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比较胃窗超声造影与X线消化道造影对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我院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选用胃窗超声造影,对照组选用X线消化道造影检查,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层次等情况,并加以记录。此后,行胃镜或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消化道溃疡,加以比较。结果:胃窗造影溃疡检出率达91.5%,其中胃溃疡的检出率达91.09%,十二指肠溃疡的检出率达91.92%,以胃窦及幽门管部以及十二指肠后壁及小弯侧漏诊率最高,其中胃小弯部4例,胃窦及幽门管部4例,十二指肠后壁3例,小弯部2例。经比较,胃窗溃疡病的检出率达91.50%,与X线钡餐造影的检出率(92.00%)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中胃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检查率与X线钡餐检查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与X线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相比,胃窗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且操作简单的消化道溃疡的诊断方法,能充分显示消化道肌层病变,降低消化道溃疡的误诊、漏诊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申淑莲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300+1308
长期以来,临床诊断胃、十二指肠消化道溃疡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但此两项检查均有一定损伤和痛苦。高分辨率超声显像是快捷、无痛苦的诊断方法,具有无辐射、无损伤、可重复检查,且对机体无副作用等优点,能间接或(和)直接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及其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超声造影声像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超声检查胃、十二指肠溃疡表面附着强回声斑块图像,经胃镜检查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比照符合。结果超声检查诊断胃溃疡71例,经胃镜诊断胃溃疡51例,诊断十二指肠溃疡16例,诊断胃炎未见溃疡4例,符合率94.4%。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溃疡图像特征性强,简便、患者无不适、经济、可重复性;探讨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溃疡诊断声像图特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17-119
目的 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检查的疑似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300例,对其均行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和纤维胃镜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结果显示,急慢性胃炎198例,胃癌23例,胃石症7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其他16例,与纤维胃镜诊断结果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98.67%)高于纤维胃镜诊断准确率(87.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病灶部位显示,胃底30例,胃体98例,胃窦102例,十二指肠球部52例,其他18例,与纤维胃镜诊断结果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的依从性(95.00%)高于纤维胃镜(81.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对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高,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包括常规心肺腹部透视和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范围不限的部分小肠造影。因上述器官形态各异,疾病和种类较多,造影时应依次地、分别地、多体位地观察充分暴露和展示病灶,从而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推荐以下双对比与传统法结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肠超声造影及胃镜检查对老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东莞市桥头医院就诊的76例均实施胃肠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的老年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跟踪随访记录。按照检查方法分为胃肠超声造影组与胃镜检查组。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胃息肉、胃癌的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胃肠超声造影组患者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胃息肉和胃癌的检出率以及总检出率分别为63.16%、7.89%、5.26%、10.53%、2.63%、5.26%、94.74%,分别与胃镜检查组的65.79%、5.26%、2.63%、7.89%、2.63%、2.63%、86.8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方法在检查老年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其不仅无创,操作方便,并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万志水  于寅尧 《河北医学》2001,7(10):889-891
目的:为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X线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X线征象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6例,16例病例均行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特征以及与外科治疗相关X线征象。结果:①临床表现:以呕吐、腹胀、上腹疼痛等高位肠梗阻为主要表现者8例;以黄疸、皮肤搔痒等胆道梗阻为主要表现者5例;以贫血和黑便等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者2例;其它如以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例。②X线表现:十二指肠病变区不规则狭窄、僵硬、固定8例;十二指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5例;不规则腔内龛影3例。③外科手术可切除的相关X线征象:病程较短,最长7月;病变区较局限,最长3.5cm;病变区十二指肠无明显移位;十二指肠脊柱间距正常;十二指肠扩张不明显。结论:胃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特征性X线表现和临床特征。X线征象对于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十二指肠瘀滞症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探讨 X 线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瘀滞症的病例进行 X 线和临床表现的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病例中,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均可见造影剂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和十二指肠升段笔杆样压迹。采用俯卧位及右侧卧位,造影剂很快通过。结论:X 线钡餐造影是十二指肠瘀滞症简单、可靠的诊断手段,可减少对本病的误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疾病以胃与十二指肠病变最为常见。胃肠超声造影技术可用于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具有无创、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势,可极大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对双重超声造影技术在胃与十二指肠病变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研究探讨上消化道造影中利用硫酸钡做为造影剂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做出评估分析.十二指肠球部病变主要有良性溃疡、炎症和肿瘤.