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排药工作的质量及速度,保障临床静脉用药安全。方法 运用PDCA循环对影响排药工作质量和速度的原因进行分析、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逐项实施。统计并比较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PIVAS实施PDCA管理前后排药工作的速度和差错率。结果 经过3个月的PDCA循环管理,平均排药速度从(18.22±1.96)组/min提高至(27.10±2.84)组/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药差错率从0.29%降低至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类型差错例数均有所减少。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有效提升PIVAS排药工作速度,减少排药差错,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实行PDCA管理,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减少各类差错的发生。方法:运用PDCA循环,对各类差错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逐一改进。结果:通过2年时间的持续改进,PIVAS的外部差错率由0.02%下降至0.000 8%,内部差错率由0.18%下降至0.09%,均显著降低。结论:PDCA循环能显著降低PIVAS的配方差错率,减少潜在的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刘洪峰  范秀英 《海峡药学》2016,(11):274-277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排药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排药差错率,提高工作质量,保证输液安全.方法 2013年4月PIVAS成立品管圈,并确定降低排药差错率为主题,分析PIVAS排药差错的原因,按品管圈实施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和改善措施.结果 PIVAS排药差错率由活动前的0.12%改善到活动后的0.0512%,达成率88.9%.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降低了PIVAS排药差错率,还提高了科室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PIVAS内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PDCA循环管理办法降低自动化药房快速出药系统出药差错率。方法:依循PDCA循环管理步骤,对快速出药系统出药差错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设定目标和对策,积极实施后对比结果,并对效果和不足进行总结。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系统出药差错率、系统调剂差错率、药师加药差错率均降低,但措施对降低药师加药差错具有可行性,对降低系统调剂差错效果不具可行性。结论:实施PDCA循环有效降低了因药师加药差错造成的自动化药房快速出药系统出药差错率,改善了药房管理,提升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药房的自动配药体系,并运用PDCA循环管理办法降低某院自动化药房快速出药系统出药差错率,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首先对某院急诊药房经过自动发药机的总处方量及出错处方量进行统计,再依循PDCA循环管理法的步骤,对快速出药系统出药差错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设定目标和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出药差错率,并进行总结。结果:数量差错是自动化药房出药差错率的主要原因,出药差错率为1.09%,实施PDCA后系统出药差错率为0.53%,目标达标率为56.31%,最大降幅为51.15%。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可以有效降低自动化药房快速出药系统出药差错率,使患者用药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屈金凤  任俊辉  孟德胜 《中国药房》2010,(13):1212-1213
目的:控制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的差错,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收集和分析2008年我院PIVAS出现的各类差错,并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统计2009年出现的各类差错,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我院PIVAS差错主要为标签打印差错、药品上架差错、排药差错、配置差错,采取控制措施后差错率由2008年的0.0161%降低为2009年的0.0064%,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PDCA法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非整支剂量药品配置,保障患者输液安全。方法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调查江西省人民医院PIVAS 2023年1~6月实施PDCA法前后非整支剂量药品配置差错情况,分析影响PIVAS非整支剂量药品配置差错的原因,对策拟定,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非整支剂量药品配置差错率由0.052 6%降至0.017 7%,进步率66.35%,目标完成率101.5%。结论 将PDCA法运用到非整支剂量药品调配全流程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其配置差错率,提高配置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保障临床输液安全,工作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分析探讨,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药疗差错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相关资料,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PIVAS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结果:PIVAS的外部差错率为0.02%,内部差错率为0.18%,主要发生在医师医嘱、药师审方、排药核对、输液配置、成品核对、退药等工作环节。结论:通过差错分析,落实差错上报制度,提高审方药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对工作人员和药品的管理等持续改进措施,可降低差错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如何防范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排药差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产生排药差错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结合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实际情况,分析容易产生排药差错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防范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对防范措施的完善,医院PIVAS排药差错率从2008年度的0.00315%降至2009年度的0.00307%,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4):565-567
目的: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运行中差错的发生,提高静脉用药调配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我院PIVAS 2013年1-4月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差错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比较改进前、后(2013年5-8月)差错率。结果:通过改进和细化工作流程,分别针对审方、分签、贴签、排药、配制、退药、复核及打包等各环节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进行了改进。与改进前比较,差错率显著降低,由0.079%下降至0.037%。结论:通过分析差错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关防范措施可减少差错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7,(6):1165-1167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住院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抽取2015年1—6月间(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以及2016年1—6月间(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差错处方,统计和分析医院住院药房药品处方调配差错情况,并比较实施管理法前后的药品处方调配差错率以及患者和工作人员对药房药品处方调配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药品调配差错率为0.973%;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药品调配差错率为0.552%;管理前后药品调配差错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和工作人员对药房药品处方调配的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住院药房药品处方调配差错管理中,产生了较理想的效果,减少了药品处方调配差错的发生,提高了住院药房的管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8,(1):17-21
