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3[1]。而血管病变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且动脉功能的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早期检测血管病变对预防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该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因素.方法:对该县2014年间的心脑血管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96.25/10万,占总死亡的31.04%.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83.03/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冠心病死亡率为56.33/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我县男性和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03.37/10万、188.92/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82.69%.结论:我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居民死亡谱首位,脑血管病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男性患者死亡率要高于女性患者,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会有所提升.因此,全县应当重视并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对于60岁以上群体健康情况给予特别关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接近或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而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的人数约有300人。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城市人13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为200/10万,农村为142/10万,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上海奉贤地区也不例外,据统计,2004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疾病死亡人数的比例达21%,仅低于患肿瘤死亡的比例(29%)而列第2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近年来呈现大幅增多趋势,由此成为严重危害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为了使市民免受或减少不良气象要素,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们对奉贤地区2000~2004年期间发生的脑出血疾病发病情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患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者约为1200万人,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人数高达60万,平均每天就有7000多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钟就死亡1人。目前,我国约有1.8亿人患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并且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增长。据我国最近的一次健康普查统计,我国中老年人中有83.63%的人患有各种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中93.6%的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给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王宏宇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3):81-82,87
随着人类对传染病的有效遏制,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头号杀手”。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血管相关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们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  相似文献   

7.
铁死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簇的过量蓄积。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不仅在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不同的疾病背景下扮演不同角色。目前认为,铁死亡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多种肿瘤对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因此诱导铁死亡的发生拓展了肿瘤治疗思路。然而,在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铁死亡的发生通过引发正常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丧失直接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因此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抑制铁死亡的发生能够有效预防并延缓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铁死亡在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三类不同重大慢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系统讨论了靶向铁死亡在防治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为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和第三位的死亡原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增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国内外专家预测,本世纪内,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心脑血管疾病大流行,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将升至首位。面对世纪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心脑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发展主要经历3个时期.早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不高, 在人群中主要疾病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 当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仅占到人口死亡的5%-10%; 中期, 随着某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构成人类死亡原因的10%-30%.近期, 即20世纪60年代开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使心脑血管疾病日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生年龄提前,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到总死亡原因的35%-4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中贫血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评价其关联是否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影响。方法: 基于开滦研究的前瞻性队列数据,收集2010-2011年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 563例糖尿病患者的体检资料。末次随访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调整混杂因素后贫血及CKD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全因死亡的关联强度。结果: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7.3 ± 10.3)岁,其中贫血患者占5.2%。贫血患者合并CKD的比例高于非贫血患者(27.2% vs. 20.8%,P=0.001)。研究对象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四分位数间距4.6~5.2年), 随访期间死亡559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434人。贫血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贫血患者(3 220.3/10万人年 vs. 1 257.9/10万人年,P<0.001),而贫血与非贫血两组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9.8/10万人年 vs. 1081.2/10万人年,P>0.05)。CK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都要高于非CKD患者(2 558.3/10万人年 vs. 1 044.0/10万人年,P<0.001;1 605.9/10万人年 vs. 941.6/10万人年,P<0.001)。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贫血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95%(HR=1.95,95% CI:1.50~2.54),贫血合并CKD则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HR=3.61,95% CI:2.48~5.26),非贫血但合并CKD会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HR=1.41,95% CI:1.13~1.74)。结论: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贫血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CKD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贫血合并CKD则会使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应重点加强对贫血合并CKD的糖尿病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动脉血管供应全身的脏器,如果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会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以及出现下肢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导致致残、致死后果,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重负。2000年,全球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80%分布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死亡1人。近年来不仅死亡率在增加,而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年龄明  相似文献   

12.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观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菊贤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1737-1738
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第一位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的45%左右,我国每年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所花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 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预计到2020年,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总死亡负担还将增加一倍,因此必须寻找出经济而确有实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脑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发展主要经历3个时期.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高,在人群中主要疾病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当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仅占到人口死亡的5%~10%;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生最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8.8%,2002年该比例已经上升至36%。 卫生部最近颁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全国患病人数达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了31%,患病人数增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如今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摄入钠量的增加和维生素的减少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发病人群逐渐扩大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出血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人类健康,也是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已经有大量实验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  相似文献   

16.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其不仅局限于心脏科、神经科,还涉及消化科、内分泌科、肾病科等多个学科。故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脉搏波传导速度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医务工作者现已认识到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严重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作为评估动脉硬化早期敏感指标之一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脉搏波传导速度主要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敏恒  吴越 《农垦医学》2002,24(3):227-229
当代 ,心脑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死亡率也呈逐年增高的倾向。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防治AS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措施。目前 ,对AS发生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应用 ,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血脂增高和紊乱是大多数AS发生的前提和基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了AS的发生、发展。其中主要因素包括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状态…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研究1998~2007年急诊死亡病例605例.死亡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院前死亡、外伤和心脑血管疾病.车祸、打架、斗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是急诊死亡病人年龄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120"的院前急救工作大大降低了急诊病人的院前死亡率,为部分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疾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