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等概率听觉选择反应中非靶ERPs的N2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等概率听觉选择反应任务中非靶ERPs的N2效应是否存在及其特点。方法被试者为1 6名右利手健康男性青年 ( 2 3 .2± 2 .1岁 )。刺激为听觉输入的一位数字信号序列 ( 2~ 7) ,要求被试者对靶数字进行拨开关反应 ,对非靶数字不作反应。记录 9导脑电。结果 1 )非靶ERPs产生了明显的N2 80 (N2效应 ) ,额区最为突出 ;2 )非靶ERPs中P3的潜伏期明显长于、峰值显著小于靶ERPs,且头皮分布比靶ERPs(顶区优势 )更趋于中央脑区分布。结论听觉通道亦存在非靶N2效应 ,且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对靶刺激反应的抑制 ,而更可能反映了工作记忆中模式的重调过程 ,而这一过程的完成可能比靶数字出现时的反应更为复杂 ,且主要发生在额区  相似文献   

2.
头低位模拟失重对听觉ERPs早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头低位模拟失重对听觉事件关联电位 (ERPs)早成分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模拟失重条件下脑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被试者为 1 4名右利手正常在校大学生 (2 0~ 2 3岁 )。以头低位倾斜 (- 1 0°,HDT)模拟失重 ,头高位倾斜 (+1 0°,HUT)为对照。要求被试者对 4个方位的声音信号进行音调选择方位区分反应 (SR)。在不同体位记录 4套SR作业的ERPs。对 -t和方差分析统计听觉ERPs早成分。结果与HUT相比 ,HDT条件下靶信号 (T)ERPs和非靶信号 (NT)ERPs早成分的平均幅值在第 4套作业时均显著降低 ,且以F5区受影响最大 ,并表现出一定的方位特征。结论HDT对听觉ERPs早成分有一定的抑制性影响 ,提示HDT下脑的警觉激活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模拟失重对快慢反应被试视觉选择注意ERPs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不同反应类型被试者脑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14名右利手正常被试者。以头低位倾斜(-10°,HDT)为模拟失重,头高位倾斜( 20°,HUT)为对照。刺激为等概率出现在左、右视场的红、绿闪光刺激,要求被试者对靶刺激(红光或绿光,在被试者中交叉规定)进行方位区分反应(DR),忽略非靶刺激。每种体位2h,均作5套DR测试。记录9导脑电。结果1)根据反应时的长短将被试者分成快反应(n=7)和慢反应(n=7)两组,其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快反应组的N1和P3的幅值更大、前脑区负向慢波NSW的潜伏期更短、幅值更大,提示快反应被试者的觉醒水平和注意程度较高、主动抑制能力较强,脑功能状态较好;2)HDT引起ERPs中P2和P3成分幅值的降低,慢反应组ERPs受HDT影响的程度比快反应组更显著。结论模拟失重对慢反应被试者ERPs的影响更严重,为航天脑功能的评价和航天员的选拔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认知活动中左右脑对左右视场(LVF,RVF)信号的反应特性. 方法对23名被试者在3种任务条件下9个部位的与LVF和RVF相应的事件关联电位(ERPs)进行了比较.刺激信号为位于LVF和RVF中的红、绿闪光,等概率随机出现,交叉地规定红或绿闪光为靶信号(T).3种任务是:视对照(VC);简单选择反应(SR);选择区分反应(DR),对LVF和RVF的T分别向左和右拨开关. 结果 (1)除外源性的P1和N1成分外,与LVF和RVF相应的ERPs的差别突出地表现在左额区(F5),即在SR和DR条件下RVF的T-ERPs及NT-ERPs中出现显著的负慢波,而右脑对信号的方位不敏感;(2)左右脑对LVF和RVF信号反应的不对称性与认知状态有关:靶信号时与对侧视场相应的ERPs左脑比右脑显著偏负,而非靶信号则是与同侧视场相应的ERPs在左、右脑出现显著差别,且是右脑(F5,C5)偏负. 结论左右脑对靶和非靶信号的反应不同提示二者在信号加工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左额区对RVF中靶和非靶信号的负慢电位反应提示右视场中具有心理意义的信号可能引起较大的心理负荷.  相似文献   

5.
