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潜艇使用噪声干扰器后的航向规避关系到水声对抗的效果和潜艇的规避成功概率.为了提高潜艇规避概率,该文建立了声自导鱼雷蛇行弹道搜索模型,根据噪声干扰器原理和鱼雷主动声纳探测原理,分析了潜艇在使用噪声干扰器的条件下, 潜艇目标强度和潜艇航向对鱼雷主动声纳探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潜艇在不同距离使用噪声干扰器时的最优航向(方位±舷角)随潜艇与鱼雷之间初始距离变化而不同,呈现分段变化规律,其最优舷角范围在110°~130°之间.该结果旨在为水声对抗中的潜艇机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对抗条件下火箭助飞鱼雷的射击效率,根据火箭助飞鱼雷典型对潜作战过程,以命中概率作为射击效率的评定指标建立了基于对抗的命中概率模型,研究了潜艇使用噪声干扰器对抗来袭鱼雷的对抗模型,分析了火箭助飞鱼雷反对抗策略,通过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主要因素对火箭助飞鱼雷命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噪声干扰器对抗条件下,射击距离和潜艇航速是影响命中概率的主要因素,目标信息的完整程度对命中概率的影响很大,旨在为实战条件下水面舰艇部队提高使用火箭助飞鱼雷的有效性及反潜作战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潜艇噪声干扰器对抗主动声自导鱼雷效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主动声纳方程,分别针对无噪声干扰器干扰和存在噪声干扰器干扰两种情况,建立了鱼雷主动声自导探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求解出在不同海况、不同潜艇舷角和不同鱼雷航深下,上述两种情况的鱼雷主动声自导探测距离,然后以鱼雷自导探测距离平均缩减量和鱼雷自导探测距离平均缩减率为标准,通过计算机仿真衡量其对抗效果,分析了鱼雷主动声自导探测距离和噪声干扰器对抗效果随海况、潜艇舷角和鱼雷航深变化的规律,这对潜艇使用噪声干扰器对抗主动声自导鱼雷的战术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直升机投雷时敌潜艇采取机动规避和噪声干扰等对抗措施前提下,对直升机双机协同鱼雷攻潜过程进行了描述,建立了潜艇参数计算模型、目标机动模型和噪声干扰器干扰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几种典型情况下的直升机鱼雷攻潜效果图,对如何实施直升机双机协同鱼雷攻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反鱼雷方案对抗效能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潜艇反鱼雷方案的对抗效能分析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的问题,提出了潜艇反鱼雷方案的对抗效能定量分析模型,包括潜艇的机动规避模型、噪声干扰器的对抗模型、自航式声诱饵的对抗模型、鱼雷的搜索和攻击模型等。蒙特卡洛仿真表明,该模型可对潜艇反鱼雷方案进行定量评价,并且与定性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6.
杨真勇  郑援  吕海平 《鱼雷技术》2011,19(2):129-133
潜艇的鱼雷防御性能主要包括潜艇的水声对抗性能和其自身性能。潜艇规避鱼雷时,针对潜艇自身机动性能对潜艇生存概率的影响问题,建立了仿真所需要的鱼雷声学模型和实体机动模型,构建了干扰器作用下的鱼雷发现距离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不同最大航速、不同加速性能时潜艇的生存概率,分析了潜艇机动性能对潜艇生存概率的影响,结论是潜艇的机动性能对潜艇防御鱼雷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提高潜艇自身机动性能来提高潜艇防御鱼雷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直升机投雷时目标潜艇采取机动规避和噪声干扰等对抗措施为前提,对双机协同鱼雷攻击的组织、影响投雷命中概率的射击瞄准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双机协同前飞投雷的参数转换模型、目标机动模型和噪声干扰器干扰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与单机前飞投雷比较,对抗条件下双机协同投雷可有效提高对目标的命中概率,在相同条件下对目标的发现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8.
