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鄂木斯克监狱里的四年是怎样度过的呢?幸好他给我们留下了《死屋手记》一书。我们只消翻开它看看就可知道内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借用某一男子写手记的形式,把自己尝受到的地狱般的苦难生活,事无巨细地写了出来。在这部作品中,每逢写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时,他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第14章。作者列·格罗斯曼(1888—1965)是苏联著名的文艺学家和文学史教授,是苏联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权威。他一生中撰写过许多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和专著,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了他在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该书已由译者译成中文,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7年2月15日同自己的女速记员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结婚,4月携夫人出国旅游。在漫游欧洲的4年期间,他兴致勃勃地参观画廊,欣赏艺术古迹,对西方艺术特别是绘画和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其强烈的影响。在西方美术馆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使他为之倾倒,而汉斯·小荷尔拜因和克洛德·洛兰的绘画作品则给他以灵感,鼓舞他创作了《白痴》和《少年》中那些伟大的艺术篇章。在米兰、科隆和巴黎,他对欧洲中世纪典范的哥特式建筑赞叹不已,他在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中通过伊万·卡拉马佐夫之口,对那个“创造过神圣奇迹”的国度发出了极为热烈的赞美。本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内容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3.
温暖的烛光     
在午后灿烂而柔和的阳光下,弗拉基米尔教堂古老的天蓝色圆顶显得明亮悦目。教堂门前那条石板路也在阳光下闪烁发亮,如同一条波光晶莹的河。这条石板路被彼得堡虔诚的东正教徒们走了几百年,高低不平的路面如果有记忆的话,应该会记住一位俄罗斯大作家的脚步。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带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两年半时光。从他住宅的窗户中能看见弗拉基米尔教堂蓝色的圆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住在这里时,除了出门旅行或者卧病不起,他每天早晨都带着一双儿女上教堂。附近的彼得堡人都认识这位爱戴礼帽、…  相似文献   

4.
1872年春天,画家彼罗夫专程从莫斯科来到彼得堡,为特烈基亚科夫美术博物馆画一幅作家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肖像。当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在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他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谁也不想见。没有人相信他会同意摆出姿势来为自已作肖像,谁知画家和作家刚一开始交谈,他  相似文献   

5.
正列举俄国的作家,历来首先总是想到《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但是近几十年来,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述,对人物灵魂的深掘和拷问,让许多批评家把他提到托尔斯泰的前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能达到这种无与伦比的艺术境地的呢?  相似文献   

6.
尼采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一位使他得益非浅的心理学家;我们也许可以概括地说,没有任何别的小说家,曾经以如此深透的洞察力描述过掩盖在强烈的感情底下的细微而又深刻的精神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是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白痴》《群魔》《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至于为什么把巴赫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并非出于国别、所属领域等等,而是巴赫金发现总结出蕴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独特的艺术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8.
读者与编者     
文化译丛编辑部: 谢谢您办了这个美好的刊物!谢谢您热情地为我寄来了创刊以来的全部译丛!谢谢! 您寄来的今年两期及余款都收到。今年第二期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同安娜相处的二十六天》给了我不少教益。我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命运叹息,这个伟大的作家的癫痫病使我感到可怕,他的疯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个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原是他的速记员。她是速记学校的优等生。她将自1911年至1916年记录下来的和丈夫共同生活的情景整理成册,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1866年以后的真实生活的宝贵文献,安娜这样描写1866年10月4日她初次见到未来的丈夫时的情景:“乍一见,他似乎年岁很大,但一谈起话来就显得年轻了,象是个35岁上下的人。他中等身材,体态匀称,红褐色头发。最令人吃惊的是他那双眼睛,一只是茶色的,另一只则瞳孔放大,已经看不见眼虹膜了,表情叫人捉摸不透。据说是因为癫痫病发作时服用药物阿托品使这只眼睛受了伤。他这张病态的憔悴的脸孔,我仿佛已经非常熟悉。大概是因为从前看过他的照片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许海娜 《世界文化》2012,(11):28-30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19世纪俄罗斯是一个“成问题的时代”:传统的东正教文化信仰正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文化语境下,当时俄罗斯人普遍面临着一场生命神圣性逐渐消解的精神危机。陀氏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用文学创作肩负起为人类灵魂寻求出路的重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菩与恶、罪与罚的撕扯中历经磨难并最终复归神圣的“人神”形象,并通过他们传达了作者为人的拯救而“重建生命神圣性”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神圣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对我们21世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历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经受过被判死刑的考验和流放生活的折磨,饱尝过贫困和疾病的熬煎,就是在家庭生活上也屡遭不幸。但是在他四十五岁那年,终于得到了爱情的温暖与幸福。  相似文献   