EPP:一个与表情特征加工相关的ERPs晚期正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与表情特征加工相关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成分。方法 被试者为12名(7男5女)右利手健康大学生。刺激包括3种卡通面孔(中性、微笑、愤怒)和3种非面孔。要求被试者进行面孔识别(face recognition,FR)和面孔表情分类(facial expression classification,FEC)2种作业。记录32导脑电。结果 1)与FR任务相比,FEC任务产生明显的P580成分;2)FEC的ERP与FR的ERP的差异波形,表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中央一顶区分布的正差异(450~850ms),命名为表性加工正成分(expression processing positivity,EPP);3)EPP的峰值潜伏期表现出明显的表情特征主效应,以愤怒面孔EPP的潜伏期最短,微笑面孔EPP的潜伏期最长。结论 EPP可能反映了表情特征的晚期加工。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观察线性改变前庭刺激时晚期选择注意加工的动态变化.方法 33名被试者进行了匀角速度旋转(10°/s)和4种水平匀角加速度旋转刺激,角加速度分别为0.6°/s2、0.8°/s2、1.0°/s2和1.2°/s2.前庭刺激时被试者完成相同的等概率听觉认知任务.听觉刺激为1 000 ms随机间隔的中文数字2到9,任务要求被试者听到奇数(靶信号)快速按键,听到偶数(非靶信号)不按键. 结果与对照和4种水平匀角加速度旋转相比,匀速旋转时非靶信号ERPs的N2幅值在前中央脑区显著降低,靶信号ERPs的N2幅值在F4、Fz和T4电极位置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匀速旋转时靶信号ERPs的P3潜伏期显著缩短.4种角加速度水平,靶信号ERPs的P3潜伏期在0.8°/s2和1.0°/s2刺激时较长,在0.6°/s2和1.2°/s2时较短.结论匀速旋转对晚期选择注意加工有激活作用,相对于匀速旋转,匀角加速度旋转对选择注意加工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有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复杂程度不同的视觉作业中的非靶ERPs特征 ,探讨脑对非靶刺激的加工机制。方法 2 6名健康青年男性被试者 [( 2 1 .2± 3.3)岁 ]。刺激为等概率出现在左、右视场的红、绿闪光刺激 ,要求被试者对靶刺激 (红光或绿光 ,交叉规定 )进行拨开关 (SR)或方位区分 (DR) ,忽略非靶刺激。结果与SR相比 ,DR非靶ERPs在额区产生了 1 0 0~ 70 0ms的峰值在 380ms左右的负向慢波 -工作记忆负波(WMN ,workingmemorynegativity)。 结论ERPs负成分WMN的产生表明对非靶刺激除了感知加工过程 ,还可能涉及到对工作记忆中模式的消除和重新提取等脑活动过程 ,而这种脑活动主要发生在额区  相似文献   

8.
模拟失重条件下与听觉方位区分关联的脑电位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明模拟失重条件下听觉方位区分的脑反应特性 ,进一步了解模拟失重条件下脑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1 4名右利手正常被试者以头低位倾斜 ( - 1 0° ,HDT)模拟失重 ,头高位倾斜 ( + 1 0°,HUT)为对照。要求被试者对声音信号进行音调选择方位区分。结果靶和非靶信号均产生了明显的事件相关电位 (ERPs) ;与HUT相比 ,HDT条件下ERPs的变化表现为慢电位的负向偏移 ;ERPs的变化有一定的方位和脑区特征 ,即以右后方位的T ERPs受影响最大 ,右前方位受影响最小 ,且T和NT ERPs均以F5 区受影响最大。结论HDT对听觉方位区分时脑功能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听觉空间方位区分作业中的两类脑慢电位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听觉方位区分ERPs的类型特征及其受模拟失重影响的差异。方法 1 4名右利手正常被试者。以头低位倾斜 ( - 1 0°,HDT)为模拟失重 ,头高位倾斜 ( + 1 0°,HUT)为对照。要求被试者对不同方位的声音信号进行音调选择方位区分 ,每种体位作 4套测试。记录 9导脑电。结果 1 )根据靶刺激ERPs的特点将被试者分成I类 (n =7)和II类 (n =7) ,其主要差异为II类被试者的ERPs出现显著的负慢电位 ( 1 5 0~ 75 0ms) ,行为指标亦表明II类被试者的错误率和反应时均高于I类 ,提示II类被试者的心理负荷比I类重 ;2 )II类ERPs受HDT条件影响的时间比I类更早 ,负向偏移更大 ,表明头低位模拟失重对II类ERPs的影响程度要大于I类。结论ERPs中的慢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心理负荷和脑功能状态 ,在航天航空作业人员的选拔和训练中应注意听觉ERPs的特征及其承受心理负荷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视觉注意范围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使用固定位置的位置性注意范围提示,研究注意范围的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方法:被试者为12名健康右利手青年人,视觉刺激序列为:背景-提示-靶刺激。提示物为一个圆,有3种大小,其圆心均在屏幕中点。要求被试在提示范围内寻找靶刺激并判断其朝向。同时记录反应时和128导脑电(EEG)数据。结果:随着注意范围的扩大,对同等位置靶刺激的反应时缩短;靶刺激诱发ERP的P1、N1不受提示范围大小的影响,而其后部P2波幅与注意范围显著相关,前部N2的波幅随注意范围的扩大而增大。结论:1)视觉注意诱发的P1、N1成分,主要与空间方位信息的加工相关;2)提示物诱发的P2、N2成分与注意范围相关,其机制与注意方位的增益机制类似;3)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注意方位信息要早于注意范围信息被加工,支持这两者间串行加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击剑运动员动作修正过程的优势,探索与该优势有关的认知过程特征及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10名男子击剑运动员和对照组的动作修正过程进行研究。实验任务为用感应笔控制电脑屏幕上的光标移动至目标区域,目标区域的位置可能在运动中发生改变,随之被试需要对动作进行修正。