET152的抑菌活性强;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Micromonospora sp. 40027::pSET152菌株分别在种子液制备第1 d及第2 d时菌种产素能力较大.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Micromonospora sp. 40027::pSET152菌株在发酵液制备第4 d为最佳产素时间.分别采用超声波法和反复冻融法破碎菌丝体,结果表明超声波破碎法较为理想,为进一步研究小单孢菌胞内产素情况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用于樱桃链格孢菌叶斑病的生防菌,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患病樱桃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生防菌,使用室内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测定法,获得拮抗能力强的放线菌菌株,并依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到4株对樱桃叶斑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其菌体和无菌滤液抑菌率分别达64%和73%以上。其中3-22菌株菌体的抑菌率达76.39%,无菌滤液抑菌率达84.44%,离体条件下24 h和48 h的抑菌率分别为79.75%和75.54%,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的抑菌率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3-22菌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由此可见,3-22菌株作为樱桃叶斑病的生物防治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为了探明链霉菌S1的抑菌活性及其对植物病害的防控作用,通过抑菌圈法研究了链霉菌S1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分析了菌株S1是否合成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筛选了菌株S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发酵时间和最佳接种量,进一步优化发酵培养条件。通过温室防效实验,研究了链霉菌S1发酵液对桃核腐病和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链霉菌S1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桃褐腐病原真菌(Monilinia fructicola)和平菇褐斑病原细菌(Pseudomonas tolaasii)的抑制效果最佳。菌株S1能够合成几丁质酶,不能合成葡聚糖酶。链霉菌S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G117,最佳发酵时间为3 d,最佳接种量为8%。链霉菌S1的发酵上清液和发酵液对桃核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防效可到达80.66%。发酵代谢产物对番茄根结线虫的杀线活性最高可达90%,发酵原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最高到达71.02%。可见链霉菌S1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室内环境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室内环境污染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本实验分别在模拟实验舱和实际居室两种情况下研究了温度、通风这两个因素对室内TVOC浓度的影响.实验证明密闭情况下室内TVOC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适当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TVOC浓度.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几种作物尖孢镰刀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对几种作物枯萎病原菌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25℃范围内,甜瓜、西瓜、网纹甜瓜、黄瓜、甜椒、花生和豇豆7个寄主的枯萎病原菌菌株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1℃时生长最快,25~30℃温度下,生长速度减缓;辣椒枯萎病原与以上的病原生长特性不同,辣椒枯萎病原菌菌株F L.6.5 030710 1在15~35℃温度范围内一直呈增长趋势;25±1℃,菌株的生长过程分3个阶段:0~24h为生长初期,菌株的生长速度缓慢;24~72h为生长中期,菌落直径迅速扩大;72~120h为生长后期,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9.
通过NBS取代反应,制备lasiod ip lod in的溴代衍生物12,14-d ibromo-lasiod ip lod in,并首次对其抗尖孢镰刀菌活性进行研究。Lasiod ip lod in和12,14-d ibromo-lasiod ip lod in对尖孢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0,12.5μg/mL。溴代衍生物的抑制活性比母体化合物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水源的水质状况是影响城市供水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某市的饮用水不同消毒工艺饮用水水质监测,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在不同消毒处理工艺的变化,并且提出了控制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电镜观察,单独接种的番茄植株细胞内发现灰霉病菌菌丝,而对照及用SN06处理的番茄植株细胞内未发现灰霉病菌菌丝.单独用SN06处理的番茄植株结构与对照植株没有差别,叶绿体、线粒体均保持完整结构.接种前用SN06处理番茄植株与接种后用SN06处理番茄植株相比,番茄植株受灰霉病菌的破坏作用不同,接种前处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对生物洗涤器处理低流量、高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高浓度下的有机废气净化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正常运行情况下生物洗涤器对高浓度有机废气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不同的污染物在相同的填料高度下具有一定的处理效率,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环保工业技术领域的空白,工程技术上接近现阶段国外的技术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生物过滤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排放到大气中.VOCs以其来源广、危害大的特点而成为仅次于颗粒污染物的第二大大气污染物.大气中逐渐增加的VOCs已经成为当今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传统处理VOCs废气方法主要有燃烧、冷凝、吸附、吸收等.生物过滤法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处理大气量、可生化VOCs的废气处理技术.凭简单高效、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生物过滤法成为一简单、高效及具有前景的VOCs废气处理技术.本文对传统方法与生物过滤法进行了比较,并在综述生物过滤法处理VOCs废气的研究进展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分别对影响生物过滤法处理VOCs废气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底物VOCs性质、填料选择、填料湿度、pH值、营养、温度、微生物等进行总结和评述,对今后生物过滤法处理VOCs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级冷阱预浓缩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天津市华苑居住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成,总共检测108种物质,其中烷烃和苯系物占VOCs总量59.2%。冬春两季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范围分别为519.4—1029.6μg/m3和299.8—463.8μg/m3,其中丙酮平均浓度最高(20.0μg/m3),正庚烷最低(1.1μg/m3)。TVOCs和单质浓度呈现出冬高春低特点,这与大气层对污染物降解和稀释能力的季节性变化存在一定关系,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周边源产生的污染物在大气输送下对华苑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测定北京郊区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方法对北京市近郊四个典型地区土壤中VOCs进行分析,共检出11个目标挥发性有机物和49个非目标化合物,主要为苯系物、正构烷烃、挥发性氯代烃等,其中包括7种EPA优先控制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大气中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的测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前体物,其本身也是有毒有害气体,在大气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OVOCs中某些物种在环境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0.1ppb),一般仪器检测限难以达到其浓度水平,且许多物种反应活性高、寿命短,因此,对OVOCs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归类介绍现有的主要分析测量方法,比较了各种分析方法优劣。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近几年来植物VOCs的研究进展。从植物VOCs主要组成成分、释放机理、影响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以及VOCs对环境的净化效应方面等做了概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生物滴滤法去除含苯挥发性有机废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滴滤塔对含苯挥发性有机废气进行连续处理试验研究。考察了进气浓度和填料高度对含苯气体去除效果的影响及试验过程中压力损失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气浓度为467 mg/m3时,去除率为97.55%;苯进气浓度为100 mg/m3时,去除率为45%。随着滴滤塔填料高度的增加,VOCs和苯去除率逐渐提高。试验初期与试验末期的压力损失分别为63.74 Pa和140.24 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