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运用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方法发现了先验的纯粹意识,其一般结构是意向作用——意向对象,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意识结构描述,而意识是流动的,对流动的意识作出的解说则构成了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学说。意识的绵延所体现的恰是自身的时间性,从此入手,胡塞尔发现了时间的起源和意识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这一概念作为专业术语是从布伦塔诺开始的。他将"意向的"、"意向的内存在"这样一些概念引入到哲学和心理学中,并且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所独有的一个基本特征,可以通过"意向性"来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胡塞尔从布伦塔诺那里接受了意向性的学说,并对它加以改造。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极力宏扬,"意向性"这个概念成为20世纪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关于“意向”的思想古已有之,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则由布伦塔诺所开创,他提出了第一种意向性概念:心理行为指向内存在对象(色声味等)。胡塞尔在继承和发展意向性研究中提出了第二种意向性概念: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赋予意义而指向客观事物(可简述为心理指涉外物)。关于意向性的存在地位问题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而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意向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经由感知一动作协调过程结合学习联想回忆机制而形成,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故意向性不能为心理的本质特性,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有之则是,无之则否。而且,“知”也是最奥秘的心性,它不可定义,也难以用关系范畴和主客体模式来理解,只能凭借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其大义,由之证悟了“明”的境界和“我”的内在,开显了“心”的堂奥。若绕开“知”来论究心理意识将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问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直观理论是现象学的特色方法之一,也是胡塞尔对哲学的重要贡献。胡塞尔在继承传统西方哲学直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造,提出了直观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根据直观对象的不同,区分出不同的直观。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是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是本质直观,这和本质反思不同。现象学不承认本质和现象的二分,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之中,不是在现象的背后,甚而现象就是本质,事物对我们呈现的东西就是本质,因此直观可以对其把握。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克服自然态度,胡塞尔提出了先验还原的方法,并将本质还原包含其中。正是先验还原帮助我们理解了意识的绝对给予,即内在性。然而,意识的绝对给予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超越性的取消。因而有必要区分现象学的超越-内在和心理学的超越-内在。胡塞尔对于noesis-noema的界定体现出他在克服朴素实在论的同时,也试图回避形而上学唯心论。而noesis与noema的区分也指向了另一种对于内在中的超越的可能的理解:意向性。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来表示一种严格规定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哲学家。现象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现象"的学说。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把所有哲学概念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最初源泉上去,把认识的客体限定为具有绝对"自身被给予性"的对象,否定认识超越的可靠性,彻彻底底地将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绝对内在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其意向性在于指向特殊的对象,是对它所具有的关指对象能力的抽象,并实现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统一。课堂语码转换的意向内容是指那些需要运用镶嵌语言来协助主脉语言表征的内容成为课堂语码转换的对象,课堂语码转换的意向态度是指在关指具体的内容时利用课堂语码转换优于单独运用镶嵌语言或主脉语言,并采用一种平常的心理取向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知觉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个层级性的结构性存在,是由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为我们的存在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他企图从根本上纠正现象学此前的审美对象理论主观化的错误,恢复意向性在审美对象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