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沈阳市大学生超重与肥胖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文华  李恂  白杉  汪峰  单良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085-2086,2093
[目的]了解沈阳市大学生超重与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7城研究项目:中国境内烟草使用与控制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中沈阳市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和身体测量资料。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身高^2,kg/m^2)标准筛查超重、肥胖。[结果]超重与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4.6%,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超重的因素有参加运动队、有兄弟姐妹、摄入蔬菜少和看电视时间长,OR值分别为0.67,0.54,1.23,1.60;影响肥胖的因素主要有参加运动队、有兄弟姐妹、精神压力大、摄入牛奶、喜食油炸食品、肉类和看电视时间长,OR值分别为0.49,0.32,0.80,1.55,1.20,1.25,1.45。[结论]运动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因素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西省18岁以上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居民超重和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江西省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3000人,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江西省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25.90%,标化率25.09%,男、女性超重率分别为28.36%和23.64%,18岁以上城乡居民超重率分别为29.17%和23.72%;调查对象肥胖率8.13%,标化率为7.94%,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9.06%和7.28%,18岁以上城乡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0.33%和6.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超重与肥胖的保护性因素(OR=0.65,95%CI:0.42~0.78),而植物油摄入过多为危险因素(OR=1.43,95%CI:1.21~1.69)。结论江西省18岁以上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水平较高,应加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等梏旆讲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州市35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苏州市慢性病中期评估资料,计算30578名35岁及以上居民的体质指数(BMI),分析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超重及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苏州市35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为35.6%,肥胖率为8.1%。男性超重率(37.8%)高于女性(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9,P〈0.01)。女性肥胖率(8.4%)高于男性(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25,P〈0.05)。城市人群肥胖率(8.6%)显著高于农村人群(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0,P〈0.01)。城市人群超重率(36.0%)与农村人群(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P=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饮酒、爱喝浓茶及口味偏成等,其OR值(95%CI)分别为1.068(1.002—1.038)、1.01(1.00—1.03)、1.47(1.35~1.60)、1131(1.20~1.43)、1.25(1.16-1.34)。结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苏州市35岁及以上成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需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海区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户籍总户数5%的比例确定抽样样本,对区内2个街道和6个镇抽取21个居委和62个村委,共17124户,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18岁的户籍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和体重、身高数据。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8岁户籍居民37073人,其中城区10467人(占28.2%),农村26606.&(占71.8%),男性17770人(占47.9%),女性19303人(占52.1%)。体质指数均值为22.40±3.86,男性(22.65-I-3.61)与女性(22.14±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粗患病率分别为21.5%(7971/37073)、5.7%(2113/37073)(标化率分别为20.6%、5.6%),超重标化发生率城区(16.6%)低于农村(22.2%)(P〈0.01),男性(24.5%)高于女性(17.O%)(P〈0.01);肥胖标化患病率城区(5.0%)低于农村(5.8%)(P〈0.01),男性(5.9%)高于女性(5.3%)(P〈0.05)。年龄(OR=1.490—2.323)、性别(OR=0.563)、文化程度(OR=0.827~0.828)、吸烟(OR=0.772)和锻炼(OR=0.782)、城乡(OR=1.304)是超重肥胖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南海区居民超重或肥胖患病情况较为严峻,农村、高年龄组等因素是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航天系统职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为企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参加航天中心医院健康体检的职工980名,填写个人生活方式问卷,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及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76份,北京市航天系统职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34.4%和10.1%,根据2002年全国及2006年北京地区人群标化,超重率分别是36.9%和36.3%,肥胖率分别是12.3%和1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050、1.666、2.164,95%CI:1.490—2.820、1.048~2.648、1.164~4.020)、性男0(OR=0.296,95%CI:0.211~0.416)、婚姻状况(OR=2.178,95%CI:1.591~2.980)、吸烟(OR=2.571、1.889,95%CI:1.061~6.229、1.341~2.660)和饮酒(OR=1.547、1.796,95%凹:0.570~4.195、1.319~2.447)等是北京市航天职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长(OR=1.562、1.775、2.206,95%CI:1.029—2.372、0.943~3.341、0.977—4.978)、已婚(OR=1.591,95%c,:1.045—2.421)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OR=0.311,95%CI:0.206~0.469)、不喜食肉类(OR=0.663,95%CI:0.437~1.007)及不常吃油炸食品(OR=0.604,95%CI:0.420~0.870)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肥胖者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等疾病的风险均增高。结论北京市航天职工超重肥胖率较高,患血脂异常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应重点在男性及已婚职工中开展控制体重工作,在职工中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超重和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崇文区中学生肥胖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丽  杨微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0):805-806
