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脑组织损伤后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干细胞领域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外源性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内源性骨髓干细胞动员的临床应用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方法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CXC chemokine receptor4)结合后形成的SDF-1/CXCR4轴,在脑梗死时骨髓干细胞的迁移、募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控SDF-1/CXCR4轴,增加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将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个新的干预靶点。本文就脑梗死的干细胞治疗,以及SDF1/CXCR4轴在骨髓干细胞的迁移、募集和脑梗死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化钴诱导缺氧离体星形胶质细胞HIF-1α、SDF-1α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用不同终浓度氯化钴培养离体星型胶质细胞4小时,以未加入氯化钴培养组作为对照组;50μmoml/L氯化钴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不同的时间,以未加入氯化钴培养组作为对照组;RT-PCR检测各组缺氧模型HIF-1αmRNA和SDF-1α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HIF-1α表达很弱甚至不表达,而SDF-1α有一定的表达;50μmoml/L氯化钴培养的星型胶质细胞不同时间组:不同时间点HIF-1α、SDF-1α的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SDF-1α表达时相一致,具有正相关性;不同浓度氯化钴培养星型胶质细胞4小时组:不同浓度HIF-1α、SDF-1α的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SDF-1α表达时相一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缺氧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HIF-1α、SDF-1α的表达增高,两者间存在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及心力衰竭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近10a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缺血性心脏病受损心肌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心功能的恢复中很有价值.但是移植的干细胞存活率较低致使干细胞移植疗法停滞不前.大多数干细胞在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4d内凋亡和丢失[1-2].缺血缺氧、炎性微环境和细胞生存信号丢失等多种机制可能导致了移植干细胞的凋亡.另外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肌病病程中普遍出现的再灌注也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给予移植干细胞以致命一击.因此提高MSCs移植存活率是这种治疗方法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移植改善缺血心肌功能,重建急性心肌梗死(AMI )丧失的心肌细胞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显示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热点[1] .BMSCs 动员则以其无创伤、无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干细胞提取、培养、扩增等工作而备受青睐,而其动员归巢则为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理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对缺血性卒中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非常有限,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疾病展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由于BMSCs移植后在人体中的归巢率和存活率低等问题,其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等特点,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良好疗效受到广泛关注。中药与BMSCs移植均具有良好的整体脑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对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作用机制包括提高BMSCs移植效率、促进血管新生、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炎症、增强神经保护、调控血脑屏障及外泌体。这种中药与现代前沿细胞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和提高BMSCs移植疗效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清基质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CX-CR4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干细胞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造模成功72h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mL(1×1010/L),4周后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结果:心肌注射干细胞组和穴位注射干细胞组血清基质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CXCR4较模型组升高,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质衍生因子-1α/CXCR4轴可能是穴位注射干细胞趋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补肾安胎合剂对肾虚流产小鼠EPCs动员、归巢的影响。方法对100只ICR小鼠作进行性骨髓移植+肾虚流产造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补肾安胎合剂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4周后,剖视小鼠子宫检测胚胎丢失率,流式细胞学检测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内皮祖细胞(EPCs)数,ELISA法检测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水平和蜕膜组织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结果骨髓移植模型造模成功率为53.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丢失率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各流产组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目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EPCs数目升高(P<0.01)。在外周血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中药低、中剂量组SDF-1α水平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组SDF-1α水平升高(P<0.01)。在蜕膜组织中,与空白组比较,各流产组CXCR-4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水平升高(P<0.01)。结论补肾安胎合剂可能通过提高外周血SDF-1α水平及蜕膜组织CXCR-4表达来促进EPCs动员与归巢,改善母胎界面血管重铸,从而降低胚胎丢失率。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F-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表达趋化因子SDF-1的影响。