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红腹柄天牛危害与罗浮栲、甜槠、细柄阿丁枫3种树种的树皮形态特征、木材含水量、容积重、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红腹柄天牛的危害与寄主树皮的粗糙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罗浮栲和甜槠树皮粗糙,适宜于红腹柄天牛成虫产卵,其中罗浮栲有虫株率高达90%,甜槠有虫株率为70%,重度危害;而细柄阿丁枫树皮光滑,有虫株率只有10%,轻度危害。寄主树种的木材基本容积重和含水率均与红腹柄天牛的危害没有直接相关。鲜材、干材硬度高的树种不易受红腹柄天牛的危害,甜槠、罗浮栲材质硬度明显低于细柄阿丁枫,受害较重;同一树种中材质较硬的植株被害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九连山南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群落物种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52科91属140种,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的物种数较多;群落稀有种和偶见种比例大,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5.88%和27.06%。乔木层优势树种明显,以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甜槠(C.eyrei)、毛棉杜鹃花(Rhododendron westlandii)、润楠(Machilus?pingii?)、杨梅(Myrica rubra)为优势种。植物种类以灌木层最为丰富,灌木层和草本层比乔木层的物种分布更均匀,物种多样性由大到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3.
南平细柄阿丁枫天然林群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南平细柄阿丁枫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区系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该群落种类丰富 ,维管束植物 2 7科4 4属 5 9种 ,该区系的主要表征科为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茜草科、冬青科等 ,它们绝大多数是热带亚热带科。从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来看 ,以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属、旧世界热带分布属。该群落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 ,又深受热带区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 10a生马尾松细柄阿丁枫 8∶1混交林的生长状况和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细柄阿丁枫与马尾松混交林分生长较好 ,细柄阿丁枫是马尾松的优良混交树种。混交林中马尾松比纯林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增加 12 8%和 6 1%。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有着越靠近细柄阿丁枫列中心 ,生长量越高的趋势。运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 ,结果表明 :两种群间存在较剧烈竞争 ,种间竞争大于细柄阿丁枫种内竞争  相似文献   

5.
围绕武夷山群落结构特征、主要生态功能以及与其他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进行研究表明:①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调查主要集中在米槠林、甜槠林、丝栗栲林、青冈林和木荷林等5种森林群落类型,其中关于甜槠林群落结构特征的报道较多;②有关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特征和群落特征调查方面,在土壤特征调查方面主要研究了土壤的生化和理化性质,在群落调查方面主要回答了物种组成、多样性分析、种间联结性、生物量等问题,土壤和群落特征调查方面发表的文献占文献总数量的90%以上,而气候和水文方面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6.
对细柄阿丁枫天然次生林火烧更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火烧措施,有利于促进细柄阿丁枫的更新,在一定范围内,用火强度越大,幼苗更新数量越大,幼苗生长量也越大,细柄阿丁枫在更新林分的树种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细柄阿丁枫适宜采用火烧更新。  相似文献   

7.
细柄阿丁枫人工混交林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华口16年生和二重山35年生细柄阿丁枫人工混交状态下生长过程的研究表明:由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和树龄不同,两地细柄阿丁枫的生长过程有差异,但均表现出生长潜力大的特点。二重山由于长期受林分密度过大的影响,林木营养空间不足,长的细高,高径比失调,其胸径和材积连年、平均生长量小于华口,华口细柄阿丁枫早期速生特征明显。华口16年生和二重山35年生的细柄阿丁枫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尚未相交,说明具有培育大径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试验结果表明,营造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产量,具有明显的速生性、协调性和合理性,对林分生长的影响显著,种间竞争趋于明显.混交林中杉木与杉木纯林比较,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17.3%和4.5%;混交林中细柄丁枫与细柄阿丁枫纯林比较,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16.3%和24%;混交林中立木材积比杉木纯林和细柄阿丁枫纯林分别增加了86.3%和36.8%.  相似文献   

