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制了一种织物微气候仪,模拟人体和服装之间的微气候,测量其中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研究是否在织物里表面产生凝结,为进一步研究织物的热湿传递提供实验依据。测试装置由计算机控制,操作方便,实验时间短。本装置实验结果与ASTME96-00测试的透湿量相比较,对防水透湿织物的湿传递表征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本文从水蒸汽凝结和Kelvin公式,分析研究了微孔膜防水透湿织物热湿传递中发生表面凝结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使用一种低温下织物热湿传递试验装置,在-20℃和20℃模拟环境温度下,测试了防水透湿织物两侧的温度与湿度的分布和透过织物的水气量,比较织物在低温下和常温下的湿传递特性.结果显示:水浴的水气蒸发量(模拟人体出汗)、织物表面水凝结量和透过织物的水气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均呈近似线性增长,说明了织物湿阻与表面水凝结是无关的.在低温环境下(-20℃),水浴的水气蒸发率(模拟人体出汗)、织物水凝结率和透过织物的水气蒸发率大,织物湿阻小,表明了织物表面湿阻与环境湿度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磁控溅射法制备防水透湿织物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自制磁控溅射设备在PET织物上以聚四氟乙烯为靶材,制备了防水透湿织物。溅射后PET织物的抗湿性明显提高,透湿性几乎没有改变,接触角显著增大,说明此种方法制备防水透湿织物是可行的。溅射后织物表面生成一种不同于聚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结构的薄膜,薄膜呈多层贯通蜂窝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将实验用织物进行了亲水性和拒水性整理,使用织物微气候仪,利用汽态湿传递和液态湿传递方法研究了织物表面性能对其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织和的水汽湿传递性能和织物表面性能无关,而织物液态湿传递性能却主要决定于织物的表面性能。在织物液态湿传递过程中,影响其传递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织物的芯吸效应。  相似文献   

5.
防水透湿织物湿传递性能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在实际穿着过程中,防水透湿织物防水透气原理,本文进行了休息、运动及雨淋三种人体穿着实验,实验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选择了三种方水透湿服和一件不锈湿的一般雨主来评估其穿着时衣服内的湿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防水透湿织物因其良好的防水锈湿性能,而具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认识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对轻薄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及类似风格的棉、毛、丝织物的导热性、保暖性、冷感性、透湿性、输水性、润湿性及透气性进行了测试,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对4种纤维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做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湿环境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次于蚕丝织物,优于棉、毛织物;在低温环境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与棉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相当,均低于羊毛织物,蚕丝织物最差。  相似文献   

7.
非稳态下织物传热透湿测试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人体着装时织物在服装层空间小气候状态下的传热透湿性能,设计制作了一套非稳态下织物的传热透湿测试装置。本文介绍了该装置的构成,工作原理及测试精度等。  相似文献   

8.
防水透湿织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防水透湿织物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防水透湿机理及其典型织物,测试方法与评价、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燕在模拟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配,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染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麻织物刚度大、易起皱、手感粗硬等问题,采用液氨处理来改善大麻、亚麻和苎麻织物的服用性能.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表面形态和麻纤维结晶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芯吸性、水分蒸发能力和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分析了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纱线表面毛羽数量减少,纤维纵向的表面条痕和裂痕明显减小或消失,纤维结晶度降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透气率和透湿量增加,经纬芯吸效应减小,润湿面积增加,水分蒸发率略有增大,织物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OMMC)增加.液氨处理后,麻织物表面形态和纤维结晶结构的改变是造成麻织物湿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制了织物湿阻和热阻测试仪,探讨了服装面料的透湿性能,通过关联度分析,可知厚度是影响湿传递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尝试用传感器来监视测试所用人造皮肤的出汗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人体着装时织物在服装层空间小气候状态下的传热透湿性能,设计制作了一套非稳态下织物的传热透湿测试装置.本文介绍了该装置的构成、工作原理及测试精度等.  相似文献   

13.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并在模似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递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蒸发法和热板法测试了各类薄型织物的透湿性能,从理论和实验论证了板法代替蒸发法进行织物透湿性测试的可行性,并为研制热板法透湿测试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织物的透湿性及液态水传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制的湿传递测试装置对织物的湿传递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人体服装穿着的环境状态,在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分形涤纶、普通涤纶、分形混纺织物(纯毛和毛65/35比例)的透湿速率;用垂直芯吸实验测定了分形涤纶、普通涤纶、棉布、分形/粘胶织物的液态水传递速率;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分形涤纶都具有较好的透湿能力,在高温环境下,分形涤纶优势稍明显;分形涤纶芯吸能力较棉布稍好,具有较好的导湿、排汗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织物热湿传递性能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的各种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征.将热湿传递性能研究分为单纯热湿传递和综合热湿传递,对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进行了讨论.从微气候参数评价方法、生理学评价方法、心理学评价方法及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及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鞋材用涤纶经编间隔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变化规律,选取 8 种鞋材用涤纶经编间隔织物作为样 本,测试织物的透气性、芯吸高度、透湿量和保温性四项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基于回归分析,建立了鞋 材用涤纶经编间隔织物热湿舒适性各项指标的回归方程,最后,采用直接加权法建立综合性能评价函数,对织 物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经编间隔织物总密度和体积密度的提高,织物透气性、芯吸高度和透 湿性均降低,而保温性提高;试样 5 的热湿舒适综合性能最好,即总密度为 246 线圈数/cm2,厚度为 1.64 mm, 克重为 203.2 g/m2。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蒸发法和热板法测试了各类薄型织物的透湿性能,从理论和实验论证了热板法代替蒸发法进行织物透湿性测试的可行性,并为研制热板法透湿测试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非稳态下织物传热传湿测试装置,对L27(313)正交设计试制的真丝电力纺试样.进行了纯热阻、湿阻及热湿交互作用下的热阻、湿阻测定。并按测试结果建立了真丝薄型织物热湿性能与其结构参数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织物厚度是影响薄型织物热阻、湿阻的一个显要因素;热、湿交互作用下织物的热、湿值小于纯热、湿条件下的热、湿阻值。为薄型织物热湿性能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选用6种不同成分比的竹浆/丝光羊毛混纺织物,毛/竹比例为30/70、40/60、50/50、54/46、60/40、70/30。对其进行成分比与热湿舒适性关系探究,最终得到织物最优成分比。分别对织物进行了透气性、透湿性和热阻测试,结果表明:丝光羊毛含量越多,织物的透气性越差,透湿性和导热性呈增加趋势。通过综合评估得出,当丝光羊毛含量在45%~50%时,该混纺织物具有最优的热湿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