12.
去年盛夏,巴黎“蓝色广场画廊”举办俄罗斯当代摄影艺术家阿历克谢·瓦西里耶夫的《幻影肖像》展,画廊前巨幅壁画式幻影招贴,以新颖奇特的形象,吸引众多观者;留言簿上有誉作者是“摄影艺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也有称其英国伦敦派画家巴贡复生的……  相似文献   

13.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同彼得堡(今列宁格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生于莫斯科,他的童年也是在莫斯科度过的……从公社广场象光线一样辐射出六条街道。其中有一条,西北方的那条,昔日叫作新博热东卡街。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绘画走到19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精神气质相仿的两个人物,他们中一个在灰暗的人性中寻找心灵的救赎,另一个在记的渊薮里直面历史的苦难,而无论字抑或画卷,传达出的都是相同的深度悲悯,他们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另一个是苏里科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孔艳 《世界文化》2023,(1):60-62
<正>巴赫金全称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是苏联哲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哲学、民俗学、文艺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发。在我国,巴赫金最早为人所知、为人所接受的身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杰出的阐释者,是复调理论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6.
索尔·贝洛以其“对于当代文明富有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这种文明所作的精妙分析”而于197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金。贝洛是美国众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而目前尚健在的两位作家之一。贝洛是当代一位有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意识流”、心理分析、时空倒错等现代派表现手法;但是,他并没有割断自己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读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见到欧洲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观念”。所以,也有人认为他与德莱塞是一脉相承的,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城市自然主义作家”。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库斯·坎利夫赞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菲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列夫·托尔斯泰,都不需要什么专门介绍。他们的名字、他们对文学所持的独特见解,甚至于他们待人接物的准则和处世态度,即使是这些经典作家学生时代的那些不友好的同学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那么两位作家在家中、在家庭里的情况以及与孩子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文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莫斯科文学家伊戈尔·沃尔金。权威的学者们认为,沃尔金所写的情况令人信服地使我们看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整个面目。《旅伴》月刊将沃尔金的新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的最后一年》中的一章重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陀氏的作品。在我提笔前,我在回想我看过的陀氏作品的主题、内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爱河里男女的微妙心理特征和感受、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歇斯底里??我觉得这部作品仍然延续陀氏一贯的风格,特别是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陀氏笔下的爱情,它们就像难解的密码一样,神秘而又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9.
1849年12月22日,年仅二十八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刚写完:“哥哥我只想念你一个人”这样一句遗书以后,便以叛逆罪被绑赴广场。执法官宣读判决书,立即执行枪决。给他穿上白色囚衣,牧师走近前来,伸过十字架来,让他在上面接吻,然后被绑在柱子上,蒙上了他的眼睛。士兵推子弹上膛的声响过去了,单等一声令下“放!”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皇帝的使者赶到,中止了执刑。由于皇帝的恩典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四年。他虽然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可是死罪已免活罪难饶,在零下四十度的西伯利亚连眼泪都结成冰的日子也是难熬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1989年为穆索尔斯基年。音乐界庆祝他诞辰150周年。当代著名作曲家格奥尔吉·斯维里多夫说:“穆索尔斯基同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伦勃朗一样,正走进具有良心的文明世界。”莫斯科大剧院恢复上演《霍万希那》。在克里姆林宫庄严的广场上,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把俄罗斯作为祖国历史的一部分再现给大家。1989年3月,在普斯科夫地区卡列沃村竖起作曲家的纪念碑。穆索尔斯基出生在那里,他非常喜爱那为他展现了绵延原野美妙景色的高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