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证类本草》记载7种宣州产药材,经考证,空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昌蒲为天南星科石菖蒲、术为菊科白术、黄连为毛茛科短萼黄连、牡丹为毛茛科牡丹、栗为壳斗科栗、木瓜为蔷薇科贴梗海棠。  相似文献   

2.
《证类本草》成书于北宋中期,是我国本草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后世著作对其内容的转引不胜枚举。唐慎微在编写的过程中多以"原文照录"的方式加入大量引文,并保留引文出处,这使得它还具有重要的文献补遗和参校价值。然而《证类本草》中尚存在大量待考证的地方,如引文与引书"张冠李戴"、引文来源不明、后世本草文献转引有出入提示的疑点等。  相似文献   

3.
赵厚睿  王平 《光明中医》2011,26(12):2398-2399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症状,它是大脑生理性衰老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在老年人群中,健忘多为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健忘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探讨中医理论对于健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抗衰防老和防治相关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证类本草》引“雷公曰”药物出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证类本草》所引“雷公曰”的资料,即是《雷公炮炙论》的资料。《雷公炮炙论》,大家公认是刘宋时书,但其中有后人增添的药名。 《证类本草》卷三渭石条引苏颂云:“又按雷(学攵)《炮炙方》……雷(学攵)虽名隋人,乃有言唐以后药名,或是后人增损之欤!”按苏颂所云,《雷公炮炙论》有后人增删修饰的内容,笔者认为苏颂所言可信,这可从《雷公炮炙论》药物出处分析证实之。  相似文献   

5.
“诸病通用药”(简称“通用药”)首见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日本学者渡边幸三根据文中有“疗风通用”等文字,称其为“诸病通用药”。“通用药”屡经增补,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已趋于完备。本文查检北宋之前的本草文献及方书等资料,初步梳理出《证类本草》“通用药”内容来源,并分析了“通用药”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 宋代出现了世界医事制度上最早的妇科独立分科,妇科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当时炼丹服石之风盛行,矿物药被广泛用于妇科临床。《证类本草》作为宋代一部重要本草文献。其收载的矿物药超出以前  相似文献   

7.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收录了晋代葛洪《肘后方》中的部分内容,其著录方式大致有“肘后方”、“葛洪”、“百一方”、“葛氏方”、“葛氏”等,大多是文字简练的单验方和简便方,主要收录于“附方”之中,所涉药物有200多味.  相似文献   

8.
刘守金 《中药材》2008,31(2):308-309
《证类本草》记载的7种舒州药物经考证,舒州术为菊科白术、舒州萎蕤为百合科玉竹、白薇为萝藦科白薇、舒州白前为萝藦科白前、舒州鬼臼为小檗科八角莲、舒州骨碎补为槲蕨科槲蕨、舒州金樱子为蔷薇科金樱子。  相似文献   

9.
<证类本草>是宋代名医唐慎微在<嘉祜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广泛辑取了经史百家药物资料编著而成.该书在我国本草文献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书广泛引录了经史百家文献是受到宋代儒医的思想影响.唐慎微增广医方、重视约物炮制、食疗和药材道地性是其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然结果.但唐氏缺乏实践活动,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个人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0.
<证类本草>是宋代名医唐慎微在<嘉祜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广泛辑取了经史百家药物资料编著而成.该书在我国本草文献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书广泛引录了经史百家文献是受到宋代儒医的思想影响.唐慎微增广医方、重视约物炮制、食疗和药材道地性是其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然结果.但唐氏缺乏实践活动,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个人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1.
<证类本草>是宋代名医唐慎微在<嘉祜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广泛辑取了经史百家药物资料编著而成.该书在我国本草文献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书广泛引录了经史百家文献是受到宋代儒医的思想影响.唐慎微增广医方、重视约物炮制、食疗和药材道地性是其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然结果.但唐氏缺乏实践活动,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个人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2.
张卫  张瑞贤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0):2782-2784
《证类本草》是宋以前本草文献的渊薮,同时该书中也保存了大量的道教文献。从《证类本草》所固化的道教文献中可以看出道教在求得长生成仙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术,主要是服饵法和外丹黄白术对宋代之前的本草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其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统计与分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可鲜用中药及应用特点,为鲜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证类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筛选,并将纳入的鲜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类本草》中发现鲜药种类总计296种,其中鲜植物药234种(79.05%),鲜动物药62种(20.95%);鲜药药性以寒凉为主,植物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动物药药味以甘、咸、苦为主,无毒鲜药最多,有191种(82.33%);在用法中,外用最多337次(53.32%);在主治疾病上,记载最多的是外科疾病201次(30.04%)。结论:《证类本草》中明确记载了多种动植物药的临床鲜用方法,但目前鲜药的应用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鲜药资源开发与相关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阐明药物四气标定的规律性。方法:以《本草经》药物为研究样本,利用统计学原理,研究《本草经》四气与功效、药物自然属性、毒性、三品、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本草经》四气的确定主要与功效、五味、三品有关。结论:功效是确定药物四气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药物五味及三品位置亦部分影响其四气标定。一般而言,上药多标平性,少标寒性;辛味药多标温,少标寒及平;苦味药多标寒,而少标温。  相似文献   

