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癌瘤是一种罕见疾病,肿瘤生长缓慢,具有恶化倾向。原发肿瘤常发生在胃肠等处。恶性类癌瘤可转移至肝脏,使血流中血清素等物质增多,临床表现有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和心瓣膜病变等症象,称为类癌综合征。类癌瘤占尸检的发现率约为0.4%,普查发现类癌的检出率为15.7/10万人次。男性略多于女性,可发生于16~81岁,阑尾类癌患者较年青;直肠类癌病例年龄较大,多在40岁以上。  相似文献   

2.
当前,β-内酰胺抗生素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在科技和专利文献领域报道最多的一类抗菌物质。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抗菌作用谱、提高对β-内酰胺酶的拮抗性。增加系统生物利用度、改善对组织和血液屏障的穿透性、减缓机体消除率和降低副作用是改进这些药物的主要而又必须的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对传统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之外,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和单酰胺菌素类的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虽然抗菌活性很强,临床疗效良好,但其作用和疗效有人持有异议。兹将这二类药物列表作一比较,不难看出目前头孢菌素类评价仍高于喹诺酮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3个内标、3个波长法测定大川芎方不同制剂的天麻素类、苯酞类以及酚酸类3类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278、322 nm,柱温为35℃,体积流量为1 mL/min。以天麻素、藁本内酯、阿魏酸为内标,建立天麻素类(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苯酞类(洋川芎内酯I、H、A和欧当归内酯A)以及酚酸类(绿原酸)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RCF),在不同进样体积、不同色谱柱、不同添加剂条件下验证其耐用性,利用RCF值计算2种大川芎方制剂中10个成分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RSD≤3.5%),与外标法的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该3内标、3波长法可用于大川芎方制剂的药效成分测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店》2010,(9):12-12
作为零售药店所经营的传统品类之一,器械类产品在药店的经营一直不温不火,所占份额也并不大。但是随着自我保健、自助理疗观念的深入人心,从中细化而生的用于家庭保健理疗的器械类产品开始逐渐旺销,成为零售药店大可挖掘的利润源之一。 为了了解全国各地不同药店对此类产品的经营状况,《中国药店》对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店员、柜台组长、店长、执业药师等药店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童玉懿  商建华  楼之岑 《药学学报》1985,20(10):766-771
本文报道榜嘎类包括两种乌头: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和甘青乌头A.tanguticum Stapf及牛扁类包括五种乌头:牛扁乌头A.barbatum var.puberulum Ledeb.、高乌头A.sinomontanum Nakai、空茎乌头A.apetalum B.Fedtsch.、赣皖乌头A.finetianum Hand.-Mazz.、花葶乌头A.scaposum Franch.根部的形态与组织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共七种乌头可根据生药外形及显微特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榜嘎类包括两种乌头: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和甘青乌头A.tanguticum Stapf及牛扁类包括五种乌头:牛扁乌头A.barbatum var.puberulum Ledeb.、高乌头A.sinomontanum Nakai、空茎乌头A.apetalum B.Fedtsch.、赣皖乌头A.finetianum Hand.-Mazz.、花葶乌头A.scaposum Franch.根部的形态与组织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共七种乌头可根据生药外形及显微特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胰腺类癌伴类癌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家红  杨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3023-3024
患者,男,61岁。发作性颜面潮红伴腹泻8月于1999年9月10日入院。1999年1月,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潮红,呈粉红色,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剧,休息后稍缓解,局部无瘙痒和其他异样感觉;开始时为短暂发作,持续约半小时左右,以后潮红范围逐渐扩大到颈、前胸、腹部及四肢皮肤,发作时间逐渐延长至1~2h,约8个月后,始出现全身皮肤潮红,24h不退,与此同时,患者出现腹泻,  相似文献   

9.
本病由肠病毒70型(BV70)引起,见于5~54岁之男女,病程分四期:1.急性结膜炎期(1~15天),多数累及双眼;2.中间潜伏期(5~60天)时,结膜炎已愈,无明显症状;3.瘫痪前期(4~5天),有低、中度发热,肌颤、局部肢痛与肌压痛;4.瘫痪期,急  相似文献   

10.
张致平 《首都医药》2004,11(11):33-34
(上接第10期)2第四代喹诺酮莫昔沙星: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约比环丙沙星强4倍,抗革兰阴性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似,对结核分支杆菌、军团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亦有作用。半衰期长达12h,8位为甲氧基,光敏反应低。加替沙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酿脓链球菌、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的活性约比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强2~8倍,抗革兰阴性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似,但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仅为环丙沙星的1/4。对结核分支杆菌、军团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亦有作用。半衰期为7~8h,8位亦为甲氧基,光敏反应低。司帕沙星:抗革…  相似文献   

