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25例癫痫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皮层脑电监测下,取棘波最明显最多的大脑皮层做电镜观察,同时对8例病人的胼胝体也做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超微结构下的神经细胞,突触与神经毡,星形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及髓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突触前轴突末梢及突触后树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突触后树突水肿明显并伴有突触前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的聚集增多。这些同癫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癫痫发病和脑电棘波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些改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癫痫病人脑棘波灶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癫痫病人脑棘波灶内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学变化。方法癫痫患者29例,手术治疗时在皮层电图监测下取棘波灶大脑皮质,用βAPP、突触素和MAP2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对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突触做了电镜观察。结果棘波灶内轴突病变不明显;突触分布不均,或密集成片,或稀疏淡染,电镜下轴棘非对称性突触前轴突末梢水肿,突触小泡减少或消失;树突屈曲变形,病变严重者树突变得粗细不均,或变成串珠状,多数树突失去分枝,血管周围树突排列紊乱。此外,在5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的病例,观察到白质内神经细胞异位。结论癫痫棘波灶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突触和树突,突触的增多、重组和丢失,以及白质神经细胞异位可能是癫痫异常放电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癫痫患者棘波灶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24例癫痫患者在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分别在有棘波和无棘波的部位取材进行电镜检查,以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皮层组织取自额叶12例,颞叶9例,枕叶3例,结果观察到癫痫患者的皮层无论有无棘波,超微结构下的神经细胞、突触与神经毡,星形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变化的特点是水肿,有棘波的部位最严重,尤其是突触前末梢,并有突触小泡减少,这些与癫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棘波产生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硫酸亚铁制作家兔癫痫模型的病灶光镜和透射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2只家兔利用FeSO4成功地制作癫痫模型,采取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癫痫点燃病灶作了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脑电图棘波,尖波显示的部位神经元出现损害,突触发生明显病理变化,突触前轴突末梢水肿,突触水泡减少或消失,以上结果提示这些兴奋性突触病变在癫痫发病及脑电图棘波形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脑微血管改变造成血循环障碍可导致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抑制性神经元受损,星形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髓鞘松散化,从而引起癫痫的发  相似文献   

5.
颞叶癫痫脑电图分析及病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颞叶癫痫患者,电生理异常与皮层棘波灶及海马超微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CT或MRI检查未见异常的颞叶癫痫患者7例,术前做脑电图或24h视频脑电监测,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取颞叶大脑皮质棘波灶和海马组织,做电镜观察.结果 7例患者电生理检查均可见典型痫样放电.颞叶皮质痫灶和海马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变性,胶质增生,突触数量及突触结构改变,血脑屏障破坏等改变.结论 影像学无异常的颞叶癫痫患者颞叶皮层痫灶和海马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特别是突触的变化,是导致癫痫患者脑电生理机能异常及癫痫反复自发性发作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癫痫灶的超微结构观察及与癫痫发生机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癫痫患者痫灶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探讨癫痫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12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皮质电图监测下手术切除痫灶,电镜下观察痫灶皮质。结果 痫灶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细胞水肿变性、核浓缩、异染色质边集,线粒体水肿、崩解、嵴排列紊乱,神经突触水肿,小血管或毛细血管扭曲、堵塞或内皮细胞水肿,基底膜增厚或分层,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水肿。结论癫痫的发生均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基础,除了神经细胞、突触、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外,血脑屏障的改变与癫痫的发生及预后天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顽固性颞叶癫(癎)海马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的海马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形态定量观察,以探讨颞叶癫痫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5例病人在深部电极监测下手术切除海马.电镜观察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中锥体细胞和突触结构的形态学变化:采用体视学分析颞叶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锥体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Vv)、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比表面积(δ)、平均体积(V):测量突触间隙的宽度。结果癫痫灶组织锥体细胞线粒体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明显肿胀,且嵴断裂.数量减少,平均截面积增大:线粒体的Vv、V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大,Sv、Nv、8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小。癫痫灶组织中锥体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内线粒体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的锥体细胞肿胀明显;轴棘、轴树突触间隙宽度变窄。结论海马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细胞线粒体功能变化与顽固性颞叶癫痫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病人海马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出芽情况。