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介绍新生儿监护室(NICU)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11例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1.9Fr规格导管对11例低出生体重儿(LBWI)实施PICC置管,按照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11例患儿均置管成功,9例完成治疗拔管,2例非正常拔管中1例因放弃治疗,1例因导管堵塞。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如导管固定不牢,自由进出体内是造成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2],导管固定不牢致导管脱出是导管移位原因之一,文献报道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率为5%~31%[1],PICC导管脱出后果轻者影响患者的治疗,重者可影响导管的正常使用及导致非正常拔管,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存在着护患纠纷隐患.因此PICC导管如何妥善安全固定,防止导管脱出成为置管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现将影响PICC导管固定因素及导管固定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住院患者PICC置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及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37例老年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发生非正常拔管6例,占置管总例数的16.2%;致非正常拔管的因素依次为意外拔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管堵塞、导管滑出。结论: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采取必要的约束防护措施;严格执行PICC使用规范;严格交接班;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能有效降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并发症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急诊透析病例或未做动静脉造瘘术者透析时把血液引出和回输的临时性血管通道。临床上常用的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现将我科 1996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患者中 ,行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引发并发症的 2 5例患者的处理及防护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996~ 2 0 0 2年期间 ,患者年龄 15~ 89岁 ,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引发并发症 2 5例 ,其中导管脱落 3例 ,导管堵塞 11例 ,导管留置而导致感染 4例 ,局部渗血较重 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 ,病情均稳定。2 常见并发症及防护2 .1 导管堵塞2 .1.1 常见原因 导管堵塞是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发生堵塞这一现象,探索导管堵塞及预防措施。方法:对一例胃癌患者导管堵塞采用导管再通方法。结果:导管有效再通。结论:护理人员应正确掌握PICC维护,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指导,防止导管堵塞的发生,提高PICC临床使用价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再次穿刺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并发症的原因及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方法:对13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有1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1例,穿刺局部渗血3例,静脉炎5例,导管异位3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堵塞3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针对上述并发症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深静脉置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分析2003年10月~2007年2月施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的病历.结果:相应患者共62例,发生非正常拔管11例.其中导管滑脱5例,导管堵塞3例,感染2例,导管破裂1例.结论:通过规范护理人员服饰、加强深静脉置管注意事项的宣教、经常观察输液流速、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监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导管等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正常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类心脏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不同心脏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并对置入后导管进行观察.结果:50例患者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无感染的发生,无管腔堵塞的发生,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通过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伤口敷料,使用正确封管方法,密切观察导管内部及皮肤局部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立即对症处理,杜绝感染的发生,为各类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药物治疗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已广泛使用,尤其在中期及长期的静脉输液、输血、化疗用药及肠外营养等应用较广。但在PICC应用过程中由于维护不当等原因,易造成患者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在ICU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45例ICU患者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结果43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2例2次穿刺成功,2例发生导管移位,2例局部红肿,1例导管堵塞经溶栓后再通,在院拔管导管顶端送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置管时间18~175 d。结论PICC操作快捷,低创伤性、低感染率,留置时间长,能满足各类输液,满足ICU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方法:总结35例脑血管病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35例使用PICC的患者发生了插管后局部渗血、脱管、导管堵塞、静脉炎、贴膜过敏、穿刺部位感染等护理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熟练掌握PICC置管操作规程,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刘迎春  周丽华 《河南中医》2014,(11):2282-2283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非正常拔管原因,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对76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儿记录留置部位、留置天数、拔管原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非正常拔管的原因中,局部肿胀为主要原因,其次为留置针脱出、留置针堵塞和静脉炎。结论:儿科浅静脉留置针应选择合适血管、妥善固定、适当约束使用留置针的肢体、输入高渗性药物时加强管理、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3.
黄琪  李晨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0):152-153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4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结果:行PICC置管术206例,发生导管异位14例,其原因主要与穿刺静脉的选择、测量留置长度及体位摆放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正确掌握PICC置管技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因具有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但PICC置管后,由于留置时间长,可能会有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破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造成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畅的原因,就堵塞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采用随机方法选择本院接受PICC置管患者80例,把8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观察组40例患者,选择加强导管维护措施。而对于对照组40例患者,选择常规导管维护措施。在导管堵塞率方面,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观察,在护理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重视PICC相关护理工作,才能减少导管堵塞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用管安全,延长PICC导管有效寿命。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导管留置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比较广泛地推广使用,其具有并发症少,静脉留置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患者易接受的特点[1]。我科自2012年5月~2013年3月共为86例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置管,用于肿瘤患者中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输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与常规留置针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方法:93例静脉留置针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58)和常规组(n=35),分别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与常规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结果:试验组非正常拔管率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留置时问明显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肺结核可有效减少导管堵塞,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带切口与不带切口Ⅳ3000贴膜用于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的效果。方法将220例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使用施乐辉Ⅳ3000带切口的贴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患者使用Ⅳ3000不带切口的贴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2组贴膜均为每周更换1次,由同一带教老师完成,观察2组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导管维护次数和费用。结果干预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和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导管维护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2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切口施乐辉Ⅳ3000用于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能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减少导管维护次数和导管的维护费用,值得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41-141
目的:分析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在ICU病人应用中出现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观察1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均一次穿刺成功,1例意外拔管,1例穿刺点局部感染,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最适宜、快捷、有效的途径,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只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妥善固定导管,正确的封管,可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郑志辉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69-170
目的:回顾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降低置管的风险。方法:对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6月121例PICC置管病人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给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119例,成功率为98.34%;送管困难3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点渗血2例,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点感染1例。结论: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证、严格按照PICC的操作流程、及时对症处理可以降低PICC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