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3.7%。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症可由妊娠并发症或多种内科疾病引起。不同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对母亲及新生儿的预后和死亡率相差很大。如果治疗处置不当可导致妊娠、分娩、手术或麻醉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出血,直接威胁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本综述主要讨论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病因、发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一种新生儿期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总发病率3.0%~7.5%,在入住NICU的新生儿中可达到8%~22%,在早产儿中更高[1-3]。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会导致重要脏器出血危及生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期正确判断血小板减少原因、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的病因及治疗措施,降低该病并发症和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26例 NT 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NT 最常见原因为感染、窒息缺氧、免疫因素。经治疗,14例患儿死亡,其余均治愈。足月儿和早产儿血小板减少发病时间差异显著(P <0.005)。早发型血小板减少在足月儿和早产儿之间无明显差别,晚发型血小板减少几乎均发生在早产儿(占96.49%)。早发型血小板减少多数无特殊临床表现,预后较好;晚发型血小板减少通常由于严重感染所致,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结论针对不同病因,治疗措施不同;积极有效的抗感染对治疗晚发型血小板减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8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82例中阴道分娩54例,剖宫产28例,发生产后出血10例(12.2%),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PAT为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82 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82 例中阴道分娩54 例,剖宫产28 例,发生产后出血10 例(12.2%),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PAT为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母亲产生的抗体破坏胎儿血小板导致其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在胎儿和新生儿重症血小板减少症中,该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虽然发生率不高,但由于其主要发生在第一胎,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危害及影响都较大。其中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脑神经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发生新生儿死亡。本文就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进行探讨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妊娠期的良性疾病,孕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其临床特征也不同,诊断主要靠排除法。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病因很多,对母婴危害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的结局,加强围生期处理,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永超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75-1475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0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多见。100例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6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5例,有新生儿窒息史17例。根据病因进行治疗,890例均治愈。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常见病因是感染、窒息及免疫因素。预后较好,原发病治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原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硬肿症118例,就胎龄、体质量、出生时情况、临床特征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病因进行前后5年对照分析。结果感染、围产期窒息、早产是新生儿硬肿症较常见的致病因素。结论加强病理新生儿的治疗及围产期护理,早期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氧供,可减少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8例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本组病例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病因:感染是本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占62%,特别细菌感染为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其次考虑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逐步增多,占6.8%,窒息引起的占5.1%。②临床特征:出现皮疹:10.3%,有出血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的病例占34.5%,无出血倾向仅实验室检查异常:55.2%。③本组病例以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居多,占63.8%,早发型占36.2%。④治疗效果:63.7%的病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后血小板自行恢复正常,预后良好,36.3%的重症病例需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或输入血小板治疗,治愈率87.9%,病死率:5.2%。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多样,以细菌感染为主,晚发型居多,临床特征多数病例无出血倾向,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少数重症病例可伴发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胆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病症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并各有其临床特点。我院自1990年1月~1997年6月共收治高胆症135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23%,现将资料完整的125例高胆症新生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其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将其分为轻度组(n=48)、中度组(n=47)和重度组(n=30),并选取同期于我院收治的12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分析病因,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等指标进行对比,并对观察组内的母婴分娩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主要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组孕妇在剖宫产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轻度组的阴道分娩率高于其余两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低于重度组(P<0.05);三组在新生儿贫血率和早产率上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均无产褥期感染、颅内感染及死亡。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与早产、贫血、产妇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存在密切联系,患者血小板数量越少则合并妊娠期疾病的可能性越高,对新生儿的影响越大,故在临床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妊娠结局,寻求提高成功分娩的途径。方法收集整理本院2011年9月~2012年12月诊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55例,与同期正常分娩孕妇55例。对分娩时采取的处理方法、分娩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产前产后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合理的治疗产后血小板计数高于产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分娩的成功率。分娩方式上,经阴道分娩38例,剖腹产17例,产后出血1例。新生儿中血小板计数低者1例。结论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分娩若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血小板计数一般能恢复,减少了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妊娠结局良好,正确鉴别与处理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可避免分娩对母亲及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笔者选择46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我科2005~2007年6月住院的145例足月新生儿硬肿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和窒息是足月新生儿硬肿症较常见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病理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早期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氧供,可减少足月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33例高原地区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寒冷、感染、颅内出血及窒息是新生儿硬肿症的诱因;通过复温、补充能量、对症处理及个体化治疗及护理,治愈24例(%),放弃3例(%),死亡6例(%)。结论预防新生儿硬肿症诱因及加强护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复温及对症支持治疗对新生儿硬肿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血小板变化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以来在我院待产且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8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79例血小板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孕妇血小板表面特异、非特异性抗体,分析抗体量与新生儿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率为32.09%,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率(6.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会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具有相关性,临床医师和护士需要根据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小板抗体的变化,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避免造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8.
王新茹 《河北医药》2015,(7):1051-1053
目的:比较并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3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依据静脉血小板计数值分为2组:Ⅰ组血小板值( PLT)20×109~50×109/L 23例(占69?.7%);Ⅱ组血小板计数值( PLT )<20×109/L 10例(占30.3%)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胎龄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因中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PAT)是孕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Ⅰ组平均妊娠(36.8±2.9)周,Ⅱ组平均妊娠(33.9±1.5)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Ⅰ组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8例,剖宫产率78.3%,Ⅱ组9例均剖宫产分娩。Ⅰ组及Ⅱ组产后出血率分别为21.74%和30.0%,2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新生儿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结论正确鉴别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依据病因合理用药,加强围产期严密监护,防止并发症发生,积极治疗,提高血小板计数,适时选择剖宫产分娩为主,减少产后出血,均可获得良好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临床特点、治疗以及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院收治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围生期的处理,新生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8例PAT患者产后比产前血小板计数明显提高;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产妇产后血小板均恢复正常。结论 PAT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可考虑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2000-2007年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30例.妊娠期高血压所致血小板减少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0例;其他原因7例.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50例产后出血4例,3例为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所至,经处理后效果良好.1例为胎盘植入,行全子宫切除术.4例HELLP综合征,3例胎死宫内,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1例新生儿早产重度窒息经抢救痊愈.结论 该病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一种围生期常见病,处理不当,将危及母胎生命,应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处理.分娩方式视血小板情况及有无产科手术指征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