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征和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梗绿色通道收治的直接行PCI的STEMI患者15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是否超过50%分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组17例和冠状动脉阻塞性STEMI组137例。收集、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的预测因素进行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联合预测因子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非阻塞与阻塞相比,白细胞计数较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较低。白细胞计数(OR=0.472,95%CI 0.321~0.695,P<0.0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OR=0.200,95%CI 0.054~0.747,P=0.017)是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两个因素联合预测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1),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7.1%。结论 白细胞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独立预测因素,两个因素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联合预测价值较高,或可帮助判断STEMI患者冠状动脉为阻塞性或非阻塞性,以选择下一步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郑理  严中亚  雷虹  吴一军  卢中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09-14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呼吸衰竭的预防策略。方法本组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2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7例。主要呼吸功能保护策略包括:术前的呼吸肌锻炼,术中的呼吸功能保护,术后的呼吸机辅助呼吸和呼吸道管理。结果本组无一例呼吸衰竭发生。结论围术期有多种因素影响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呼吸功能。积极的呼吸功能保护策略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病例644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由病变支数表示。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体重指数、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病变支数不同的各组间比较,随着增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尿素、尿酸、血糖变异性等单个危险因素百分比或水平的增加,狭窄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增加(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3支病变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RR=1.43,95%CI 1.208,1.462,P=0.001),其他依次为血糖变异系数、尿酸、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性别分组后分别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组中年龄仍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RR=1.44,95%CI 1.416,1.455,P=0.001),其次为血糖变异性和尿酸。女性组中高血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3支病变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RR=1.02,95%CI 0.869,1.397,P=0.011),糖尿病P值为0.085,接近0.05,可认为与3支病变相关。结论年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在男性组中更为突出,但年龄是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所以应加强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血糖变异性、高血压病、高尿酸和肥胖等,并且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危险程度有所不同,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加重,合并存在情绪障碍的患者逐年增多。临床常出现因情绪障碍和躯体疾病的交互作用,导致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交织,治疗效果欠佳。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倍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24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评价其对焦虑和抑郁情况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Mangieri等报道7%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有慢血流现象发生,由此可见CSFP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病时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微血管在冠状动脉血流量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等都有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的发生,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因素、内皮功能障碍、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堆积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阻塞冠状动脉血管是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以往血管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认为斑块破裂是自发性或继发性因素作用于局部单个冠状动脉斑块,而病理生理学研究认为在炎症。交感神经张力、儿茶酚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冠状动脉内可形成多个不稳定性斑块。作者通过血管造影证实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存在多发性冠状动脉斑块,并测定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患者根据典型、不典型的心绞痛与无症状的心电图心肌缺血分为A、B和C三组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组33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占91.67%;B组仅5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占14.29%;C组20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占62.50%;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在心电图上易出现下壁部位心梗,22/30占73.33%;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时主要在心电图上表现下壁与正后壁部位,分别为11/19占57.89%与7/19占36.84%;左前降支(LAD)病变在心电图导联以前壁多见29/36占80.56%。结论心律失常虽然是一个判断因素之一,但无典型心绞痛或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其冠心病发生率低;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易忽视,识别与及早治疗是减少心脏事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心脏移植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影响受体远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表现为心外膜下及心肌内冠状动脉弥漫性、同心圆状的纤维性内膜增厚,管腔狭窄,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均参与该病变过程。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是主要检查手段。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范围和程度有关。新型免疫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可以延缓病变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防治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易损斑块(V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结果。根据患者是否存在VP,将其分为VP组(n=62)和非VP组(n=59)。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MHR及其联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预测价值。结果 VP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非VP组,LDL、MHR高于非VP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MH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MH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DL、MHR及其联合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  相似文献   

11.
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病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间收入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病人,其中年龄75岁以上72例,年龄60~75岁153例。观察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危险因素、手术成功率、术后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老人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论高龄老人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痛合并三个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Duke评分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平板运动试验并完成冠脉造影检查的胸痛患者118例,依据合并的危险因素数量将患者分为危险因素≥3个和危险因素〈3个两组,分析两组患者Duke评分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并分别分析两组中不同年龄亚组(〈65、≥65岁)的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危险因素数量t≥个或〈3个的患者中,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均呈负相关(r=-0.538,p〈0.001;r=-0.482,p〈0.001)。危险因素数量≥3组,年龄〈65岁患者和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其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均负相关(r=-0.392,p=0.01;r=-0.805,p=0.002);在危险因素数量〈3组,年龄〈65岁患者的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负相关(r=-0.578,p〈0.001),而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不相关(p=0.786)。结论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不受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数量的影响。在合并较多危险因素(≥3个)时,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CHD患者根据其年龄分2组,老年组67例,非老年组61例。均详细询问有无CHD的危险因素并做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对危险因素做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大部分为多支病变,2支和3支病变占76.1%,狭窄程度99%以上者占59.7%;非老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占54.1%,狭窄程度轻重均匀分布。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在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有不同影响的是性别、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和年龄(均为P<0.01)。结论 老年CHD患者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狭窄程度大多较重;性别、高胆固醇血症、年龄、CHD家族史和高血压是影响老年人CH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再狭窄和临床易患因素关系的分析希望找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0例(共67支血管)在我院成功进行了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并于术后6个月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资料的病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总再狭窄率为31.3%(21/67)。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冠状动脉内支架≥3.5mm组的再狭窄率较低,和再狭窄的关系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吸烟、有到病变远端侧支循环、最大球囊充气压和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较小组的再狭窄率较高,以上4因素和再狭窄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直径≥3.5mm冠状动脉内支架可降低再狭窄率,最大球囊充气压较大和吸烟可使再狭窄率增高。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直径大小、球囊最大充气压和吸烟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患儿537例,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242例(45.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09例,冠状动脉瘤33例。冠状动脉病变90%是在病程2周内出现。冠状动脉扩张为一过性改变。冠状动脉瘤预后较差,动脉瘤内径的大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病变在病程恢复期恢复正常。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转归,视为最佳的无创检查。超声心动图对恢复后期冠状动脉狭窄迹象较难获得,故与冠状动脉造影联合使用,则为长期观察冠状动脉改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简介1.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生理状态下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CRS)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大并发症 ,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研究的焦点。影响CRS产生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冠状动脉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逐渐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A型性格、社会心理因素、血管疾病和血液系统的某些疾病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CRS的发生率[1 2 0 ] ,近来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局部因素的变化对CRS产生的影响力大于全身因素 ,有许多学者[2 1] 探讨了各种局部因素与CRS的相互作用关系。1 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固定性粥样斑块或动力性(痉挛)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的氧供发生障碍而出现的症候群,心绞痛是其中的一种类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的防治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在防治该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几年来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介人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病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间收入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病人,其中年龄75岁以上72例,年龄60~75岁153例.观察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危险因素、手术成功率、术后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老人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作用,连续观察了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上述指标的变化,随访7~12个月,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新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结果发现,随访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未发生者,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对照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浓度无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有用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对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