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喉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骨吻合术(SCPL-CHP)和水平垂直部分(3/4)喉切除术在治疗中晚期喉癌的疗效和术后评估。方法:回顾分析42例中晚期喉癌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患者进行环舌骨吻合术(SCPL-CHP组)、20例患者行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并Ⅰ期喉发声功能重建术(3/4喉切除术组),术后均补充放疗。通过言语可懂度、GRBAS评价标准和电声门图等检查对远期疗效和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42例喉癌患者术后均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100%。术后拔管时间:SCPL-CHP组为(44.0±4.6)d;3/4喉切除术组为(39.0±2.7)d,2组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9 5,P<0.01)。术后8周评估2组吞咽功能及术后1年评估患者语言可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RBAS评估中的G等级评估,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PL-CHP组术后声嘶度以重度为主,而3/4喉切除术组多表现为中度。电声门图分析2组术式的F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CPL-CHP组的jitter、shimmer、NNE较3/4喉切除术组均显著增高(P<0.05)。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显示:SCPL-CHP组和3/4喉切除术组患者3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9.7%,85.1%和83.7%,2组3年、5年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中晚期喉癌发生的部位和累及的范围采用合适的术式及治疗方案,既能完整地切除喉肿瘤、不复发,又能良好地保留喉功能,而CHP术式具有更广泛的手术适应证及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带下拉成形术在T1期声门型喉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行喉部分切除术加室带下拉成形术的37例T1期声门型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喉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气管套管一次性拔除率100%,拔管时间中位数6天,术后发音可懂度为90.5%,术后进食无明显误咽、误吸现象,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中位数4天。术后随访期间3例喉腔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3年、5年生存率分别是97.3%、86.5%。结论对于T1期声门型喉癌,室带下拉成形术在喉部分切除术后喉腔成形中的应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喉部分切除术后喉癌患者发声功能。方法 60例喉癌患者根据术式分为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骨吻合术(supracricoid partial laryngectomy-cricohyoidopexy,SCPL-CHP)组22例、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14例、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组24例。采用Dr.Speech嗓音分析软件,对2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三组喉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进行发声功能测试,对测得的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标准化噪声能量(NNE)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行GRBAS嗓音主观评估,判断受试者嗓音质量。结果三组喉癌患者术后F0较正常对照组低,jitter、shimmer、NNE均较正常对照组高。Jitter、shimmer、NNE数值由低到高依次为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组、SCPL?CHP组。GRBAS嗓音主观评估与嗓音声学分析指标除F0外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嗓音功能恢复最佳,而SCPL?CHP组相对较差。嗓音声学分析可作为评价喉癌术后发声质量的客观指标,GRBAS可作为分析患者术后社会交流能力障碍程度的主观指标,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会厌在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会厌在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992年 1 2月~1 996年 1月 32例不同分期的声门型、声门上型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 ,将残存会厌下移保留喉功能。结果  2 1例声门型喉癌术后 1 9例拔除气管套管恢复喉的全部功能 ;1 1例声门上型喉癌 5例恢复喉全部功能 ,并于术后 1 4~ 1 8d恢复吞咽功能 ,无 1例出现误吸引起严重并发症。 3年生存率 87 5 %(2 8/ 32 ) ,5年生存率 5 8 3%(7/ 1 2 )。结论 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中会厌取材方便 ,无需重新进行皮肤切口 ;其喉面有完整粘膜 ,创面愈合时间短 ;喉结构重建扩大了喉的左右径 ,提高了术后拔管率同时防止误咽发生 ,对提高喉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喉额侧窗式切除术结合甲状软骨外膜瓣修复术治疗侵及前联合的T1b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前联合受侵的T1b期声门型喉癌患者22例,均行喉额侧窗式切除术结合甲状软骨外膜瓣修复术治疗;随访5年,观察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吞咽功能、发音功能、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二周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100%;无一例发生误咽;术后患者发声功能(G分级)较术前改善者为86.4%(19/22),与术前相同者为13.6%(3/22);肿瘤复发2例,1例为原位复发,1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复发率为9.1%(2/22);5年生存率为95.5%(21/22).结论 喉额侧窗式切除术结合甲状软骨外膜瓣修复术式适用于前联合受侵的T1b期声门型喉癌,该术式能相对完整地保留喉的骨架及生理功能,不易引起喉狭窄,且修复组织稳定,能有效改善发声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及修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0至1999年施行喉部分切除术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声门上型喉癌22例、声门型喉癌59例。结果声门上型喉癌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63.2%,声门型喉癌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80.5%。拔管率声门上型喉癌为77.2%(17/22),声门型喉癌为93.2%(55/59)。结论喉部分切除术能保留大部分患者喉的呼吸及发声功能,是根治喉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环状软骨上部分喉切除及功能重建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环状软骨上部分喉切除及功能重建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7年~2001年期间施行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及功能重建术治疗的17例喉声门癌患者资料. 结果 17例患者均于术后7~16天拔除气管套管,平均11天;术后8~18天拔除鼻饲管,平均15天,拔管率100%.全部病例术后恢复了喉的三大功能.术后3年17例患者均存活,其中5年以上无瘤生存者11例. 