15.
《证类本草》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典籍,本研究基于《证类本草》中对药材产地的记载,参照《陕西省志·地理志》《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陕西中药志》等地方志文献数据,在从古至今陕西省地方区域划分变化的基础上,统计书中产于陕西省的道地药材,分卷进行梳理,并以具体药材为例列出文献记载中其主要产地从古至今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统计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278方中寒热药物量次基础上,宏观地探讨了张仲景理法方药的特点,对伤寒六经病、杂病寒热偏性、方证“寒-热”对应性及方剂中矛盾配对药物比例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从《伤寒论》药物归经看仲景注重脾胃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义展  黄贵华 《河南中医》2010,30(4):313-315
目的:探讨《伤寒论》处方用药特点与仲景重视脾胃的关系。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伤寒论》药物的归经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在五脏、六腑之间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中高频分类药物中,使用味数及使用频数均以归脾经、胃经为最多,提示仲景高密度地、高重复率地使用归脾经、胃经药物。结论:仲景在处方用药方面高度注重脾胃。  相似文献   

18.
健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其以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书中方剂的选材十分丰富,同时也选载大量各种病症,为后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该书对于健忘的方药也是记载颇多,归纳了《普济方》中有关健忘的方药,并拟从心、脾、肾、三焦、风邪等几个方面进行论治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陈士铎以擅治奇症、难症著称,论治健忘证、呆病的学术思想在中医治疗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著作《辨证录》之健忘门论述健忘证简明扼要,理旨奇而不离正,颇具特色。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杨超  徐致君  杨振斌 《河南中医》2020,40(3):470-472
目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具有疏理气机作用的理气类药物进行整理、归类,探析其规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建立Excel表,对所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毒性、使用禁忌等信息进行录入,对所涉及药物的功效进行处理,通过Excel表格计算功能,对“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禁忌”等信息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四气中理气药物多性温,占64.8%,性寒、热、凉分别占14.3%、3.3%、3.3%;四气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占14.3%。五味中理气药物多味辛、苦,分别占71.4%、58.2%;味甘、酸、咸、涩者分别占18.7%、7.7%、4.4%、2.2%。理气药物大部分归脾、胃、肺、肝经,分别占53.8%、51.6%、41.8%、40.7%,归于肾经者占17.6%,归于大肠经者占14.3%,归于心经者占11.0%,仅有小部分归于胆、膀胱、小肠、三焦经。理气类药的功效除了可以行气、降气外,还具有除湿祛痰、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清热的功效,分别占40.7%、25.3%、17.6%、14.3%、13.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理气类药物的毒性及使用禁忌均有记载,其中标明“有毒”者7味,占7.7%;涉及药物禁忌者共15味,占16.5%。结论:临证应用理气类药物时,当知其性味、功效,明其适用病位、症状、兼证,重其注意事项,针对性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