目的了解北京市崇文区中学生超重、肥胖及血压状况,为防治中学生原发性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崇文区内1所中学,对全部在校学生进行体检,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应用BMI法筛查超重和肥胖学生。结果共调查学生1020人,其中男生495人,女生525人,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1%和7.2%,其中男生分别为18.2%和10.7%,女生分别为12.2%和4.0%,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0.05)。肥胖组学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而超重组学生只有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是目前中学生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应进行有效措施,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城市成年人膳食营养及生活方式现状,为预防慢性病,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18~60岁城市成年人2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每天能按时吃饭和吃早餐的人数分别占52.9%和50.8%;女性口味偏清淡(37.2%),喜甜食(16.1%),男性偏咸(31.6%),偏油腻(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成年人每周坚持5次锻炼,每次锻炼至少30min的比例仅占5.1%;男性、女性平均每人每天运动量分别为(7.1±4.2)和(5.6±3.1)千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成年人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27.0%和36.4%。结论沈阳市成年人膳食选择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吸烟率、饮酒率偏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重管理对社区中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的管理效果。方法应用慢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社区人群的数据资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筛查出的10560例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其中男性4660例,女性5900例,平均年龄(58.1±12.0)岁。征询其意愿后,纳入体重管理信息单元,给予个体化的膳食与身体活动指导,并定期随访,平均管理时间为(9.0±5.8)个月,最长32个月,最短1个月,对其管理前后的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12.0统计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体重改变随管理时间变化的比较采用趋势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管理前后体重无变化者9848例(93.3%),体重减轻者499例(4.7%),体重增加者213例(2.0%);其中超重且中心性肥胖者管理前后体重无变化、减轻和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2.3%(6290/6817)、5.9%(403/6817)和1.8%(124/6817);而单纯超重或肥胖者三者比例为95.5%(2888/3024)、2.8%(84/3024)和1.7%(52/3024);单纯中心性肥胖组三者比例分别为93.2%(670/719)、1.7%(12/719)和5.1%(37/719)。结论体重管理对社区中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管理对象中超重且中心性肥胖人群的管理效果好于单纯超重、肥胖或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京市1995—2005年不同群体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为制定学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1995、2000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中北京市的数据,对7—18岁学生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质指数(BMI)筛查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的检出率。结果北京市7—18岁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1995—2005年的10年内增长迅速。2005年7~18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1.8%、10.8%、11.3%和8.6%,高于1995年的11.3%、5.1%、8.2%和5.8%,也高于2000年的17.0%、8.8%、10.7%和6.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7%、8.4%、7.1%和4.8%,高于1995年的6.5%、1.9%、3.7%和1.3%,也高于2000年的10.0%、3.5%、5.2%和2.4%。2005年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10~12岁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Ordinal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城乡、性别、年龄的影响后,不同年度7~18岁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北京市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均已进入流行的增长期,采取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措施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近年来城镇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发生规律及体重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为预防成人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广西贺州市城镇大学及中小学学生5年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的体重指数和超重+肥胖发生率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的关系。结果贺州市青少年5年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003年3.7%、2004年4.0%、2005年3.4%、2006年3.0%、2007年4.0%,在5年内有波动,但无显著增加趋势,在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发生率相对较高(2.6%-8.2%),进入中学以后,住校学生肥胖率逐渐下降(2.0%~6.3%);体重指数与血压显著正相关,尤其是与收缩压相关系数更高(P〈O.01)。结论贺州市青少年肥胖+超重发生率近年来无明显增高,与其它城市的青少年相似;体重指数与血压有显著相关;学校的饮食和生活使青少年肥胖+超重发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郴州市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6年910月对郴州市中小学62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测得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以BMI≥24判断为超重,BMI≥28判断为肥胖。结果622名中小学教师中,总超重和肥胖率为24.1%(超重率为20.1%,肥胖率为4.0%),总超重肥胖标化率为27.7%(超重标化率23.2%,肥胖率标化为4.5%);男教师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受教育程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已婚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高于未婚教师;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经常锻炼身体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食量大和已婚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为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目前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04年3~4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8所小学四至六年级、9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82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认为自己体重偏重和太重的学生中只有19.4%是真正超重和肥胖的,有73.8%的人在调查前的1个月中曾经通过锻炼的方式来减肥或防止增重。有23.4%的男生和31.5%的女生报告近一月内有不良减肥行为(节食、长时间绝食、无指导服减肥药、催吐或腹泻行为),其中以通过节食、减少热卡或脂肪的摄入来减肥或防止增重为主,占26.1%,女生的发生率(31.5%)明显高于男生(23.4%)(P<0.01);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超重与肥胖、性别、学生类别(初中生)、消极和焦虑情绪和学习成绩与青少年不良减肥行为显著相关,其OR值分别为4.135、1.853、1.157、1.386、1.138和1.093。结论 中小学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来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的不良减肥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国初中学生肥胖患病情况,探讨影响其流行的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2016年三轮数据(分别为8 616、8 762、7 614人,11~18岁),计算中国初中学生超重/肥胖患病率并描述其流行趋势,使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初中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肥胖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6年中国初中生超重/肥胖患病率为15.3%(男:17.9%,女:12.6%)。