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针刺镇痛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针刺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是针刺镇痛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总结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分别从外周和中枢水平阐述了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包括外周敏化与免疫炎性反应、离子通道的改变、中枢敏化、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等方面。认为借助多组学技术开展体外试验,检测针刺前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体内相关代谢物质及各级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针刺的镇痛机制,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穴位及其周围发生感觉敏感性的改变;作为当前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穴位敏化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其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方面多是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经敏化穴位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而实验研究较多关注穴位敏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笔者将从穴位敏化的内涵、穴位敏化的类型及其探测方法、穴位敏化的机制及规律等方面对穴位敏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疼痛是膝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也是临床治疗难题之一。常常久病不愈,病情反复发作,时间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等,而且病情会因天气变化加重,不能长时间走路,甚至蹲不下身。膝骨关节炎疼痛机制复杂,主要可以分为外周和中枢,外周涉及软骨、软骨下骨、滑膜等病理改变,中枢则涉及到脊髓和脑对疼痛信号的传导及异常加工和处理。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疼痛的发生不仅和神经元有关,还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关系密切。小胶质细胞在痛觉整合、调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重塑、形成中枢敏化关键之一。中医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途径,从而调节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良好镇痛效应。推拿治病机制除和局部生物力学相关外,关键还对中枢进行调控。国内外相关推拿干预膝骨关节炎疼痛实验均表明,推拿可从多系统、多层面改善软骨基质、抑制多种炎症因子表达及调控信号通路等。同时,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研究表明,调控脊髓和脑是推拿产生镇痛效应重要途径。文章就小胶质细胞在推拿干预膝骨关节炎疼痛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环的光声成像研究进展。光声成像能够对兴趣组织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微循环结构进行3D、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量化评价,同时能够对目标血管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及其氧合水平、血流速、氧代谢水平、微血管舒缩运动、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腧穴微循环敏化的成像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光声成像与腧穴敏化成像研究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在敏化态腧穴局部微循环与腧穴的中枢敏化成像上具有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明确敏化态腧穴微循环的特征性改变,丰富腧穴中枢敏化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敏化穴与激痛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二者关系。方法:从理论基础、位置分布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敏化穴与激痛点相关性以文献综述方式进行论述。结果:经讨论分析,敏化穴与激痛点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论:敏化穴与激痛点的高相关性,有助于对穴位敏化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把握。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疼痛病机总的可以归纳为:(1)脏腑气血失和,导致筋骨失去濡养,因虚所致,不荣则痛;(2)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留滞经脉、肌肉、骨骼,导致气血瘀滞,痰湿夹杂,因实所致,不通则痛。KOA疼痛会导致中枢各级痛觉投射神经元均处于高敏状态,大脑疼痛调控环路异常是KOA疼痛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中脑边缘镇痛环路(mesolimbic loop of analgesia, MLA)是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组成部分,在KOA疼痛所导致的中枢敏化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强化和维持镇痛作用。目前,推拿干预KOA疼痛大脑机制尚需进一步从多系统、多层面深入研究,基于MLA揭示推拿干预KOA疼痛在推拿干预KOA疼痛基础研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浅论腧穴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  李中正  郭义 《河北中医》2011,33(7):1039-104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1,TRPV1)通道是近些年研究最多、机制较为清楚的一类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广泛表达于人体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类与感受器敏化有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穴位敏化时组织局部微理化环境的变化密切关联,被认为是启动级联反应的触发器,是研究外周痛觉受体激活致敏的生化调控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模型。因此,本文以TRPV1通道为切入点,阐述其与穴位敏化现象的关系及研究进展,以期为阐明穴位敏化的科学内涵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安肠汤对IBS-D大鼠mGluR5,NR2BR基因在脊髓背角表达变化,介导疼痛中枢敏化机制探讨安肠汤缓解IBS-D腹痛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清洁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0只/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采用番泻叶+束缚应激法造模。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安肠汤及得舒特片2周。结果:模型组腰段脊髓背角中的m GluR5,NR2BR基因表达与另外3组对比明显增高,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相比,P0.05。结论:说明m GluR5,NR2BR基因参与IBS-D大鼠疼痛信号中枢敏化机制;安肠汤可以有效调控m GluR5,NR2BR基因在腰段脊髓中的表达,从而达到缓解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6.