方法癫痫组样本来自12例颞叶癫痫病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包含海马齿状回和CA3区的脑组织,对照组脑组织样本来自4例非癫痫病的尸检脑组织。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进行海马结构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结果光镜下癫痫组可见苔藓纤维穿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到达内分子层.CA3区也可见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癫痫组CA3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发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癫痫组患者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到银标记的突触末端,主要和树突形成突触连接,所形成的突触为非对称性突触。结论颞叶癫痫可致海马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发芽增加,这可能是难治性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后健侧大脑感觉运动皮质突触和锥体细胞影响的报道几乎未见,实验拟揭示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结果显示,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均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能使动物健侧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细胞突触界面曲率增加,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变窄,穿孔突触比例增加。经过4周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后脑梗死大鼠健侧感觉运动皮质区锥体细胞树突总长度、 一级数突分支和单位长度树突的树突棘密度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在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联合后更为明显。表明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治疗可以使健侧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细胞树突和突触结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促使健侧脑的代偿作用,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反复惊厥阈下痫样放电致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反复惊厥阈下痫样放电(subconvulsive epileptiform discharges,SED)对海马突触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6~7周龄雄性SD大鼠64只,成组设计随机分为惊厥阈下痫样放电组(SED组,n=15)、海马快速电点燃组(hippocampal kindling,HK组,n=17)、海马电极埋植对照组(electrode control,EC组,n=16)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n=16),采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电刺激后1、7、30 d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总长度、树突棘密度、树突分支点数和树突野最大伸展距离等改变.结果 电刺激后1 d,HK、SED组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总长度、树突棘密度、树突分支点数较NC、EC组均有显著减少(P<0.01),而树突野最大伸展距离有减少(P<0.05),电刺激后30 d,HK、SED组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总长度较NC、EC组增多(P<0.05),而树突棘密度、树突分支点数和树突野最大伸展距离均有显著增多(P<0.01).结论 反复惊厥阈下痫样放电引发了实验大鼠齿状同颗粒细胞树突总长度增加、树突棘密度增高、树突分支点数增多和树突野最大伸展距离增大等突触发生改变,在癫痫性情感行为障碍与认知功能受损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为癫痫发生灶中病变的一个特点,此外还有神经细胞减少以至消失,局部脑循环障碍,显著的树突结构异常。树突的形态改变主要为树突棘消失,树突分支减少产生扭曲和不规则的肿胀。树突棘消失的结果,使突触传入减少导致去神经型过敏(denervation type of Supersensitivity)产生重复放电。神经元全面减少,剩留的神经元为中型到小型的,它们比大的神经元更容易放电。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是癫痫发生灶发展过程中主要现象之一,对说明癫痫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马内移植内嗅皮层的大鼠脑经高浓度戊二醛固定液灌流固定和合理修切以暴露移植物,并电泳10%辣根过氧化酶(HRP)于2mm×2mm×1.5mm大小的移植物后,光镜下可见密集的HRP顺行标记轴突严格位于海马CA1、CA3区腔隙分子层和省回分子层,呈现出与Thy—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移植内嗅皮层的轴突投射完全相同的分布模式。在电镜水平上可见组织结构保存极佳的HRP标记末梢和非标诏树突干或树突小棘形成的突触。结果表明:HRP电泳于固定后脑组织更易被控制于特定的区域,从而避免在体注射HRP因易于殃及或被动扩散至相邻区域所引起的结果误导,也可以获得比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突触联系更为优良的电镜图象。  相似文献   

13.
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imm组化染色标记出芽苔藓纤维突触末端,在电镜下观察新生突触的类型、比例、定位、以及突触后靶成分。结果: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到银标记的突触末端,出芽苔藓纤维突触主要是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其次是轴树型非对称性突触,偶可看到出芽轴突和颗粒细胞体形成突触联系。结论: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是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主要类型,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性支持重组突触形成重复的兴奋性环路,而且形成的新的兴奋性环路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病人进行神经学检查及EEG、CT、MRI及ECT检查,确定致痫灶后手术治疗,手术中行皮层及深部脑电监测。结果 外伤性癫痫病人32例,年龄10至45岁。临床主要表现有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发作、失神发作。头皮脑电图显示32例病人中30例患者有与损伤部位或对冲部位相符的恒定局限性高波幅尖波、棘波和棘慢波。所有病人均在皮层及深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术后15例已完全停止发作,16例已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改变。结论 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包括局灶性发作多见,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和致痫灶在影像学改变附近。手术切除病灶能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颞叶癫痫海马,杏仁核及皮层病灶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例临床确认为颞叶癫痫而海马杏仁及皮层病灶和切除术棘波灶的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在病变神经元周围,有髓神经纤维髓板松解,融合,轴突出芽,无髓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秋排列紊乱,缠绕成团,见团样小体结构,突触中圆形突触小泡增多或耗竭,扁平状突小泡相地减少,神经毡及毛细血管旁可许多颗粒性电子致密物沉着,经X射线显微分析排除地无机离子,考虑这些沉着物仍为机体的有机成份,半定量观察结果显示三个部位超微病理  相似文献   

16.