9.
以米槠及其伴生树种在正常纯林和伴生树种为优势种组成的阔叶林中的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米槠林的共优种群(米槠与其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平衡时,米槠与其伴生树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56.84%和43.16%,说明未来米槠仍将处于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杉木阔叶树混交林不同培育模式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杉木人工林下套种闽楠、细柄阿丁枫试验表明:闽楠、细柄阿丁枫适合杉木林冠下造林,且针阔混交林有助于改善水源涵养功能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游水生 《林业科学》2001,37(Z1):106-110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对福建武平米储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储为优势种,C级顶极种米槠处于第2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1优势种,而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种;通过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各科含属数和各属含种数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直接下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优势度呈线性上升.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天然米槠林CK相距甚远,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2.
刘健  陈平留 《林业科学》2001,37(Z1):173-176
Castanopsis carlesii forest is one of the main broadleaved forest type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study on thestructural features of its community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 is dominated by Theaceae and Fagaceae families and thedominant tree are Castanopsis carlesii, Castanopsis fordii, Castanopsis fargesii and Schimu supereba. The community wasstable relatively, and lay in a vigorous growing period. Shannon-Wiener index was between 2.5 to 5.0. Shannon-Wienerevenness index was between 0.6 to 0.87. The overall association of all the pecies were observed to bane non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The suggestiou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优势植物种群竞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中以格氏栲,马尾松和米储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10个样地进行调查,估算并比较各优势种群的竞争系数与K值比的关系。结果表明,耐阴的格氏栲和米槠种群将取代喜光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种群;现存林分中格氏栲种群密度比米槠大,但随着种间竞争的进行,米槠将不断扩大种群密度,达到与格氏栲种群共存的竞争结果。这主要与各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直接相关,另外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Pearson积矩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对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15个优势乔木树种间的协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甜槠与木荷、苦槠与冬青、润楠与米槠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协变,马尾松与栲树、木荷和若槠、锥粟间表现出显著负协变外,多数种群间的协变不显著,趋于各自独立.这反映出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不稳定性.研究结果对混交林树种配置和抚育管理都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象头山吊皮锥种群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Hayata)为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稀有种。文章应用样方调查法分析了惠州市象头山吊皮锥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1800m。的样方内,共记录了维管植物172种,隶属73科126属;胸径≥2.5cm的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为8.3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0。该群落以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樟科植物种类最丰富,具有最高的重要值。重要值最高的树种为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其次为荷木(Schimasuperba)、唐竹(Sinobambusatootsik)和硬斗稠(Lithocarpus hancei)。比较分析了黄果厚壳桂、阿丁枫(Altingia chinensis)、鼠刺(Iteachinensis)、硬斗稠、荷木、黄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吊皮锥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黄果厚壳桂和鼠刺的种群较大,但以Ⅰ~Ⅲ级苗和幼树为主,缺乏大径级林冠层大树;荷木种群也较大,但缺乏幼苗;吊皮锥和硬斗稠为稳定型种群;阿丁枫、马尾松和黄杞的种群较小,有少量林冠层大树,但缺乏幼苗,林下自然更新不良,为衰退种群。建议加强吊皮锥的种群动态监测和迁地保护研究,促进吊皮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突脉青冈及其伴生树种为优势种组成的阔叶林中,以其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采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群落内的种间竞争系数,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突脉青冈林共优种群(突脉青冈与其伴生树种)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平衡状态下,突脉青冈、少叶黄杞、罗浮栲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10.19%、20.47%和69.35%,说明未来的突脉青冈林仍将由罗浮栲、少叶黄杞、突脉青冈为共优组成,而罗浮栲种群将支配整个群落。  相似文献   

17.
广东潮州凤凰山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分析了广东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2片保护状态较好的次生林群落的植物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点。在两个面积为1 200 m2的调查样方内,共记录了112种维管植物,隶属于48科77属。次生林优势科为茜草科、山茶科和樟科。乔木层优势种为阿丁枫(Altingia chinensis)、尖叶假蚊母树(Distyliopsis dunnii)、木荷(Schima superba)、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和鼠刺(Itea chinensis)等,灌木层优势种为苗仔竹(Schizostachyum dumetorum)、尖叶假蚊母树(Distyliopsis dunnii)和木荷等,草本层优势种为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黑莎草(Gahnia tristis)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等。不同的样方,其林木密度和胸高断面积也不同,以样方Ⅱ的群落结构更为成熟,林木平均株高和平均胸径较大。样方Ⅰ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后者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两个林分的草本层植物均较贫乏。与大面积的人工林相比,凤凰山次生林...  相似文献   

18.
摘要:基于2×2联列表,通过x2检验和w检验,并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联结系数(AC值)、点相关系数(φ值)和Ochai指数,对福建省三明市小湖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优势种群联结性进行测算,分析该群落乔木层的种群间关系,探讨其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表明:该群落各种群分布相对独立。反映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或动态平衡阶段;通过综合聚类分析,根据种群之间联结性及其物种生态习性,将20个优势种群划分为3大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9.
米槠等8个阔叶树种造林生长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贤溪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44-46,57
对米槠等8个阔叶树种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树种3年生树高存在极显著差异,以闽粤栲和米槠最好,与杉木相当,达2 5m左右,其次为拉氏栲和木荚红豆树;8年生幼林材积生长量也以米槠(44 8m3·hm-2)和闽粤栲(42 2m3·hm-2)为最好,其次是丝栗栲(28 7m3·hm-2)和拉氏栲(28 1m3·hm-2)。从适应性和生长量的角度来看,参试树种的大小排序为米槠、闽粤栲>丝栗栲、拉氏栲>深山含笑、木荚红豆树、细叶香桂>少叶黄杞。其中米槠、闽粤栲、丝栗栲和拉氏栲等4个树种适宜做为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进一步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20.
江西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其碳分布格局,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金盆山林区优势树种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为基础,结合主要优势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对金盆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的碳储量及碳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以这3种林分的碳密度均值计算整个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总碳储量。【结果】金盆山林区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294.82、307.63、318.97 t/hm^2,林区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307.14 t/hm^2,林区现存碳总量为2.25×10^6 t;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碳密度分布规律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主干的碳密度占56.54%;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间的碳密度变化不明显。【结论】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间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生态系统内碳密度有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和多种典型森林类型碳密度,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