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对新宁县境内的大兴水电站枢纽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其坝肩岩体稳定性,指出坝肩岩体稳定是拱坝安全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十分重视坝肩岩体的抗滑稳定和变形分析。  相似文献   

2.
小湾拱坝坝肩岩体稳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小湾坝址区断层及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分布状态,分析了坝肩岩体潜在的滑移边界,并作了最不利产状的分析确定.通过多种滑移型式及荷载组合分析,明确了小湾拱坝坝肩岩体的控制滑移型式及荷载工况.此外,在坝肩岩体稳定分析中,还进行了渗透压力及岩体抗剪强度指标的浮值分析,明确了影响小湾坝肩岩体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疆大山口电站左右岸坝肩边坡高陡、单薄,坝肩存在F107、F9、F138断层及卸荷裂隙,表层岩体破碎。坝址区地处寒冷地区,温差大,建筑物布置集中,坝肩受力情况比较复杂。坝肩岩体缺陷、温度应力、冻融破坏等对坝肩稳定影响较大。本文通过新疆大山口电站拱坝坝肩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坝肩断层及软弱构造的实例,在对拱坝坝肩工作条件、荷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坝肩锚固方案、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施工工艺对锚固效果的影响等,并通过坝肩加固后大坝观测系统的资料分析对坝肩工作状态及岩体预应力锚固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水库坝肩岩体的稳定性关系到整个水库大坝的安全与质量,因此,进行坝肩岩体稳定性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汇源水库左右坝肩现状,对坝肩岩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赤平投影法及极限平衡法对左坝肩岩体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拱坝坝肩岩体稳定问题,是拱坝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拱坝设计中,必须对坝肩岩体进行周密勘探及详细的稳定分析和计算。本程序采用矢量代数法,进行拱坝坝肩岩体稳定计算。关于稳定计算的概念、理论、公式推导,详见王毓泰等人合著《拱坝坝肩岩体稳定分析》一书。  相似文献   

6.
高拱坝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坝肩岩体的稳定性,目前在设计中,高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刚体极限平衡法,但该法不能考虑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坝肩岩体的破坏机理以及拱坝与坝肩岩体的相互作用效应。本文从摩擦理论和矢量几何出发,导出了三维可能滑体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公式,并通过等参逆变换的方法,将非线性有限元法的计算成果纳入到所建立的公式中,形成了“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的高拱坝坝肩岩体抗滑稳定分析方法“。具体工程的应用成果表明,所给出的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的坝肩岩体抗滑稳定分析方法充分反映大坝与坝基岩体的共同作用效应,是进行高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性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万家寨水利枢纽绕坝渗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绕坝渗漏是影响坝肩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建库效益。通过对万家寨坝肩地下水位及绕坝渗漏的初步分析与计算,认为万家寨水利枢纽虽存在绕坝渗漏现象,但并不严重,对建库效益无甚影响,尚不会对坝肩岩体的稳定性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乌江渡水电站拱形重力坝右坝肩稳定分析除采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外,还着重研究了断裂岩体的变形及地基应力分布对坝肩稳定的影响。为改善坝肩稳定条件,对断裂软弱岩体进行了约2万米~3的置换混凝土处理,本文拟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一、拱形重力坝坝型及对坝肩岩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拱坝坝肩抗滑稳定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拱坝坝肩的稳定是保障拱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拱坝坝肩稳定分析多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该法不能考虑岩体的弹塑性变形,也不能模拟岩体构造的复杂性,所以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坝肩岩体的破坏机理以及坝体与基岩的整体作用效果。从材料的弹塑性理论出发,应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坝体和坝肩岩体抗滑稳定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工程模型的计算分析,分别以荷载突变和材料强度逐渐降低两种方式对坝肩岩体抗滑安全稳定给予评价。工程分析成果表明:非线性有限元法是进行拱坝及坝肩稳定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充分反映大坝与坝基岩体的共同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0.