方法:收集SD大鼠的股骨、胫骨骨髓内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用含不同浓度的川芎嗪低糖培养液培养MMSCs,用RT-PCR法检测培养1d、3d、5d、7d MMSCs的SDF-1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1d后,未诱导的MMSCs和5-氮胞苷诱导后SDF-1mRNA均未出现明显表达,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SDF-1的表达逐渐增强。0.08mmol/L和1.28mmol/L浓度的川芎嗪在干预1d后,MMSCs上的SDF-1已出现表达,干预3d后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可明显加快SDF-1的表达,干预第5d和第7天后,0.08mmol/L川芎嗪组促SDF-1的表达作用要高于其他诱导组。结论:川芎嗪可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F-1mRNA表达,有助于促进MMSCs向心梗局部的归巢。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331-1333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再生疗法渐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然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归巢影响着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中药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文章旨在为中医药干预间充质干细胞的现状及前景在治疗肝硬化的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干细胞疗法是冠心病心肌损伤研究的热门方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因其多方面的优势成为细胞工程学理想的种子细胞。外源性干细胞移植因较多的不术后不良反应而充满不确定性,寻找合理的途径动员内源性干细胞归巢,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机体先天本具的自愈功能以修复受损心肌。在中医"心肾髓"理论体系的启迪下,结合干细胞与中医学"精"内涵的密切关联,通过针刺"心肾髓"相关腧穴动员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损伤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185-188,后插5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幼鼠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 d龄60只SD雄性SPF级幼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随后进行3.5 h缺氧以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针刺治疗组给予针刺百会、四神聪,1次/d,连续治疗28 d,其余两组只抓取不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神经行为学表现以及学习记忆能力变化,分别于治疗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模型幼鼠的脑组织的HIF-1α、VEGF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组可显著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5),减轻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神经细胞损伤;同时显著上调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针刺百会、四神聪可能通过上调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病情易于反复,迁延难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研究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通过体外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能够分化、迁移、定植到损伤的结肠黏膜表面,促进结肠黏膜组织的修复与重建。近几年来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研究,包括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或者联合中药提取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相关方面,希望对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SDF-1/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清热化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将2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O)、模型组(MCAO)、MSCs移植对照组(N-MSCs)、经HP处理后的MSCs移植组(HP-MSCs)、MSCs移植联合清热化瘀方组(MSCs QRHY)、HP-MSCs移植联合清热化瘀方组(HP QRHY)。每组大鼠36只,每组根据取材时间点7d、14d、28d又可分为每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大鼠。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3个时间点SDF-1/CXCR4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各组缺血半暗带SDF-1/CXCR4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7d达到高峰,14d,28d表达逐渐下降。其中7d、14d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HP-MSCs组、MSCs QRHY组及HP QRHY组二者的表达均明显优于N-MSCs组(P<0.01或P<0.05),而以HP QRHY组增高最为明显(P<0.05或P<0.01),28d后,各移植组的表达趋势趋同,但仍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能够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SDF-1/CXCR4的表达,清热化瘀方能够进一步上调SDF/1CXCR4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柔肝化纤颗粒促进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肝脏归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部分,大鼠分为肝纤维化模型加BMSC移植组,及肝纤维化模型加BMSC移植联合柔肝化纤干预组,BMSC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柔肝化纤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干预组。分别采用qPCR,WesternBlot法检测SDF-1、CD62P、CD62E、CD44、CXCR4、VCAM-1和CD49D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冷冻切片检测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向肝组织归巢情况。结果 与单独BMSC移植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联合干细胞干预组大鼠肝脏干细胞粘附相关基因和干细胞归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5),与单独BMSC移植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联合干预组大鼠肝脏内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实验部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高浓度柔肝化纤含药血清能够显著上调干细胞归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P < 0.05)。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能够促进BMSC向纤维化肝组织归巢,并能够提高肝脏募集干细胞聚集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DF-1/CXCR4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trological Ⅳ,AS-Ⅳ)对高糖受损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分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和CXC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影响。