总结了一年来亲自操作的52例十二指肠球部改变的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病例,结合有关资料探索钡餐造影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球部病变的认识和诊断.得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发现和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重要方法,对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明确诊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服均匀有回声型造影剂的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筛查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16例受检者经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使胃腔内形成中等回声界面,而后进行胃肠超声检查,通过胃的标准切面及其他切面依次观察食道下段→贲门→胃底→胃体大小弯、前后壁→胃角→胃窦→幽门→十二指肠显像效果和各种正常及异常声像图表现。结果口服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胃肠病变、胃壁层次和周围脏器情况,5416例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优良显像3417例(63.1%),一般显像1917例(35.4%),显像不良82例(1.5%)。超声诊断符合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93.2%(164/176)、胃癌94.8%(91/96)。结论口服均匀有回声型造影剂的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无创、无痛、无并发症、无交叉感染、重复性好和简便实用,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众多患者的欢迎,作为胃镜的互补,将为临床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供参考。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80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给予所有患者两种检查手段,即胃肠镜病理性活检和胃肠超声造影,可将两种检出结果分别标为标准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的检出率与标准组十分接近,即胃肠超声造影的检出率为95%,而胃肠镜病理性活检的检出率为98.7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就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诊断来说,胃肠超声造影具有显著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值得大力宣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胃术后远期并发症的X线影像学特征,探讨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术后随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历年来因胃十二指肠良、恶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根治术后随访呈阳性的14例病例中的13例采用气钡双对比造影,1例行碘水造影和CT检查。结果14例中炎性病变5例,溃疡3例,套叠1例,残胃癌2例,复发癌3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结论胃术后并发症形式多样,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恶性并发症。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因其经济、无创、易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结果 十二指肠平滑肌瘤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不同程度的贫血。胃十二指肠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辅助检查方法。结论 胃十二指肠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X线检查对诊断消化道息肉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息肉检出率一般为40~50%,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和加压法可提高息肉的显影率。但X线对小息肉的诊断漏诊率较高,尤其是结肠单发性小息肉更易漏诊。故X线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如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相结合,可提高消化道息肉的诊断水平。一、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对食道,胃和十二指肠息肉作出诊断。1.胃息肉的X线征象 显示为腔内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轮廓光滑,息肉区域粘膜皱襞消失,但周围粘膜仍存在,胃壁柔软,蠕动良好,胃腔不缩小,有时还会被肿瘤撑大。带蒂息肉在透视下可随蠕动而移动,若在幽门前区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十二指肠内,呈现十二指肠球内充盈缺损,可以恢复,呈活塞瓣状。当发生梗阻时,有胃梗阻的X线表现。乳头状息肉可以显示为轮廓呈轻度波浪状的充盈缺损影,类似蜂窝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的消化道X 线钡餐造影的特点,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行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确诊为十二指肠憩室患者114例,观察憩室个数、大小、形态及并发症,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 对所有患者1年随访,探讨憩室与预后关系. 结果:十二指肠降部憩室中单发憩室82 例( 71. 93%) ,大小在2. 0cm × 2. 0cm~3. 0cm×3.0cm之间,憩室越大排空延迟或不能完全排空. 憩室直径≥3.0cm×3.0cm及颈窄时消化道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0.05) ,并且较大憩室伴/不伴颈窄患者近期预后差. 结论: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的检出率较高,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道造影对诊断婴幼儿呕吐性疾病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婴幼儿呕吐性疾病的临床和消化道造影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检查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2例,胃食管反流11例,幽门痉挛8例,胃扭转7例。结论婴幼儿呕吐病因多且复杂,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婴幼儿呕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查找的方法。方法:对3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分别作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2例加作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2例加行胆囊动脉造影,16例加作节段性腹主动脉造影。结果:24例显示出血血管,其中单独从腹主动脉发出的变异血管5例,胆囊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结论:在按规范血管造影流程的同时重视变异血管及少见部位血管造影,有助于对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十二脂肠及空肠闭锁早期诊断—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及空肠闭锁早期诊断。方法 对2001年3-4月连续收治的2个病例结合献予以分析。结果 本病突出症状为呕吐,消化道造影见大量胃滞留液,病理改变为十二指肠闭锁和空肠上段闭锁。结论 对呕吐进行性加重、胃管中抽出多量滞留液、无正常粪排出及母羊水过多并伴先天畸形应及早相关检查,患儿往往以并发症来就诊,应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小儿消化性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经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儿中,胃溃疡6例(16.7%),十二指肠溃疡30例(83.3%),龛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形态改变、龛影周围粘膜纠集、胃液增多、蠕动改变、局部压痛等;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方法简单,检查范围全面,诊断结论可靠,患儿容易接受,是小儿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