彭俊  蔡云祥  肖恺 《四川兵工学报》2009,30(12):111-112
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潜艇与水面舰艇的对抗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同时使用Vensi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了不同的潜艇使用强度情况对对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鱼雷防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二战以来先后出现的鱼雷主要防御装备,包括水面舰艇用的防雷网、爆炸式反鱼雷系统、拖曳式声对抗装置和拖曳诱饵AN/SLQ25,潜艇用的机械式噪声发生器、气幕弹、一次性机电式宽带噪声发生器、悬浮式声干扰器和声诱饵以及自航式声诱饵。本文从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AN/WSQ11鱼雷防御系统、下一代水声对抗装置、超空泡射弹武器系统以及水下声能武器六方面展望了未来的鱼雷防御技术,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频噪声干扰器干扰主动声自导鱼雷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明  初磊 《兵工学报》2010,31(3):327-330
为优化声自导鱼雷对抗高频噪声干扰器弹道的设计,通过对高频噪声干扰器干扰机理及有效方位开角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高频噪声干扰器的干扰角度和干扰距离的计算方法及模型,并运用仿真实例,计算了某特定态势下的干扰区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声自导鱼雷的反水声对抗弹道,可以提高对抗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可为潜艇的水声对抗战术及鱼雷的反水声对抗弹道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organization of coordinated attack and the selection of aiming point which affect hit probability were analyzed for the countermeasures taken by the hostile submarines at two helicopters’ coordinated attack.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coordinated attack parameters,a model of submarine maneuver,and a model of noise jammer were established.Compared to single helicopter’ torpedo attack,the coordinated attack of two helicopters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hit probability of torpedo and achieve the higher target detecting probability under counterwork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2.
基于简正波理论,利用宽带信号的频域分解与合成求解噪声信号的传播问题。在给定的战场态势和海洋环境下,研究了噪声干扰器的对潜开角、对潜距离、布放深度参量对干扰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在远场条件下,噪声干扰器的布放深度对干扰效果的影响要大于其对潜距离的影响结论。而在之前的研究中深度参量的影响一直是被忽略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噪声干扰器的最佳布放位置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舰艇对潜艇平行航向齐射两枚鱼雷的方位分辨能力对水声对抗指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潜射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组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潜艇齐射两枚鱼雷相对舰艇目标方位开角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对抗态势和战术条件下齐射两枚鱼雷相对舰艇开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齐射两枚鱼雷相对目标方位开角与来袭鱼雷报警距离、鱼雷的齐射时间间隔、优化系数、鱼雷的自导性能等因素有关,在通常的战术条件下齐射两枚鱼雷相对目标的方位开角在3°~7°之间,现有舰艇声纳难以准确分辨出齐射的两枚鱼雷,通常只能按一批鱼雷目标进行报警和对抗。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本舰机动分辨目标左右舷的转向角度,分析了本舰机动分辨目标左右舷推理规则可能存在的误判问题.综合考虑敌我运动和转向时间等因素,建立了本舰机动分辨目标左右舷的细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本舰转向方向与目标所处舷角方向相反时,分辨目标左右舷所需的转向角度较小;反之,则需较大的转向角.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利用1stOpt软件进行拟合得到本舰转向后目标舷角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多项式表达式,并完善了本舰机动的推理规则以更加可靠地判断目标左右舷.  相似文献   

15.
水面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时如何进行规避机动是舰艇防御鱼雷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水面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过程,建立了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时规避声自导鱼雷数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在不同的鱼雷报警区域内舰艇规避鱼雷时的规避转向角。仿真结果表明,舰艇在悬浮式深弹阵的掩护下,不规避或小角度规避即可获得理想的规避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16.
吴福初  徐寅  蓝天 《兵工自动化》2016,35(12):45-48
针对不同战术行动方法下单舰巡逻反潜作战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在分析单舰巡逻反潜战术行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水面舰艇使用拖曳线列阵声纳对潜警戒的行动特点,建立了单舰往返巡逻、"8"字型搜索的对潜警戒能力计算模型,并对2种模型的量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单舰巡逻反潜战术行动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水面舰艇与潜艇的航速比.对于低速的常规动力潜艇,单舰"8"字型搜索的对潜警戒能力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钱忠明 《鱼雷技术》2012,20(1):24-27
针对现行潜射反舰鱼雷制导方式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潜艇攻击距离和鱼雷自导距离被制约的问题,借鉴反辐射导弹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目标探测信号的测量和其他组合联合制导的新型鱼雷制导方式。采用这种自导方式的反主动声纳鱼雷,以反潜舰艇和鱼雷发出的主动声纳脉冲信号为导引源,对目标实施硬杀伤。探讨了联合制导方式下,反主动声纳鱼雷的设计原理及技术特点,并假想了其作战流程。分析表明,反主动声纳鱼雷的作战特点符合实际攻击和作战需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