11.
喹诺酮类抗菌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致平 《首都医药》2004,11(10):12-15
(一)概述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是指吡啶酮酸Pyridonecarboxylicacid并联苯、吡啶或嘧啶环等芳香环组成的化合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细菌DNA促旋酶与拓扑异构酶IV而出现抗菌作用,是对人类相对安全的一类合成抗菌药。(见图1)1962年发现萘啶酸,继而出现奥索利酸,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包括当时一些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有抗菌活性。这些被后来称之为第一代的喹诺酮,都是疏水性化合物,抗菌谱窄,在体内易被代谢,组织浓度低,中枢神经毒性较大,仅用于治疗尿路与肠道感染。1975年出现在7位上连有哌嗪基的吡哌酸,为两性离子型亲水性化合…  相似文献   

12.
肺炎枝原体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病原体,对于肺炎枝原体感染,现在广泛使用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化疗。作者比较了替马沙星(Temafloxacin)等新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的体外抗肺炎枝原体作用。共检验肺炎枝原体50株,用肉汤和琼脂稀释法检测 MIC 和 MBC。每株培养5d,增  相似文献   

13.
韦曦  ;钟清  ;刘雄海 《中国药房》2009,(26):2040-2042
目的:研究丹参类注射剂与不同品种的喹诺酮类注射剂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配伍后丹参类注射剂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参酮ⅡA和各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用酸度计测定配伍液的pH值变化并观察配伍液性状变化。结果:配伍后,所有喹诺酮类药物输液均能反应产生浑浊;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含量无变化,丹参酮ⅡA含量下降至几乎为0;喹诺酮类药物含量测得约为标示量的90%,略有下降;反应与pH值变化无关。结论:此两类注射剂不能混合在同一容器中,应用适宜的输液分隔,或分开时间段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4.
15.
史汉祥 《药学进展》1991,15(3):154-156
  相似文献   

16.
随着催产素、胰岛素、环孢素和鲑降钙素等药被分别广泛用于分娩、糖尿病、免疫抑制和骨质疏松症,多肽药物的治疗作用得到认可。许多新的多肽药物也开始进入市场:如阿巴瑞克(abarelix)和戈舍瑞林(goserelin)用于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异位治疗,醋酸普兰林肽(pramlintideacetate)用于糖尿病治疗,T-20和T-1249用于HIV耐药株感染治疗。人们或许以为多肽药物将会迅速发展。但是生产成本和生物利用度(口服活性)问题限制了多肽药物的开发。随着合成方法的改进和药物转运问题的解决,多肽药物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内源性阿片(内啡肽和脑啡肽)发…  相似文献   

17.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72年发现硝苯啶以来,钙拮抗剂发展迅速,颇受人注意。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转运,主要治疗劳力性及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和原发性高血压。但由于硝苯啶副作用较多,生物利用度较低,作用时间短和对光不稳定,因此,近十多年来发展了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硝苯啶具有更强的血管选择性,更少的  相似文献   

18.
迄今,合成的头孢菌素已达数百种。3位的改变往往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性;7位改变则影响抗菌活性,2位羰基对酯化作用和前药的开发有一定作用。 过去十年有很大数量注射用头孢菌素投  相似文献   

19.
胃类癌     
发病率:胃类癌较罕见,仅占全部类癌的1%,而占胃肠道类癌的2~3%。自1923年Askanazy首先在尸检中发现胃类癌后,至1977年文献约有101例报道。类癌主要发病在胃肠道,其阑尾及回肠是最常见的部位。胃肠道以外的部位如胆囊,胰腺,卵巢及支气管等亦偶有报道。Davis等收集文献上的3718例类癌,其发生的部位如下:食道贲门交界处1例,胃93例,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类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保庆  谭国梁 《河北医药》2004,26(1):107-108
支气管类癌(bronchial carcinoid)是起源于支气管上皮组织嗜银细胞的恶性肿瘤,变称肺类癌。近年经电镜和组织免疫化学研究认为类癌和未分化小细胞癌均来自支气管上皮的嗜银细胞(kultshitsky cell),故又有人称支气管嗜银细胞瘤(bronchial argentaffinoma),这些细胞浆内含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属少见病,术前易误诊、漏诊,部分病例可诱发类癌综合征,该肿瘤应进一步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本文仅将近年来有关支气管类癌的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