紧水滩工程是我国首批建成的百米以上双曲薄拱坝,对坝岩岩体要求较高。分析中采用了三维有限元和刚体平衡法以及坚岩包络线法等。坝肩岩体断裂发育,研究中采用了滑型的组合分析与相应的稳定计算,对坝肩稳定进行了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坝肩岩体处理中确定以保护与强为主的原则,施工简单可靠,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系统洞室群由于地应力高,开挖时围岩变形大,施工中曾多次发生岩爆,对围岩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对施工期围岩变形监测进行分析研究,为地下洞室的开挖、支护及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国内外岩体分级体系的多样性,依据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归纳总结了工程应用中典型的岩体分级方法。根据我国岩体分级的最新规范《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整理了规范中岩体分级的逻辑结构图,提出了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定量指标BQ用简化图解法来表示,通过不同行业内岩土工程的具体实例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所得成果可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岩锚吊车梁的设计,目前国内尚无规范可循,传统的计算方法受地质条件和开挖爆破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其进行精确计算。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吊车梁进行了1:1模型试验,通过两次常规加载和一次超载试验,对岩锚吊车梁的整体变形特征和安全度进行了评价,指导了岩锚吊车梁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库区郧县汉江二桥地基为白垩系至下第三系的一组软岩和极软岩,具有胶结较差易扰动的特点,桥梁基础为嵌岩钻孔灌注桩,在详勘阶段进行了岩块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和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其中采用的桩侧摩阻力试验为岩体力学试验的新方法。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基岩荷载与沉降变形的关系,得出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容许值,弥补了室内岩石试验的局限性,提出了桩端阻力及桩侧摩阻力参数建议值,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清江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趾板可利用建基面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工程类比、建坝岩体力学性质研究成果分析、趾板区岩体声波测试、岩体变形试验以及岩体质量评价等多种方法对趾板建基岩体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趾板可利用建基面标准。提出了以硬岩声波波速3.8 km/s,相对软岩声波波速3.2 km/s作为建基面验收标准,并以弱卸荷带岩体作为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趾板建基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稳定性及加固方案,以四川德阳白竹山1号隧道为背景,基于普氏平衡拱理论,提出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上覆围岩压力计算公式,研究了小净距隧道上覆围岩压力影响因素。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浅埋小净距隧道三维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隧道净距工况下的围岩位移、塑性区分布以及中夹岩柱竖向应力分布情况,确定了合理净距。对中夹岩柱进行区域划分并对不同组合方式进行注浆加固,研究了不同加固方案对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开挖方式、中夹岩柱加固措施和隧道净距直接影响平衡拱的形成以及上覆围岩压力的大小;白竹山1号隧道进口小净距段设计净距13.94 m是合理的;对中夹岩柱中岩盘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极大地提高了中夹岩柱整体性和稳定性,限制了围岩变形。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最小安全净距及加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施工阶段围岩分类法在橙子沟水电站的试用情况及成果,将其成果与现行分类法结果作以对比,阐述了对施工阶段围岩分类法的修正以及在橙子沟水电站试用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岩体初始地应力反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朱伯芳 《水利学报》1994,(10):30-35
本文给出了岩体初始地应力反分析的两种方法,第1种方法是利用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实测位移植反演小范围内的岩体妆始地应力。第2种方法是利用现场的初始地应力的一些实测值,反演大范围内的岩体初始地应力场,采用本文方法可减少回归变量,提高回归精度,故有效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H-B强度准则为基础的岩体力学参数估算方法综合考虑了岩体结构、岩块强度、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更好地反映岩体的非线性破坏特征。以锦屏二级深埋大理岩为例,引入深部岩体完整性系数KV改进深部岩体GSI值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这一估算方法对深部工程岩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H-B强度准则中4个参数互相独立,且与围压应力状态无关,应用于深部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是可行的;深部岩体完整性系数KV可反映岩体内部各种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岩体开挖受扰动程度,岩体完整性系数KV的引入,使深部岩体GSI值的确定更加客观;采用室内常规三轴试验结果参数σcimi的值是比较合适的。采用上述方法估算获得锦屏深埋大理岩的强度包络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在中高围压阶段 (15 MPa<σ3<40 MPa),其内摩擦角降低了32%,但黏聚力则是低围压阶段的近3倍。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乡潞王坟试验段内选取代表性岩层--强风化粘土岩和泥灰岩的原状样和扰动样,通过一系列土工试验,较全面地研究了膨胀岩的物理力学特性,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岩渠坡段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