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6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共发现冠状动脉肌桥12例(3.3%),主要发生在左前降支(LAD),仅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LCX),其中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收缩时冠状动脉狭窄(50—75)%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慌者,症状好转或明显缓解;而狭窄大于75%患者,主要表现为典型心绞痛症状之患者,部分好转,部分无效,其中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支架植入后随访时症状减轻,复查造影支架内无狭窄,1例因反复晕厥入外院外科行心肌桥松解术治疗,随访满意。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LAD,可致典型心绞痛症状,治疗上可应用B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极少病例需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或外科采用心肌桥松解术。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年12月至2002年5月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28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876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人群中,共发现18例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为0.626%,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50%的有15例,其中8例收缩期狭窄≥75%。14例有心绞痛症状。8例收缩期狭窄≥75%的患者行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前壁心肌缺血。2例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塞,其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使用b-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昕致心绞痛。16例随访1~5年,无1例新发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及左心功能不全。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可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b-阻滞剂可缓解昕致心绞痛,极少心肌桥患者需行心肌桥剥离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安全有效的办法。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预后较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为好。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捡出的7例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未进行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在心脏收缩期的狡窄均消失,残余狭窄不明显.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术后随访6~3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远期预后需要曼多的病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87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历中,发现22例冠状动脉有心肌桥,发生率为2.51%,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中,19例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远端,1例位于左回旋支中段,2例位于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心肌桥长度12-40mm,收缩期狭窄程度30%-95%,16例有明显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程度〉75%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提示有缺血性ST-T改变,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9例,高血压3例,高血脂症4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分别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拈抗剂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发生猝死,2例反复心绞痛患者,前降支心肌桥内植入TAXUS支架后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与狭窄程度有关,多发于前降支中远段,个别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临床上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应给予积极药物治疗,必要时植入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2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56例(2.48%),53例位于左前降支(LAD),1例位于左回旋支(LCX),l例位右冠,l例位于中间支;26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24例为不典型心绞痛,1例为心肌梗死,3例表现为心悸,其余2例患者无症状。所有患者均应用B-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其中孤立性心肌桥患者中有25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合并冠脉严重狭窄病变l5例患者行PCI术后给予B-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单纯心肌桥预后较好,少数可导致严重后果;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荆可缓解心肌桥引起心绞痛症状,极少数病例需行PCI及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心肌桥的患者,其收缩期狭窄≥75—90%,狭窄长度8—18mm。3例置入BX支架,2例置入AVE支架,1例置入R—stent。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术后无胸闷、胸痛发作,随诊6—18个月症状未复发。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治疗小血管性心肌桥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将2006年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810例病例和2002~2006年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238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心肌桥71例。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ECG改变及运动试验阳性率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无关。心肌桥本身无特殊阳性体征和心脏超声表现,不导致EF值降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并非罕见,心肌桥与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药物治疗可选用β-R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手术方式有心肌桥松解术和冠脉旁路移植术。支架治疗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8.
右冠状动脉心肌桥临床上罕见,我们在为1例有心绞痛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右冠状动脉心肌桥并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7 724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分析其发病率及临床特点。结果:7 724例造影患者共检出心肌桥367例,发现率为4.75%。367例均为前降支肌桥,肌桥平均长度(18.5±5.2)mm。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心肌桥并非罕见,多发生于前降支,可致典型心绞痛症状,严重心肌桥可以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肌桥病变致心绞痛样症状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10例患者分别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并采用药物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本组10例,显效7例(其中3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有效2例,无效1例(进展为心肌梗死转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0%.3个月内9例均未发生心肌梗死。结论心肌桥病变可引起心绞痛样症状,多层CT成像可获确诊,药物和采取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撕裂,1例因动脉夹层形成,2例因血管弹性回缩及2例为预防再狭窄而在扩张处植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Gianturco-Robin支架2个,NIR支架6个)。结果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1例患者仍有较轻的心绞痛发作,药物能够控制,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以治疗PTCA时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及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2.
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郁金  孙平  陈刚 《河北医学》2007,13(3):281-284
目的:评价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诊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组46例,非急诊介入组32例,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比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急诊介入组与非急诊介入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了30d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相似,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张红卫  刘燕  牛翠  朱正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534-1536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比较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8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与同期住院的281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晚(P〈0.05);绝经为女性冠心病的特殊危险因素;女性不典型心绞痛多于男性,而劳累性心绞痛少于男性;女性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于男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少于男性;女性冠脉病变以多支为主,男性病人以双支病变为主(P〈0.05);女性选择介入治疗者明显少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典型症状少、三支病变多、介入治疗少等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CP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壁瘤(LV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AMI伴LVA患者择期行PCI治疗。术前和术后观察患者是否有室性心律失常出现、心绞痛发生情况和心功能进展情况,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左心室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局部室壁运动积分(RW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无左心室血栓形成,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术后6个月以后与术前比较,患者LVMI、RWMI、LVEF和心功能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年龄较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有中等程度及以下大小室壁瘤,前降支单支病变,特别是伴有侧枝循环的患者适合PCI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3年后的预后情况,探讨该类患者如何选择再血管化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连续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确诊T2DM伴多支血管病变并成功行PCI或CABG治疗且病例及随访资料完整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信息,分析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 cerebral events ,MACCE)。结果3年期随访显示,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31.58% vs 17.68%,P<0.01),PCI组心源性死亡(4.82%vs 1.10%,P<0.05)、心肌梗死(4.39% vs 1.10%,P<0.05)及再发心绞痛(17.27% vs 10.50%, P<0.05)发生率较高。结论与PCI相比,CABG仍然是目前T2DM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治疗的更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2例VA病人,均采用标准18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特点做一分析。结果(1)72例VA病人中,CAG检查无异常者26例(36.11%),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20例(76.92%),发生率最高,P〈0.05。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46例(63.89%),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例(54.35%),发生率最高P〈0.05。(2)在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中狭窄程度〉70%且发生于LAD者12例(48.00%),RCA者6例(50.0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者5例(55.56%),并分别与同组比较发生率最高P〈0.05。其中固定狭窄〉70%者3支血管比较LAD发生率最高(52.17%)P〈0.01。结论(1)变异型心绞痛可发生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中,前者多见。(2)血管痉挛部位多为LAD及RCA。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中,RCA痉挛发生率高于LAD。在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VA中,LAD痉挛发生率最高。(3)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静息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及相关病变血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65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静息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估静息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通过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推测相关病变血管,并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性及与不同病变血管的关系。结果①静息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6.4%,特异性为92.5%,阳性预测值95.08%,阴性预测值35.57%,对于心肌梗死组及相关病变血管诊断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声心动图对于推测LAD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LCX和RC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超声心动图阳性组中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90%)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超声心动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超声心动图对于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的定性和定位价值,且对冠脉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评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霖 《医学文选》2005,24(3):315-3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血管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0例CHD心绞痛患者的ECG与CAG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HD心绞痛患者ECG与CAG的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对照符合率分别为68.4%、64.2%、25.9%,提示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ECG对心绞痛患者病变血管的诊断、定位与CAG对照符合率偏低,但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作为CHD的诊断手段,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UA患者冠脉介入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UA患者符合介入治疗条件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3±7.8)岁。随机分成实验组(使用盐酸替罗非班+PCI.n=43)与对照组(直接PCI.n=37),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血流TIMI分级情况。结果:实验组慢血流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2.33%:16.22%P〈0.05)。结论:UA介入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