慢性炎症性疼痛以周围敏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藏族药经典外用方剂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临床疗效确切,但其缓解周围敏化的药效学及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拟建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动物模型,并采用行为学检测、副作用评估、网络分析及实验验证等方法探讨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的药效及机制。药效学研究表明白脉软膏可剂量依赖性提高慢性炎症性疼痛小鼠致炎足机械痛敏及热辐射痛敏阈值且无耐受性,对足肿胀、炎症介质及TRPV1、TRPA1的表达也有明确的抑制作用;体质量监测、正常小鼠痛敏阈值检测、轮替、强迫游泳实验等结果显示白脉软膏无明显毒副作用;根据白脉软膏基原药材药效、主要成分含量、ADME参数等纳入的51个候选活性分子网络分析显示,白脉软膏对慢性炎症性疼痛的抑制作用与调节TNF、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核心调控元件相关;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白脉软膏可有效下调小鼠足跖部组织MAPK14、MAPK1、PTGS2的蛋白表达,并上调GSK3B的磷酸化水平。综上,白脉软膏可有效缓解慢性炎症性疼痛的周围痛敏且无耐受性及明显的毒副作用,相关机制可能与白脉软膏调控周围组织TNF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核心调控元件相...  相似文献   

17.
穴位敏化是穴位接受刺激因素后激发机体调节功能的动态过程。目前,运用影像学技术的穴位敏化研究尽管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忽略了穴位敏化的时空动态性、忽略了敏化过程中特征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特定分子探针尚未得到较好运用。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观察到穴位敏化动态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学变化,还可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同时,前沿纳米技术和材料正愈发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将生物成像技术和纳米生物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纳米生物成像技术,可为穴位敏化的胞内结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为探讨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脏病理状态下穴位敏感程度的变化;观察电针刺激对延髓背柱核(DCN)神经元激活效应在正常和内脏伤害性传入情况下反应的量-效变化,阐述穴位敏化的中枢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伤害性刺激,记录延髓DCN神经元活动,观察不同强度CRD刺激前后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穴区对DCN神经元的激活作用量-效反应的不同改变.结果:内脏的伤害性传入可以在DCN神经元观察到敏化穴位针刺的反应强度,并随着内脏伤害强度的增加,针刺对DCN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也随之增加.结论:穴位可随内脏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当内脏功能受损时,体表相应反应点的数量、穴位感受野的大小和穴位的敏感程度也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9.
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机制相当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越来越多与疼痛相关的生物分子被发现,这些生物分子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疼痛网络系统,就近年来疼痛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穴位敏化是穴位状态的相应改变,痛敏是穴位敏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痛敏穴与激痛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疼痛或疾病的反应点,多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可将痛敏穴与激痛点联系起来,并在疼痛敏感度和解剖位置方面为两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在辅助诊治技术上,可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辅助进行痛敏穴、激痛点的可视化、标准化定位,并预测其疗效。从临床应用来看,针刺穴位以酸胀重麻感为准,针刺激痛点以扎跳为准,常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应用痛敏穴,激痛点的分布也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两者可治疗的疼痛类疾病既包含躯体痛也包括非感染或外伤性的内脏痛。现代研究方面,两者都以发生炎性反应为特征,进而产生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文章从痛敏穴与激痛点在理论、位置分布、针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6个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穴位痛敏化现象与激痛点理论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痛敏穴的范围更加广泛,激痛点应包含在痛敏穴之中。痛敏穴与激痛点是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纳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同时将两者贯通于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以期为两者在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