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酒精中毒性肌病的电生理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肌病的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对26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肌病、13例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21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和肌肉混合损害患者,以及20例正常受试者,检测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肌纤维传导速度、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电位.结果肌病组患者9例呈肌源性肌电图异常改变,周围神经病组患者7例为神经源性改变,混合损害组患者中有4例同时出现两种类型改变.与正常对照受试者比较,各组患者神经肌肉颤抖值均增大(P<0.05),纤维密度增加(P<0.05),周围神经病组患者的神经肌肉颤抖值和纤维密度改变尤为显著(P<0.01).肌病组患者肌纤维传导速度明显减慢(P<0.05),其余两组患者无显著变化(P>0.05).周围神经病和混合损害组患者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8例(82.35%).结论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帮助鉴别酒精中毒性肌病和周围神经病,肌纤维传导速度的异常可确定肌肉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肌活检对神经肌肉病的诊断价值,比较肌电图、肌活捡及初始临床诊断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39例神经肌肉病分戍肌病和运动神经元病2组进行研究。结果:肌病组(121例)85.1%(103/121)肌活检和72.7%(88/121)肌电图兰肌源性损害;运动神经元病组(18例)83%(15/18)肌活检和100%(18/18)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肌活检对肌病明确诊断可提供直接信息,对运动神经元病只能做出神经源性损害结果,缺乏特异性。肌电图对神经肌肉病只能做出分类诊断;单纯凭借初始临床资料易导致该类疾病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手术确诊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结果(1)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波幅较对侧降低10例(83%),其中1例伴SCV减慢。尺神经异常8倒(66%),其中传导速度减慢6例,伴波幅降低4例,单纯波幅降低2例,正常2例,正中感觉神经全部正常。(2)正中神经CMAP波幅降低或近端传导速度减慢7例(58%),尺神经CMAP波幅降低或近端传导速度减慢6例(50%)。(3)尺神经,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或出现率降低或消失4例(33%)。(4)针极肌电图外展小指肌,外展拇短肌,第一骨间肌呈神经源性损害4例(33%)。结论下干型胸廓出1:2综合征有其特征性的电生理改变,因此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客观的、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特点及随访了解本病转归.方法 分析17例PM 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7例患者的平均发病 年龄(40±25)岁,男:女为1:1.8.以亚急性起病者居多,首发症状以四肢无力、肌痛多见.3例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均合并肺损害.94.1%的患者血清CK 升高; 15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1例表现为神经源性合并肌源性损害,1例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10例患者行双下肢肌肉MRI检查,其中90%有异常信号;肌肉病理检 查100%呈肌源性损害.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等药物联合治疗后,88.2%的患者预后良好.随访1-5年,4例复发,再次治疗有效,2例合并恶性 肿瘤死亡.结论 PM 多以亚急性起病为主,发病率女多于男,首发症状多为四肢无力、肌痛.抗Jo-1抗体阳性提示可能伴有肺部损害;结合血清肌酶、肌电图、肌 肉MRI、肌肉活检等诊断技术可提高PM 临床诊断水平,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疗效,除合并恶性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04-806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治。方法:分析21例LSM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肌肉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1例均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或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或无异常,12例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病毒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等,经病理证实为LSM。结论:LS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容易误诊,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动神经元病的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MD)的神经电生理表现特征.方法:对29例运动神经元病进行电生理检测,对所记录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巨大电位、运动单位数量减少检出率高,以拇短展肌、第1骨间肌为著.神经电图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大多属正常范围,少数稍减慢,可见末端潜伏期延长、复合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可在正常低限.结论:运动神经元病的电生理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EMG)阳性率高,能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 平山病是一种青少年期起病,临床表现为上肢远端无力与肌肉萎缩的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表现。 方法 对73例临床诊断为平山病的患者行临床电生理检查,包括常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测定。肌电图被检肌肉包括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和胸段脊旁肌。分析临床表现与电生理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73例患者中共25例(34.2%)出现运动神经传导测定的异常,包括远端潜伏期(delayed distal motor latency, DML)延长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降低,其中4例(5.5%)正中神经与9例(12.3%)尺神经DML延长,18例(24.7%)正中神经与23例(31.5%)尺神经CMAP降低。18例患者(24.6%)F波出现率下降。DML延长、CMAP降低与F波出现率降低程度均与上肢远端肌力相关。所有患者肌电图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即可见自发电位、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升高和募集相异常。其中13例(17.8%)肌电图异常仅出现在有症状侧的上肢,而26例(35.6%)出现双侧上肢的神经源性损害,34例(46.6%)肌电图表现为上下肢、胸锁乳突肌或胸段脊旁肌的损害。对少数患者随访观察显示,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短期内无明显变化。 结论 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主要表现为节段性神经源性损害,一些患者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而症状与体征局限于上肢,长期随诊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山病发病机制不明,既往多数研究认为是一种与发育过程中椎管与脊髓不协调生长相关的颈髓疾病,本研究所见神经源损害范围较广的结果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有症状侧上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otor active potentials,CMAPs)均正常,8条尺神经CMAPs降低超过正常值20%。14例患者有症状侧下颈段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肌肉均出现神经源性损害(C7~8、T1水平);其中4例呈有症状侧上肢肌肉神经源性损害;7例呈双侧上肢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其中2例仅有单侧上肢肌肉无力萎缩表现);3例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1例为单侧上肢2例为双上肢肌肉无力萎缩)。常规颈椎生理位MRI平扫10例未见异常或略变细;4例提示颈胸段脊髓萎缩变细。颈椎前屈位MRI扫描提示14例患者均有颈胸段椎管后方硬膜前移,脊髓呈明显受压变形、变细改变。结论:大多数平山病患者肌电图检查呈节段性下颈段脊髓前角损害的特征性异常,因而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平山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平山病患者肌电图检查亦可能出现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因而疑诊平山病患者均应行颈段脊髓生理位及前屈位MRI扫描。  相似文献   

9.
