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浆D-二聚体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对其血浆D-二聚体进行监测,与此同时配合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最后对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60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数为(1.70±0.14),1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非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数为(0.21±0.0.2),比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组间呈现出统计意义.从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来看,36例患者为发现缺血性结肠炎,14例患者为为非缺血性结肠炎.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予以血浆D-二聚体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性和灵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该方法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2.
甄文纪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90-3592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叶县人民医院的6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待检者均接受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及不同病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第1天、治疗7、14 d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半结左肠病变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且左半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均P<0.05)。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出病情严重程度,便于评估病灶损害范围,可作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病及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社区居民体检及住院的102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50例正常患者的血浆,用ELISA法检测102例高血压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标准分为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极高度危险组,比较各组之间及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7.01,P<0.001),各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分析显示: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极高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与高危组均与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对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不同相应时间点的血液进行D-dimer和hs-CRP水平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对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斯堪地那维亚量表(SSS)评分。结果进展组的D-dimer水平顺序依次为:发病第7天〉3天〉24h内〉14天,在发病1周内,进展组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进展组的hs-CRP水平顺序依次为:发病第3天〉7天〉24h内〉14天,发病第3天和7天,进展组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进展组发病3周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非进展组为差(P〈0.01)。结论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的升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腹痛发作24 h内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行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通过检测结果发现,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71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69±0.13)mg/L和(0.20±0.01)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发现缺血性结肠炎患者68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2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灵敏度为85.32%,特异度为78.25%,阳性似然比为4.01。结论: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准确度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毅 《中国全科医学》2012,(27):3183-3184
目的缺血性结肠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于漏诊,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以寻找简便、经济、敏感的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39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腹痛发作24 h内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行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应用Prism 3.0统计软件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2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平均为(1.70±0.10)mg/L;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1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平均为(0.18±0.02)mg/L。二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378,P<0.05)。根据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0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77.78%,阳性似然比为3.90。结论 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简便、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临床诊断本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全面分析病情,结合辅助检查,对可疑患者及时行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及血脂水平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和8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浆Hcy、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血浆Hcy、D-二聚体、TC、TG、LDL-c及LDL-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升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D-二聚体、TC、TG、LDL-c及LDL-v水平均增高,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2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观察组)人院第1、10、20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人院第1天及治疗第10、20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全结肠病变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较少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含量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将入院的HIE患儿分为轻、中、重度3级各20例及我院产科新出生的正常新生儿20例共4组作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极期(3天内)及恢复期(10天)采血测定DD含量及血小板(PLT)计数,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D-二聚体间的关系。③结果HIE急性期患儿DD增高,且明显高于恢复期,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和对照组,轻度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PLT于急性期降低,恢复期回升,且以中、重度组明显低于轻度和对照组。④结论HIE患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危重HIE患儿凝血功能紊乱尤其明显。而DD在HIE的病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快速诊断、判断预后、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并为危重HIE患儿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0.
    
顾汉培  张向明  包超洋 《安徽医学》2014,(10):1415-14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病及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50名健康人的血浆,采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谱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高血压病按2010年高血压指南制定的危险分层分中低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极高危险组,比较各组之间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组和健康组的关系。结果健康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unnet-t法发现,极高危险组、高度危险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低危险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用SNK法):极高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分别与中低危险组、健康组之间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高危险组与高度危险组比较及中低危险组与健康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高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中低危险组高血压病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存在差异,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高血压严重程度及危险分层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光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66例脑梗死患者住院次日、第7d、第14d、第21d和46例健康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对比观察。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D-二聚体在轻、中、重型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差异明显(P<0.01),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含量有增高趋势,于14 d达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结论:提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病情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脑血栓形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6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③结果脑血栓形成、TIA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4.81,q=4.40、3.80,P〈0.01);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病人(q=3.76,P〈0.01)。④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脑缺血的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将30例老年肺炎患者依据Fine危险分层分为重症肺炎组(12例)和普通肺炎组(18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肺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1.06±0.19)mg/L,普通肺炎组为(0.88±0.16)mg/L,对照组为(0.35±0.18)m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老年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梁智  洪雁 《微创医学》2004,23(4):44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恶性淋巴瘤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结果恶性淋巴瘤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化疗缓解后D-二聚体水平降低,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D-二聚体随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而变化,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监测恶性淋巴瘤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和23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AMI组、UA组和SA组DD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浆中DD浓度明显升高,DD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蓝美锐 《吉林医学》2013,34(15):3020-3022
<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只在凝血、纤溶过程中产生,其水平反映着体内的凝血纤溶状态。笔者发现多种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DIC、恶性肿瘤、糖尿病、败血症等都可能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了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 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48.7%,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28.2%,化疗后疗效为稳定(S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4.7%,化疗后疗效为进展(P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78.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急诊患者30-50岁,包括肝脏疾病50例、急性心肌梗塞50例、外科手术50例、肺栓塞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共250例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的差异,来分析D-二聚体对临床各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肝脏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外科手术等疾病,尤其是伴有微血栓时,其测定值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肝脏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的诊治判断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D-二聚体低于医学决定水平,可以用阴性预示值排除血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特点,研究其与新生儿DIC的关系.方法 检测30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和2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窒息足月新生儿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与窒息程度正相关.结论 窒息足月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易发生DIC.D-二聚体可敏感反映早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江朋  唐勇  丁鑫   《四川医学》2023,44(12):1265-1270
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效力。方法 收集急诊入院AIS患者基本资料、入院时实验室资料及NIHSS评分。运用mR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后3个月神经功能。运用Logistic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OC比较各指标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效力。结果 共纳入3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D-dimer水平、PLR、NIHSS评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者联合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3 (95%CI 0.820~0.899,P=0.000),敏感度为81.61%,特异度为79.11%,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60.2%,Youden指数0.607。三者联合评估效力优于PLR(Z=5.298,P<0.001)、NIHSS评分(Z=2.223,P=0.026);NIHSS评分评估效力优于PLR(Z=4.970,P<0.001);D-dimer评估效力优于PLR(Z=4.443,P<0.001)。结论 D-dimer、PLR、NIHSS评分均能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三者联合可提高预估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