戊四氮诱发癫痫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发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化学点燃大鼠癫痫模型,观察癫痫发作后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的形态学变化,探讨癫痫敏感性形成机制。方法利用戊四氮(PTZ)制作化学点燃大鼠癫痫模型。采用点燃成功后3d、7d两个时间点,应用神经元高尔基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和定量分析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树突改变。结果颗粒细胞的形态学参数(树突总长度、树突分支点数、树突野最大伸展距离和树突棘密度)在PTZ点燃后3d时均显著降低(P〈0.05),而在PTZ点燃后7d时明显回升,并明显高于生理水平(P〈0.05)。结论在PTZ点燃大鼠癫痫发作后,颗粒细胞树突出现明显的可塑性改变,并在PTZ点燃后7d时出现发芽现象,这可能与癫痫敏感性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术中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术中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4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中采用日本光电9200脑电描记系统。应用皮层电极,在致痫灶靶区皮层,对癫痫起源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手术切除致痫灶,并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病灶扩大切除、胼胝体切开或多处软膜下横切(MST),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全部患者在预定的癫痫灶局部均可记录到癫痫波;病变及癫痫灶切除后即时检测,显示痫性放电明显减少24例,其中3例非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切除后仍可见大量棘波,扩大切除周围皮质,棘波显著减少;3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虽经MST后,棘波有一定改善,仍可见一定量棘波;12例海马硬化及1例海马萎缩术后,仍存在一定量棘波。术后疗效评价,按照Engel分级评价为:Ⅰ级27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3例;总有效者37例,有效率达92.5%。结论在癫痫手术中运用脑电监测,可以进一步精确定位致痫灶,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癫痫灶及预示手术效果,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术中全麻唤醒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附5例报告)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9  
目的 初步探讨全麻唤醒状态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的方法,为深入研究脑功能区微创手术提供经验。方法 对5例脑功能区脑内占位病变病人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神经导航解剖定位开颅,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题下切除脑内病变后再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5例病人均顺利经过喉罩插管下全麻一术中唤醒一再全麻,其中3例安全经历术中拔管和再插管。唤醒后脑功能区经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定位,脑内病变得到最大程度切除,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恢复,其中3例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无痛苦回忆。1例术前频繁发作癫痫唤醒后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全麻唤醒状态下进行皮质电刺激及皮质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手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灶,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断性电刺激海马结构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方法 对10例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患者行立体定向经枕入路钻孔,沿海马长轴置入脑深部普通4导电极;视频脑电监测并定侧定位致痫灶(海马);选择刺激区域,给予高频低电流间断电刺激,每天分别选取同一时间段刺激2次,间隔6h,连续刺激2~3d.在刺激区域记录脑电活动,并分析和统计刺激前、后的棘波数量变化.结果 在电刺激期间,6例刺激前、后比较棘波数减少>50%,3例减少>30%,1例效果不明显,棘波数减少<10%.10例经急性电刺激前、后棘波数比较,影像未显示海马硬化的病例较有海马硬化的病例棘波数减少幅度大.结论 通过统计电刺激前后脑电图中棘波数量的变化,呈现出棘波数明显减少,证实了间断电刺激海马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前部第三脑室和室门孔室管膜下方的投射到垂体后叶的神经元和树突,以及这些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与室管膜之间的关系。部分HRP—TMB标记的室管膜下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距室管膜细胞基底面仅相隔数层细胞膜,有少数树突或胞体与室管膜细胞直接接触;有的走行在室管膜细胞之间,距室腔仅隔100nm的距离。室管膜下标记神经元胞休或树突大数有突触与之接触。部分突触前膨大内也见有标记产物,可与标记树突或家标记树突形成突触。一些标记树突可伸至室周毛细血管壁基膜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