目的:为提高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PIVAS)排药速度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PIVAS排药速度慢的原因,按照品管圈实施的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目标、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十大步骤进行活动,以排药速度和排药差错率来评价品管圈活动成效。结果:输液袋位置不固定、预摆药筐数量不足、粘贴医嘱标签方式不统一、药品位置标识不醒目、药架摆放不合理是我院PIVAS排药速度慢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按医嘱需求摆放输液、重新制作药架标识、提前准备充足预摆药筐及规范粘贴医嘱处方签等改进措施,我院PIVAS排药速度由活动前2.99袋/人/min提升到活动后的4.90袋/人/min,目标达成率为95%;通过改进和优化排药流程,排药差错率由活动前的0.005%降低至活动后的0.002%。结论:我院PIVAS开展的品管圈活动,通过改进和优化排药流程,不仅提高了排药速度,还降低了排药差错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我院PIVAS通过对工作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差错,将液体配送时间提前.方法 运用PDCA工具对PIVAS审方、排药、调配、复核、退药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改进,并对比前后的输液配送时间,工作差错.结果 排药差错由2015年的0.078%降低为2016年的0.016%,科内调配差错由2015年的0.018%降低为2016年的0.003%.平均配送时间提前了15 ~ 20min.结论 流程优化后,有效降低了工作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周成  李震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167
目的通过对我院PIVAS开展一年来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分析,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优质药学服务作参考。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编药物学》等相关资料,针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PIVAS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PIVAS差错率为0.08%,主要是不合理医嘱、漏审和误审、排药核对差错、配置差错、退药没及时找出。结论通过总结分析差错,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差错率明显下降,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武汉市武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率中的效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的处方调剂差错数据,于2016年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等环节,制定整改目标和计划,对我院门诊西药房的处方调剂差错进行专项整治.结果 通过一年的PDCA循环管理,我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率由0.0126%降至0.0035%,药房工作效率和药师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门诊西药房的管理,能有效降低处方调剂差错率,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出现摆药差错的情况及原因,对各工作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标签安排及摆药复核措施,降低摆药差错率,提高PIVAS药品调配质量。方法:将2016年1-12月未实行分类安排医嘱标签出现的摆药差错和2017年1-12月分类安排医嘱标签出现的摆药差错作为对照比较,通过改进前后的摆药差错率降低比例,评价相关措施的效果。结果:实施后摆药差错率由0.032‰下降到0.004‰,降幅达86.67%。摆药人员由原来的8人减到4人。结论:分类安排医嘱标签,既减少了摆药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减少了摆药差错发生率,又保障了药品调配质量,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PIVAS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沈荣生  沈丽霞 《中国药房》2012,(37):3495-3496
目的:探讨PDCA(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办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我院门诊药房实施PDCA循环前(2010年10-12月)的发药差错率,制订降低50%的目标,经过原因分析拟订对策,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所得经验制定相关的标准规程,比较实施循环后(2011年4-6月)的发药差错率。结果与结论:对策分别为:新进药品学习和告知、增强工作人员经验交流、定期进行操作规程培训、对易出错药品设置警示标识、安排专人维持取药秩序;与实施循环前比较,实施循环后我院门诊药房的发药差错率明显降低(1.025‰ vs.0.340‰,P<0.05),均下降50%以上。表明PDCA循环管理办法能有效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8,(5):595-598
目的:提升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调剂差错,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方法:运用品管圈方法对我院PIVAS进行质量管理,以"降低冲配药品调剂内差率"为主题,分析调剂差错发生原因,确定改善重点;制订改进方案,通过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确定有效对策;比较活动前(2016年2月)及活动后(2016年8月)的有形成果(调剂差错率)及无形成果,评价活动效果。结果:制订并实施了包括统一排班、引进PIVAS MATE流程管理软件、人员全岗培训、加强退药管理及目视管理等措施。取得的有形成果为调剂差错率由活动前的1.81‰下降为0.53‰、目标达成率达108.47%、目标进步率为70.72%;无形成果包括优化了药品调剂的工作流程,使退药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标准化,增进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凝聚力等;另获得一项避光储药盒的实用新型专利。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有效提升PIVAS工作流程中的管理质量,促进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7,(28):4026-4029
目的:降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退药归位差错率。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以风险优先(RPN)值评估PIVAS退药归位环节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并探讨该环节可能造成差错的原因,提出降低退药归位差错率的可行性方案,并评价实施3个月后的干预成效。结果:在PIVAS退药归位环节中共找出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RPN值为100)、不熟悉"看似"药品(RPN值为36)、退药数量多(RPN值为20)等8项高风险失效模式。据此制定了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优化PIVAS管理系统等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经过3个月的干预管理后,前3项的RPN值分别降为20、16、8,退药归位差错率由1.98%降低为0.62%(P<0.05)。结论:我院PIVAS应用FMEA方法,降低了退药归位差错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降低住院药房口服药品调剂差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应用PDCA循环法对住院药房口服药品调剂差错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调剂差错率由原来的0.174%下降至0.084%,下降了51.8%.结论 运用PDCA循环法能明显降低住院药房口服药品调剂差错率,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