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3个花生品种(开农49号、64号和69号)为材料,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UV-B辐射增强对花生结荚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E_(wu))日变化的影响,为筛选高产、抗旱、抗UV-B辐射花生品种提供依据.UV-B辐射设2个水平即自然光(CK,1.5 k J·m~(-2))和UV-B增强20%(T,1.8k J·m~(-2)).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花生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对照相比,UV-B增强条件下,开农49号、64号和69号P_n日均值分别降低19.4%、27.8%、24.7%;G_s日均值降低26.7%、42.9%、28.6%;C_i日均值降低27.2%、20.4%、23.1%;T_r日均值降低17.8%、23.3%、25.1%;E_(wu)日均值降低16.6%、23.2%、23.9%.UV-B辐射增强对3个品种生长都具有抑制效应,但品种间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差异,其中开农49号最不敏感,因此,开农49号在抗UV-B辐射方面比其他2个品种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甲醇为溶剂,对油酸与亚油酸物系的溶剂结晶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晶温度和溶剂配比对油酸与亚油酸的溶剂结晶过程有较大影响。随着结晶温度的降低,晶体中油酸的质量分数减小,滤液中亚油酸的质量分数提高;随着溶剂配比的降低,晶体中油酸和滤液中亚油酸的质量分数均提高。外加磁场对油酸与亚油酸物系的溶剂结晶过程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油酸与亚油酸的溶剂结晶分离。定量计算表明,在磁场的作用下,晶体中油酸的质量分数提高1.73%~2.48%;滤液中亚油酸的质量分数提高1.68%~3.19%。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青稞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不同产地青稞中营养成分,对西北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13种青稞原料进行成分分析,包括水分、灰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及淀粉。结果表明:青稞原料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10.27%,灰分的质量分数为1.92%,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9.80%,脂肪质量分数在1.70%左右,而淀粉的质量分数在60.00%~75.00%。青稞原料中脂肪酸成分含有丰富的亚油酸以及较高的棕榈酸、油酸,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同时,青稞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较为丰富,如Thr、Val、Met、ILe、Leu、Phe和Lys。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应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对脂肪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油红O染色法和甘油三酯质量摩尔浓度测定法检测亚油酸和α-亚麻酸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MTT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α-亚麻酸能够显著增强细胞活力,但在较高浓度(60μmol/L)体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而亚油酸能够显著抑制脂肪干细胞活力。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亚油酸和α-亚麻酸均能促进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与α-亚麻酸相比,亚油酸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促进作用更强,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UV-B增加对玉米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地表紫外辐射增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理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宁夏永宁县进行了UV-B增加对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了自然光照组(CK)、R1组(增加0.5W/m 2强度的UV-B)和R2组(增加1.0W/m 2强度的UV-B)3种UV-B照射强度,从玉米三叶期开始每天9:00-17:00照射8h;于2004年5月19日7:00-20:00时,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细胞间隙和环境CO2浓度等若干植物生理因子的日变化,并计算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R1组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57.1%、15.6%、11.0%和49.3%;R2组处理下降了67.5%、18.8%、24.8%和60.6%;地表紫外辐射的增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UV-B的增强而下降,紫外辐射的增强将使该地区玉米产量降低,水资源需求加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5种未成熟油茶籽的基本组成及其茶籽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生育酚含量.未成熟油茶籽仁含油21.3%48.4%,蛋白质7.1%48.4%,蛋白质7.1%8.7%,灰分2%8.7%,灰分2%3%.未成熟茶籽油的酸值为1.063%.未成熟茶籽油的酸值为1.0621.27 mg/g、皂化值为172.421.27 mg/g、皂化值为172.4192.3 mg/g、过氧化值为0.31192.3 mg/g、过氧化值为0.310.58 mmol/kg、不皂化物含量为0.45%0.58 mmol/kg、不皂化物含量为0.45%0.81%、折光指数(n20)为1.469 60.81%、折光指数(n20)为1.469 61.470 1.未成熟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75.26%1.470 1.未成熟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75.26%79.39%、棕榈酸9.10%79.39%、棕榈酸9.10%10.50%、亚油酸8.47%10.50%、亚油酸8.47%11.23%;sn-2位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82.52%11.23%;sn-2位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82.52%85.24%、亚油酸12.63%85.24%、亚油酸12.63%15.41%;生育酚的含量为31.0815.41%;生育酚的含量为31.0837.78 mg/100 g,主要是α-生育酚.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分析花生籽粒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50种具有代表性的花生品种作为样本,建立了花生籽粒5种主要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定标模型质量较高,交互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933 0和0.924 9,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 1和0.948 7,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2.5.棕榈酸、花生酸和山嵛酸的定标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和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均小于0.8,相对分析误差均小于2.5.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花生籽粒中油酸和亚油酸这两种脂肪酸的含量模型预测的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影响静电纺制备玉米醇溶蛋白纳米/亚微米纤维的4个主要因素(蛋白质的质量分数、电压、挤出率和纺丝距离)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筛选,获得了最佳纺丝工艺条件: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6%、电压为20 kV、挤出率为0.027 mL/min、纺丝距离为15 cm.在4个因素中,质量分数对纤维直径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副产物甘油的量计算猪油转化率,并使用气相色谱对生成的脂肪酸甲酯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NaOH催化猪油甲醇解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猪油和甲醇摩尔比为1∶6,NaOH质量分数为1%,在60℃、160r/min搅拌反应2.5h,在适宜条件下的猪油转化率可达到92.9%。猪油甲醇解生成的脂肪酸甲酯包括:肉豆蔻酸甲酯、棕榈酸甲酯、棕榈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番茄籽油进行萃取,经过单因素和优化实验,对不同萃取时间、压力和温度下油的萃取率、脂肪酸组成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其中萃取时间和萃取压力对番茄籽油的萃取率影响显著(α=0.05),萃取温度影响较显著(α=0.1),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MPa,萃取率达96.34%,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由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番茄籽油的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为:棕榈酸(C16:0)约13%,硬脂酸(C18:0)约5%,油酸(C18:1)约22%,亚油酸(C18:2)约56%,花生酸(C20:2)约2.8%,通过测定番茄籽油过氧化值、酸价、碘价和皂化价,显示番茄籽油有较好的品质,不同的萃取条件对番茄籽油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花生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CO2流体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和花生仁粒度等因素对花生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3℃,花生仁粒度20目,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1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花生油萃取率达到96.16%.对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达78%以上,符合一级花生油的标准(GB 1534—2003).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小白杏杏仁油理化常数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库车和轮台小白杏2个品种的杏仁为原料,分别测定了它们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小白杏杏仁油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2种小白杏杏仁中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粗脂肪含量在50%以上,小白杏杏仁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库车和轮台小白杏杏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是91.65%和91.57%,其中主要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相似文献   