结果:(1)在动作修正任务中,运动员组所耗时间及未命中目标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任务开始阶段,两组被试P1和N1成分的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别,运动员组P2成分的潜伏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运动员组N1成分的波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1(P<0.001)和P2成分的波幅(P<0.05)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动作修正阶段,两组被试N2和P3成分的潜伏期无显著差别,运动员组N2和P3成分的波幅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秀击剑运动员修正过程更加快速和准确,在进行目标知觉过程中认知资源的分配机制更高效,运用更少的心理资源完成动作监控和更新内部动作模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模拟失重条件下与选择心算关联的脑电位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研究模拟失重对脑功能状态的影响,在15名正常被试者中比较了头低位倾斜-10°(HDT,模拟失重)和头高位倾斜+20°(HUT,对照)条件下视觉选择心算的事件关联电位(ERPs),在每种体位的2h期间各进行5套测试。结果表明:靶和非靶闪光信号引起不同的正慢电位;靶信号的正慢电位时程和幅值显著长于和高于非靶信号,尤以后脑区为最;与HUT比较,在HDT条件下正慢电位的幅值降低,且在第4及第5套记录时更明显。提示模拟失重对高级脑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机点立体图视差信息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随机点立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RDS)产生的精细立体视觉的非连续-连续视差梯度类型、非交叉-交叉视差交叉类型和大-小视差对ERP的影响。方法 采用16名(8男,8女)深度知觉正常的被试,以红绿眼镜产生立体视觉,记录其行为及脑电数据。结果 1)非连续视差梯度的反应正确率高于连续视差梯度;大视差条件的反应正确率高于小视差条件。2)非连续视差梯度较连续视差梯度诱发的N160潜伏期更短,N350的波幅更大;与非交叉视差相比,交叉视差的N350潜伏期较短;大视差比小视差具有更短的N160潜伏期和更大的P280波幅。结论 不同视差梯度显著影响视差信息的加工,非连续视差梯度具有一定的加工优势;N160的潜伏期和P280的波幅与视差大小加工相关:N350成分还与视差交叉信息的加工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间序列情境的网球专家预判优势——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预判能力在竞技运动比赛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围绕知觉预判这一线索,以时间序列遮蔽为手段,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寻找网球专家预判优势的知觉加工特征。结果发现:(1)网球专家的预判准确性与反应速度具有显著优势,随着时间序列遮蔽点的推迟,准确性逐渐递增。(2)刺激呈现早期,网球专家诱发的N1波幅显著大于经验组和新手组被试,且受时间序列遮蔽影响显著;刺激呈现晚期,专家组在Pz点诱发的P3b波幅达到最大值,且潜伏期较早;PSW仅在专家与经验组中被发现,并且专家诱发时间显著早于经验组被试。结果说明网球专家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与比赛,知觉加工速度快且准确,早期注意唤醒程度高;网球专家具有专业情境记忆,预判过程中工作记忆表征被激活,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回忆检索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模拟失重条件下与视觉注意关联的脑电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模拟失重对脑功能状态的影响,在9名正常被试者中比较了头低位倾斜(HDT-模拟失重)和头高位倾斜(HUT,对照)条件下视觉选择反应了事件关联电位(ERPs)。主要结果为:靶非靶闪光信号均引起显著的正慢电位;与HUT比较,在HDT条件下额区的正慢电位幅值显著下降且在非靶反应中更为突出,由于上述正慢电位可能与视觉选择反应中的注意过程有关,本文结果表明,在模拟失重条件下脑的功能状态发生明显变化,表现  相似文献   

16.
fMRI of human auditory cortex response to sinusoidal tones of 200, 1000, and 3000 Hz was evaluated using block design and conventional and "silent" event-related designs. Conventional event-related fMRI revealed the timecourse of the BOLD response (approximately 5 sec to peak, approximately 4 sec full-width-half-max, and approximately 14 sec recovery to baseline). Both event-related, but not block, designs provided evidence for tonotopic organization in auditory cortex. Sources of low-frequency activation were more lateral and anterior than the sources of high-frequency activation (P < or = 0.05). In the block designs, repeated rapid stimulus presentation and the co-incidence of scanner noise preclude definition of tonotopic organization revealed in event-related approaches. Magn Reson Med 45:254-260,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