2014-2016年,初中生超重患病率/肥胖患病率表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男生超重/肥胖患病率表现为先增长后稳定的流行趋势;女生的超重/肥胖患病率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2016年横断面研究显示,独生子女(β(SE)=0.23(0.10))、自我评价超重/肥胖(β(SE)=2.83(0.14))及户口为非农(β(SE)=0.23(0.11))是初中生BMI增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自我评价超重/肥胖(OR=4.20,95%CI:2.97~5.40)与初中生超重肥胖高度相关。  结论  2014-2016年中国初中生超重/肥胖患病率持续增加。尤其应当重视对独生子女、城市学生肥胖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睡眠时间静态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娅  孙艳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11-312,314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静态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肥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表”,对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的湖北省3 182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睡眠时间、静态活动调查,并在现场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分析睡眠时间与静态活动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7%,其中男生为14.8%,女生为8.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30.49,P<0.05);小学生超重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学生(x2=72.40,P<o.05).调查前的过去7d里,小学生睡眠不足1 003例,占98.9%;中学生睡眠不足1 659例,占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40,P<0.05).小学生各项静态活动平均每天≥2 h的分别为看电视(13.6%)、上网(33.7%),中学生分别为看电视(13.5%)、上网(23.5%),中、小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不足、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均≥2 h的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2.3%,13.0%和1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网时间长(≥2 h)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上网时间短(<2 h)学生的1.393倍(P<0.05).结论 长时间上网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长寿区中小学生营养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制定营养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的测试要求,2014—2017年对长寿区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学生健康体检,对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消瘦)和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变化,分性别和不同学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重庆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结果 2014—2017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9.60%、6.15%、5.36%、5.68%,其中,生长迟缓检出率上升了0.95%,消瘦检出率下降了4.87%,四年间逐年下降。营养不良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2014—2017年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9.47%、10.42%、11.43%、12.72%,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06%、5.65%、6.71%、7.65%,逐年持续增长,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比女生高4.09%、3.26%、3.68%、3.43%,男生肥胖检出率分别比女生高3.04%、3.09%、3.83%、3.98%,(P<0.01)。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逐年增长,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增长了3.58%、3.06%,比女生增长幅度分别高0.66%、0.94%。长寿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增长幅度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结论 2014—2017年长寿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逐年下降,而超重、肥胖则持续增长。社会、学校、家庭等应协同配合,加强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减肥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4所中学初一到高二5个年级共454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家长问卷收集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减肥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和5.0%,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6.6%和2.7%。有435名男生(23.9%)和803名女生(39.0%)自述超重或肥胖。过去1个月内,无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中,男、女生分别有8.9%和17.8%自述有过不良减肥行为,其中男、女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4.4%和7.0%;而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中,男、女生分别有30.7%和45.8%自述有过不良减肥行为,其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8%和4.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体重、父母亲的体重、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减肥行为相关。结论中学生不良减肥行为有一定的发生率,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对此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温州城乡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患病状况。 【方法】 2011年5-8月随机抽取温州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共9所学校进行整群调查。记录学生的一般资料,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两项发育指标,计算体质指数,按照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温州市中小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状况。 【结果】 共9 657名在校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生5 114 名,女生4 543名,平均年龄(14.95±4.53)岁,被调查人群中超重占7.6%,肥胖占2.6%,男生超重和肥胖患病状况均显著高于女生(9.8% vs 5.2%,5.2% vs 1.2%,P值均<0.01),各年龄段中以7岁儿童肥胖及超重状况最为严重(27.15% vs 7.955%),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明显高于农村(P值均<0.01)。 【结论】 温州中小学校肥胖和超重总患病约为10%,男性,尤其是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男生超重肥胖患病情况最为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沈阳市部分中老年人血脂水平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市某社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109例进行血脂测定及问卷调查。结果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8%和22.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4.7%和22.9%;45~59岁组血脂异常检出率最高。被调查的中老年人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1.1)h,其中有24%的人睡眠质量较差,每天活动少于30min的人占33.9%,有33.9%的人有吸烟史,有14.7%的人每周饮酒多于2次,有喜食高糖、高盐或油炸食品等不健康饮食习惯的人占46.7%。超重检出率为51.9%,肥胖检出率为4.8%,与体重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组血清H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沈阳市部分中老年人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检出率均较高,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