方法:从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CD31抗体联合DAPI核染及FITC-UEA-I和Dil-ac-LDL双荧光染色法鉴定EPCs。用30 mmol/L葡萄糖预处理EPCs得到高糖受损EPCs。用不同浓度梯度(25、50、100、200、400 mg/L)的AS-Ⅳ干预EPCs,经ELISA法检测分别确定AS-Ⅳ促SDF-1α和CXCR4分泌的最佳浓度。用最佳浓度AS-Ⅳ干预受损的EPCs,分别于6、12、24、48、72 h收集样本以确定AS-Ⅳ的最佳作用时间。将受损EPCs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设置空白组。实验组用最佳浓度AS-Ⅳ干预,对照组及空白组用等容量的PBS液处理,用ELISA法检测各组SDF-1α和CXCR4的含量。结果:100 mg/L的AS-Ⅳ作用24 h时受损的EPCs分泌SDF-1α的量达最佳;50 mg/L的AS-Ⅳ作用48 h时受损的EPCs分泌CXCR4的量达最佳。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EPCs分泌SDF-1α、CXCR4的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EPCs分泌SDF-1α和CXCR4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Ⅳ能促进高糖受损人EPCs分泌SDF-1α和CXCR4,且分泌量能达到正常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一贯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及一贯煎的影响。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取第3代细胞加入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5μg.L-1)诱导定向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TGF-β1诱导组,TGF-β1诱导加一贯煎组,2周后通过免疫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情况及一贯煎的影响。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结果显示CD44强阳性表达,CD29弱阳性表达。TGF-β1诱导后,免疫荧光及实时定量PCR均显示TGF-β1诱导组细胞α-SMA阳性表达,一贯煎组细胞α-SM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一贯煎可阻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DF-1/CXCR4反应轴与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的关系及SDF-1对CXCR4阳性肿瘤细胞的趋化作用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SDF-1/CXCR4反应轴在PC-3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迁徙实验BOYDEN小室检测SDF-1/CXCR4反应轴对PC-3细胞的趋化作用,离散实验检测SDF-1/CXCR4反应轴对PC-3细胞的移动扩散作用。结果:MTT法实验结果显示SDF-1α作用72小时后细胞的增殖反应明显增强,CXCR4抗体本身对PC- 3细胞增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XCR4抑制组作用24、48、72小时后,CXCR4组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前列腺癌细胞迁徙实验发现SDF-1可诱导PC-3细胞的移动,实验组的跨膜PC-3细胞数(34.5±7.0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跨膜PC-3细胞数(19.12±5.559),其趋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分散体外实验发现SDF-1可以强烈刺激肿瘤细胞的移动分散,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结论:SDF-1/CXCR4轴可通过SDF-1激活CXCR4受体加快PC-3细胞的增殖,CXCR4抗体可抑制细胞的增殖。SDF-1对PC-3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肿瘤细胞在SDF-1作用下更易分散,发生趋化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5~7)×107个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2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4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周。治疗后随访1年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后1个月,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由3.6分和4.0分别降低为2.2分和2.6分,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和类风湿因子抗体滴度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随访1年未观察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且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可缓解临床症状,且未观察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的影响及通过干预SDF-1/CXCR信号通路对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正常饲养SD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以四氯化碳复合因素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80只造模成功SD大鼠随机分CXCR4的特异性拮抗剂组及未使用CXCR4的特异性拮抗剂组,然后各组再分模型组、联合组、单纯中药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共8组。联合组于造模成功后灌服鳖甲煎丸,同时于第4周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途径移植,用药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及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变化。结果在使用CXCR4的特异拮抗剂后,干细胞组与模拟组疗效相当(P0.05),联合组与单纯鳖甲煎丸组的疗效相当(P0.05),而未使用CXCR4的特异拮抗剂的组别中,干细胞组与模拟组的疗效、联合组与单纯鳖甲煎丸组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鳖甲煎丸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提高肝纤维化治疗的效果,其机制可能能通过通过作用SDF-1/CRCX4轴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药物乌司他丁(UTI)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重症患者临床干预作用。方法:85例SIRS重症患者随机分A(UTI治疗组n=43)组和B(非UTI治疗组n=42)组,分别测得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记录2周内并发症及4周后的转归情况比较。结果:治疗前后二组组内比较TNF-α、ICAM-1,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β,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二组组间比较TNF-α、IL-1β、ICAM-1,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TNF-α、ICAM-1,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β,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PACHEⅡ评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内并发症及4周后转归比较,A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TI对SIRS重症患者免疫因子和粘附因子的炎性级联放大"瀑布效应"有终止作用,能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