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火焰喷雾法成功制备了ZnO纳米颗粒,通过对样品的X射线衍射谱(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FESEM)分析,发现制备的颗粒大小较为均匀,直径在10-20nm左右;结合多种物理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散处理后,FESEM表征显示颗粒间的团聚得到较好改善;光致发光谱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样品的紫外发光和可见发光的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几年来纳米二氧化硅的一些主要制备方法,例如:St(o)ber法、模板法、微乳液法、气溶胶法.并且简述了纳米二氧化硅在抗菌剂、药物缓释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浓度、粒径大小、表面性质等方面对纳米二氧化硅的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介绍了无定型纳米二氧化硅的毒性与其结构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单分散纳米石英颗粒的制备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反应器制备纳米碳酸钙,得到平均粒径在25-55nm之间的超细CaCO3颗粒.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颗粒粒径的影响,并使用XRD、TEM、比表面积仪(BET)等仪器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制得的纳米CaCO3颗粒有很好的分散性能,同时CO2的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Stber法,以间苯二酚和福尔马林为原料,制备了单分散,粒径可控的碳球.讨论了醇/水比、不同种类的醇、水浴温度、反应物和氨水添加量等对碳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并通过SEM、FT-IR、XRD和DLS对最终产物的粒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醇/水比、醇的烷链、反应物和氨水的添加量增加时,碳球的粒径变大,且粒径分布在370~1 050nm之间;最佳水浴温度为30℃;碳球具有强的吸附作用,以碳球为牺牲模板,制备出了粒径分布均匀的空心ZnO/ZnFe2O4纳米球.  相似文献   

5.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Fe:m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6.
Tween-80和SDBS对纳米TiO2在水溶液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液相分散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以水作为分散介质,通过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以及调节pH值可以制备出高分散、高稳定的纳米颗悬浮液,此法可获得较理想的分散效果.  相似文献   

7.
纳米HAP粒子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分散体系中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粒子,研究了分散介质pH值、稳定剂或表面改性剂及其分子量等因素对纳米粒子粒径及分散稳定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AA-Na(聚丙烯酸纳)对纳米HAP溶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纳米HAP溶胶分散稳定性机理在理论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硅酸乙酯、氨水和丙醇为原料,合成了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粒子粒径可控,单分散性良好,表面非常平整光滑;此外着重研究了在实验温度、氨水浓度、正硅酸乙酯的用量以及加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时间对样品粒径的影响,结合对所合成产物的扫描电镜表征,确定了制备不同粒径、均匀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适宜的时间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软化学法,以氯化铜(CuCl2·2H2O)、氢氧化钠(NaOH)、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抗坏血酸(C6H8O6)等为原料,制备了单分散、粒径可控的不同形貌纳米晶氧化亚铜.探讨了不同PVP加入量对氧化亚铜形貌的影响,并通过XRD、SEM、FT-IR等对最终产物的粒径、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还测试了不同形貌样品对甲基橙(MeO)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此方法制备出的晶体为纯相氧化亚铜,结晶性能好,纯度高;产物的分散性好,颗粒尺寸分布均一;PVP的加入量对氧化亚铜形貌有着重要影响,当R(R为PVP与CuCl2·2H2O的物质的量摩尔比)值为0、10、30时,制备的纳米晶氧化亚铜形貌分别为立方体、十四面体和八面体,且平均粒径为900nm;吸附性能测试表明制备的八面体氧化亚铜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0.
纳米级均分散氧化钕胶体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交替淬冷-快热”法,成功地制备了氧化钕的纳米级均分散胶体粒子,颗粒分散性好,呈规则球形,最小粒径为35nm,纯度99.9%,详细讨论了“交替淬冷-快热”法提出的基本原理,运用DTA/TG的分析结果,确定了产物的煅烧温度及热分解机理,并用X-Ray衍射对各种温度处理的粉末样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