结论该术式能在切除癌肿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恢复喉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通过对 18例喉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就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声门癌T1N0 M0 1例 ,T2 N0 M0 9例 ,T3N0 M0 2例 ,跨声门癌T3N1M0 3例 ,T3N2 M0 1例 ,T2 N0 M0 放射治疗后复发 1例 ,声门下癌T4N0 M0 1例 ;应用三种不同的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3年生存率 94 .4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 7~ 4 2天 (平均 17天 )拔除气管套管 ,拔管率 10 0 %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 14~ 3 0天 (平均 2 2天 )拔除鼻饲管。术后所有患者均完全恢复了喉的发声、呼吸、吞咽及维持声门下压的生理功能。术后的发音情况也令人满意。结论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打破了以往根据喉癌肿瘤临床分期决定喉部分切除与否的传统观点 ,为喉癌的手术治疗提出了一条新的术式。它在保证完整、安全有效地切除喉肿瘤病灶的同时 ,更加考虑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改善 ,同时又能达到喉全切除术同样的局部控制率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影响Blom-Singer发音管发声障碍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2006年10月108例喉全切除术后行Blom-Singer发音管重建喉发声功能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Ⅰ期Blom-Singer发声重建术96例,Ⅱ期Blom Singer发声重建术12例,并对其发声效果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96例行Ⅰ期发音管重建术中,22例发声质量差(22/96,23%);12例行Ⅱ期发音管重建术中,8例发声质量差(8/12,67%)。两种术式的总失败率为(30/108,28%)。结论 Ⅰ期Blom-Singer发声重建术较Ⅱ期Blom-Singer发声重建术成功率高。术后发声质量的效果与环咽肌的处理、气管食管壁的完整性、气管造瘘口的大小、咽瘘、食管下咽腔狭窄及肺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扩大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及喉功能重建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喉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探讨。方法:2000~2005年对10例向声门前下侵犯达10~20mm的T3、T4喉癌患者施行扩大环状软骨上部分喉切除及喉功能重建术。结果: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并仍在随访中,1例患者术后4年颈部转移癌复发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了正常的呼吸、吞咽及维持声门下压的功能,术后发声也令人满意。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部分向声门前下侵犯达10~20mm的喉癌患者实施治疗,该术式确实能取代全喉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满载丰硕成果的2007年在世人注目中落下帷幕,新的一年在满怀希望的期盼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回眸过去学科发展建设的一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及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专题学术会议、全国中耳疾病的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首届全球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2.
13.
颞下窝咽侧区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寻求颞下窝咽侧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手术途径。方法1978~2002年我院手术治疗颞下窝咽侧区肿瘤75例。手术采用4种进路:①颌下进路。②截断下颌骨颌下联合进路。③耳前颌下进路。④经上颌窦前外进路。绝大多数采用第1种手术入路。恶性肿瘤术后行放疗或化疗;继发性肿瘤在切除原发性肿瘤的同时予以切除。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无并发症。良性肿瘤38例术后6个月~18年(其中26例超过5年以上),1例复发。恶性肿瘤37例中,12例死亡,5例失访,余20例观察3~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①颞下窝咽侧区肿瘤CT扫描及针吸细胞病理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手段。②颌下进路是该区肿瘤较好的手术途径。③术中彻底止血、尽可能消灭死腔及负压引流对预防切口感染和预防呼吸道阻塞都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4.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organ of Corti and the overlying tectorial membrane were studied in human and monkey cochleas under a scanning electr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Dysplasias of the face and ear are supposed to be caused by a premature involution of 3 different embryonal arteries of the branchial arches: (1) Dysfunction of the mandibular artery causes the otocephalia syndrome; (2) that of the stapedial artery causes dysplasias of the face; (3) dysfunction of the hyoid artery entails dysplasias of the ear; and (4) combination of (2) and (3) (dysfunction of truncus hyostapedialis) results in simultaneous dysplasias of the face and the ear. The earlier the deficiency of blood supply occurs the more serious the resulting dysplasias are. The dystopias in the temporal region (auricles, facial nerve, ossicles, petrous bone) are the consequence of an overbending of the proximal hyoid arch caused by a retard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shortening) of the mandibular arch. Therefore, dystopias of the ear always occur together with dysplasias of the face. Phenotype and appearance on radiograph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19.
20.
回返穿通动脉与面听神经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回返穿通动脉(RPA)与面-听神经的关系,为桥小脑角(CPA)的前庭-耳蜗神经(VN)血管减压术提供有实用价值的解剖学资料。方法:测量2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颅,观察CPA内与面、听神经有关的RPA的解剖结构,重点是与VN间的位置关系。结果:RPA出现率为100%,发出1个分支的有30侧(75.0%),2个分支的有10侧(25.0%);位于面神经(FN)、VN之间有32侧(80.0%),其中87.5%位于FN中外2/3。VN的血管接触率为95%,有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VN接触的有20侧(50.0%)。结论:了解、熟悉RPA与面-听神经的关系,对提高VN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成功率以及临床影像学的诊断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