陆国云  肖佛义 《中外医疗》2014,33(6):179-18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以足下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双侧胫神经F波、双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双侧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4例以腓骨小头上一下段传导速度减慢〉10rrds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及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腓总神经病;5例以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骶神经根病;1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感觉电位未引出,胫前肌、胫后肌神经源性损害,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10例均行腰骶段脊髓MRI。其中5例所见均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的变化情况。结果35例患者EMG检查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上下肢EMG异常差异无显著性(P>0.05),年龄与EMG异常无明显相关性。SCV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慢(P<0.01),而MCV改变不明显(P>0.05);SCV异常率为81.43%,且异常程度与饮酒年限呈正相关系(r=0.54,P<0.01);15例双上肢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中10例(66.67%)尺神经SCV有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为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神经电生理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GBS患儿动态神经传导和肌电图进行检测。结果运动神经异常率79%,其中神经传导速度(NCV)69%下降,波幅(AMP)15%下降,末端潜伏期(DL)41%延长。感觉神经异常率29%,其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25%下降,波幅17%下降。F波异常占90%。肌电图(EMG)检查87块肌肉中表现神经源性损害的占48%。结论小儿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小儿GBS诊断等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001-2011年确诊的56例CID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及肌电图测定,与32例正常组肌电图进行对照.结果 患病组脑脊液检查47例(83.9%)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所有患者肌电图均表现神经源性损害,两组间运动传导除近端潜伏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DP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轴索变性的电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脊灰病毒(Non-poliovirus,NPV)所致急弛缓性瘫痪(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即脊髓灰质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改变及预后,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对32例脊髓灰质炎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血清肠道病毒抗体测定、血清肌酶测定、脑脊夜检查、神经电生理等检查并作前后对照.结果:(1)各年龄均可发病,以1~3岁最多;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居多;病前大都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史;以一侧下肢弛缓性瘫痪为主,肌力大都在3~4级,少数出现双下肢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无感觉障碍.(2)32例病人中,10例血清柯萨奇病毒CBV-lgM阳性,12例ECHOV-IgM阳性.脑脊液检查除2例CBV-IgM阳性、蛋白轻度增高外,其余全部正常;肌酶检查32例中仅有2例病程极期CK轻度增高,恢复期降为正常.(3)神经电生理改变包括有:29例运动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降低、以远端波幅降低明显,或远端缺失,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正常;F波出现率降低;全部病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正常;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仅3例轻者神经电生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大都在2周内恢复,预后好.结论:NPV感染引起小儿AFP可能系病毒感染后诱发人体免疫反应,导致运动神经尤其是远端轴索的轻度变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对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损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65例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EMG异常率64.62%,其中腓总神经损伤18例,L5神经根损害9例,S1神经根损害5例,L5、S1神经根都损害10例。NCV异常率100%,其中腓总神经MCV明显减慢32例,未引出10例;胫后神经MCV明显减慢24例(同时伴腓总神经MCV减慢或未引出)。18例腓肠神经或腓浅神经SCV减慢或未引出,SEP异常率100%。表现为P40潜伏期明显延长者12例,PF波幅明显降低者6例。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能直接反映神经根的功能受损状况,并进行定量分析,是诊断腰骶神经根病的重要手段。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定位作用,可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疾病(MND)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及肌电图(EM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MND患者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肌电图除3例正常外,其余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纤颤电位、束颤电位与病程有关。结论:肌电图检查对提高临床诊断MND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郭小蓝  肖芝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29-2229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疾病(MND)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及肌电图(EM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MND患者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肌电图除3例正常外,其余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纤颤电位、束颤电位与病程有关。结论:肌电图检查对提高临床诊断MND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肌酶谱正常,血清甲状旁腺素升高,肌电图可呈肌源性或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肌肉活检呈肌源性损害改变,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当患者以肌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诉,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升高时应考虑此病,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 :对 1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检测。结果 :1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电生理检测均表现以轴索变性为主的特点。肌电图表现为 :神经源性损害 ,异常率 10 0 % ;神经传导速度表现为 :周围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偏慢占 83% ,运动传导速度偏慢占 6 6 % ,F波潜伏期仅 2例异常 ,占 11%。结论 :神经肌电图电生理检测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鉴别病损的性质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Q)、肌电图(EMG)对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周围神经损伤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患儿EEG的改变,5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并发周围神经损伤的患儿EMG的改变.结果 本组27例中EEO有异常改变者22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部分出现阵发性尖(棘)波或尖(棘)慢波,周围神经损伤5例行肌电图检查,1例患儿肌电图示左侧臂丛上干神经功能不完全受损,其余4例肌电图示左(右)下肢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EEO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诊断及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EMO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周围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肌电图对肌强直综合征24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强直综合征的电生理变化与诊断间关系.方法:24例肌强直组和20例对照组患者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肌强直组EMG主要特点呈典型肌强直电位发放,肌源性损害,NCV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出现肌强直电位较少且声响低平,瞬间即失.两组电静息状态下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强直后放现象,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EMG肌强直电位发放伴扬声器声响强而持续、插入电位延长、强直后放现象是区别其他神经肌病出现肌强直电位主要依椐.EMG出现肌强直电位的质与量是诊断肌强直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