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治疗中使用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利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予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治疗中,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HsCRP、IMT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但能够减少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还有助于粥样斑块稳定和消退,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助于临床预后,能够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96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侧支循环建立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反应发生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后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水平及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172例ACI患者以单双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6例。2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炎症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降低(P 0. 05);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最大峰值流速、双侧大脑中舒张末流速、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水平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 0. 05); 2组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 0. 05),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P 0. 05),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 0. 05); 2组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ACI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机体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与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28-3829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应用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组脂质代谢水平及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总胆固醇(TC)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DL-C、OX-LDL及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利于改善患者脂质代谢水平,保护及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临床应用优势突出,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51-1753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血脂水平、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两家医院2018年4月~11月收治的82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小剂量(20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大剂量(40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血脂水平、炎性因子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TC、LDL-C、TG、IL-10、TNF-α、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AST、ALT、Cr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血脂指标,减轻炎性反应,且40mg/d剂量效果更佳,同时不会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7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效果较好,更利于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编码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MES)信号和颈动脉病变,同时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结果相比于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MES数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平均狭窄率均明显下降(P〈0.05),并显著调节患者血脂水平(P〈0.05),同时降低hs—CRP、IL-1和IL-8的含量(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稳定和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丁颖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2):158-15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短期应用对脑梗死(CI)患者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和对照组各20例,于21 d后分别测定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标志物。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期降低CI患者的血脂、CRP水平,但对Fg、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CI患者早期还是要考虑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4.O%,总有效率为72.0%,小于观察组(痊愈率30.0%,总有效率94.0%),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采取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12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颈动脉IMT和血脂指标的变化、并发症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IMT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及颈动脉IMT水平均明显下降,HD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92%,对照组为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0.16%,高于对照组的4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控制冠心病患者周围血管易损斑块的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睡前口服。2组均连续服用24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内径(commoncarotidarterydiameter,CCAD)、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斑块体积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24个月后CCAD较治疗前增加(P〈o.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CIMT、斑块体积及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稳定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控制血脂水平。强化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伴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自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高脂血症伴脑梗死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NIHSS评分、血脂指标及颈动脉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12.778,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10.941,P0.05);观察组治疗后LDL-C、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17.239、9.216、9.800,P0.05),而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7.68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8.919、6.344,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脂血症伴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且可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14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引发初次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随访12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短暂性脑缺血及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率。用药前及用药第6、12个月时,测定患者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用药第6、12个月的TC、TG、LDL-C、CRP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 0. 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脂的异常情况,降低CRP水平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NAFLD患者6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w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7%,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老年NAFLD,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效果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苯肽联合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35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6个月后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低回声斑块比例、混合回声斑块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应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通过降低患者血脂指标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低回声斑块比例和混合回声斑块比例,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接受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2例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应用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1.5个月、3个月后,52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长径、斑块厚度较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的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脂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并有效减轻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