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茶油微胶囊包埋率为主要目标,选取进风温度、固形物浓度、进料流量三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实验(BoxBehnken),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茶油微胶囊喷雾干燥条件进行优化。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进风温度170℃,固形物浓度为17%,进料流量为21mL/min,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90.25%。   相似文献   

2.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总固形物含量19%,进风温度180℃,进样流量16mL/min。各因素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大小关系为:总固形物含量进样流速进风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均质压力、进风温度、进样速率3三个因素,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因素、水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最佳条件。结果 沙棘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为: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风温度174℃、进样速率17 mL/min。在此条件下进行3三次重复实验试验,测得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平均值为93.25%,与预测值93.59%接近,响应面试验模型可靠性高具有较好重现性。沙棘籽油微胶囊后可以减缓沙棘籽油的氧化速率。结论 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样速率17 mL/min经最优工艺制备出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可以有效阻隔沙棘籽油与空气的接触,提升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可为改善沙棘籽油加工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牡丹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牡丹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3.28∶1、芯材与壁材比1∶6、均质压力42.09 MPa、进风温度213.82℃、进料速度8.89 m 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在90.93%;且微胶囊产品气味纯正,颗粒表面平整光滑,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流散性,牡丹籽油含量为13.52%,包埋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拟微绿球藻藻油脱色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芝  朱孝晨  孙利芹 《食品科学》2017,38(24):183-188
以海洋微藻拟微绿球藻中提取的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粗藻油为原料,探究脱色材料及脱色工艺对粗藻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以脱色剂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为影响因素,以藻油脱色率和藻油回收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脱色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拟微绿球藻藻油的脱色效果最好,响应面优化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3.8 g/100 mL、脱色温度68℃、脱色时间54 min。在此条件下,微藻藻油的脱色率达到98.05%,经3次解吸后,藻油总回收率达到81.45%。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优化藻油中抗氧化剂的复配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藻油氧化稳定性,对添加在藻油中的抗氧化剂组合进行优化。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以迷迭香粉(≥30%鼠尾草酸)、VE、VC棕榈酸酯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藻油过氧化值(peroxide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为响应值,并进行二次回归设计建立模型,得到的最佳抗氧化剂组合为:迷迭香粉0.37‰、VE 0.11‰、VC棕榈酸酯0.20‰。该优化条件下藻油经过12 d烘箱实验后测得POV为9.26 meq/kg,TBA为0.35 mg/kg,DHA含量为30.27%,其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微胶囊补铁剂的影响因素,微胶囊的壁材质量与芯材体积之比、预冻时间和壁材质量浓度3 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壁材质量与芯材体积之比为19.5:1(g/mL)、壁材质量浓度为9.8g/100mL 和预冻时间13.0h,血红素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2.2%。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藻油进行微胶囊包埋。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配方和工艺参数,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各因素,得到包埋的最优工艺为: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比例1∶2,固形物含量15%,芯壁比1∶2,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脂肪酸酯(3∶7)用量为3%,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均质压力45 MPa,微胶囊包埋效率可达92.8%。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藻油微胶囊产品感官品质较好,在保持低水分含量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溶解性和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盐藻油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盐藻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盐藻油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实验中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超声波辅助提取盐藻中油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25 mL/g、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69℃,该工艺的盐藻油得率为15.92%,与预测结果相符。超声波辅助提取盐藻油脂富含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3.80±0.26)%、(5.20±0.15)%、(8.55±0.16)%和(23.15±0.24)%。  相似文献   

10.
为增强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的抗逆性,提高其在产品中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保加利亚 乳杆菌微胶囊,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 复合壁材海藻酸钠与果胶质量比1∶1,水相油相体积比1∶2.5,交联剂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1:2,乳化剂Span-80体积分数1.5%,搅拌 速率40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利亚乳杆菌微胶囊包埋率达到91.8%。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化率,降低南极磷虾油微囊化利用成本,以酪蛋白酸钠、明胶、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南极磷虾油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后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酪蛋白酸钠质量分数为24.55%、明胶质量分数为4.86%、芯壁质量比为0.33,麦芽糊精质量分...  相似文献   

12.
使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裂殖壶菌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以Plackett-Burman法确定葡萄糖、酵母浸出粉及磷酸二氢钾为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再以最陡爬坡路径法确定响应面分析法的中心值,最后以Box-Behnken Design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响应面分析,并以提取获得的DHA甲酯量作为DHA产量的参考值。最终,葡萄糖、酵母浸出粉和磷酸二氢钾优化后浓度分别为69.66g/L、6.93g/L、1.29g/L,DHA的产量较优化前提高了62.04%。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松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松籽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松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微波功率、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为影响因素,以松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回归旋转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并采用GC-MS对松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松籽经粉碎过40目筛,无水乙醇和石油醚(60~90℃)体积比1:2,在微波功率480 W、提取时间19 min、液料比10:1条件下,松籽油得率可达57.79%。松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达到43.90%和22.03%。微波辅助提取松籽油是一种有效的油脂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亚麻籽油微胶囊化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优化试验,得出微胶囊制备工艺的最优条件。最佳条件为:181℃的进口温度,32 MPa的均质压力,99℃的出口温度。  相似文献   

15.
以碱炼脱酸玉米油为原料,添加油脂质量1.2%的活性白土,脱色温度100℃,脱色时间0.5 h,将脱色后油脂降温,以吸附色素后的活性白土作为结晶的晶核,当搅拌速率13 r/min,脱蜡温度11℃,脱蜡时间13 h,经过滤分离得到色泽为黄19、红2.1,含蜡量为26.28?mg/kg的玉米油,将脱色后的活性白土保留在油脂中,替代脱蜡工序养晶过程的硅藻土助滤剂,简化了工艺过程,减少了0.5%硅藻土的吸油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采用响应面法试验对微生物溶菌酶微胶囊制备条件进行优化。选取7 种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筛选,得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壳聚糖质量浓度及醋酸质量浓度是影响包埋率的3 个主要因素。进一步进行最陡爬坡试验逼近中心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建立回归方程,获得主因素的最佳水平,即质量浓度分别为:海藻酸钠2.00 g/100 mL、壳聚糖0.35 g/100 mL、醋酸0.33 g/100 mL,预测微生物溶菌酶最高包埋率为94.635%,经实验验证后所得的包埋率为92.10%。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磷脂酶LeeitaseUltra对茶油脱胶的工艺,建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用量与磷脂脱除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立酶法对茶油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反应时间4.3h、反应温度47℃、酶用量44mg/kg。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茶油脱胶率达89.41%(n=3)。  相似文献   

19.
Optimisation of fura produc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studied.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regression model was adequate and acceptable at 0.05% level for predicting shear stress (SHS), shear strength (SHT), and hardness of fura (HOF)).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variables (cooking time (CKT), flour hydration time (FHT) and water added (WAD)) on texture of fura is in the order; FHT (X2) > WAD (X3) > CKT (X1). The FHT and WAD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xtural properties of fura. The optimal SHS (6.1 kN/m2) was obtained with FHT (1.36 hr), CKT (34.3 min) and WAD (21 ml). The optimal SHT (4.6 kN/m2) was obtained with FHT (1.1 hr), CKT (18.9 min) and WAD (25 ml). The optimal HOF (57.7 kN) was obtained with FHT (53.4 min), CKT (17.4 min) and WAD (21.8 ml). The shape of the predicted responses was saddle, i.e., a maximum or minimum response was found at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