13.
选用库车和轮台小白杏2个品种的杏仁为原料,分别测定了它们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小白杏杏仁油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2种小白杏杏仁中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粗脂肪含量在50%以上,小白杏杏仁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库车和轮台小白杏杏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是91.65%和91.57%,其中主要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鸦胆子的主要组份和鸦胆子仁油的一些主要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鸦胆子粗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5%(干基),鸦胆子仁油的粗脂肪含量高达56.9%.鸦胆子的粗蛋白含量为4.4%(鸦胆子仁的粗蛋白含量为1.6%).鸦胆子仁油的一些理化指标皂化值为198.0,碘值为98.3,不皂化物0.75%.经气相色谱分析,鸦胆子仁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构成.其中油酸含量达到63.3%,亚油酸为21.2%.因此,鸦胆子仁油很可能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新油源.  相似文献   

15.
以5个主要产地的水飞蓟籽为原料,对水飞蓟籽的理化性质和水飞蓟籽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全样、Sn-2位)组成及生育酚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水飞蓟籽的粗脂肪、粗蛋白质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粗脂肪含量为17.33%~25.54%;5个产地水飞蓟籽油理化性质的差异程度依次为过氧化值>酸值>皂化值>色泽、折光指数;水飞蓟籽油中共检测出8种脂肪酸,以亚油酸(44.74%~56.93%)、油酸(21.36%~32.75%)、棕榈酸(8.36%~9.60%)和硬脂酸(4.81%~6.23%)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7%以上,不同产地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Sn-2位主要脂肪酸分别为油酸(25.52%~42.07%)、亚油酸(57.93%~74.47%),含量较高的产地分别为河北和陕西;生育酚是油脂中的主要抗氧化物质,5个地区水飞蓟籽油中仅检测出α-生育酚,含量为466.89~563.43 mg/kg,由高到低所对应的产地依次为河北、广西、安徽、陕西、黑龙江。  相似文献   

16.
文冠果油理化特性及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胰脂酶水解法分析了文冠果油脂肪酸组成和Sn-2位脂肪酸分布,油脂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90%,油酸、亚油酸含量75.5%以上;Sn-2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为97%,其中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95.0%).高效液相色谱、Rancimat仪测定结果表明:文冠果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51.24mg/100g;氧化稳定性值在110℃时为4.24 h;碘值为111.9g/100g,为半干性油脂;文冠果仁中粗脂肪含量达62%、粗蛋白为29%以上,是一种珍贵的木本油料.  相似文献   

17.
花椒籽皮油和仁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别提取的花椒籽皮油和仁油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发现仁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均低于其皮油中的酸值和过氧化值 .对皮油和仁油总脂肪酸测定表明 :皮油主要含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 ,其中在其它植物油中含量很少的棕榈油酸 ,在花椒籽皮油中含量约 2 0 % .仁油中不饱和酸含量高达 90 %以上 ,其中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 70 %以上 .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辐射催化合成油酸丁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辐射下,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由油酸和正丁醇合成油酸丁酯。讨论了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物质的量比2.0:1,反应时间15m in,催化剂用量1.4g(相对于0.05mol油酸),微波功率为680W,此反应条件下的油酸酯化率为92.4%.  相似文献   

19.
植物磷脂精制脂肪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油脚经稀硫酸预处理得工业酸油.工业酸油用质量分数为22%的盐酸两次回流水解,水解率可达94%.水解产物经减压水蒸气蒸馏后制成精制脂肪酸,收率为70%.水解废液经减压蒸馏后可以回收质量分数为22%的盐酸,回收率为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