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试验药剂15%阿维.噻嗪酮WP和对照药剂25%吡蚜酮WP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后21 d 15%阿维.噻嗪酮WP 675~900 g/hm2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84.83%~88.98%。在水稻稻飞虱大发生年份可考虑选择其与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等交替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及性能测试方法,简述了该制剂的特点、配方筛选、质量技术标准、贮藏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悬浮率80%以上,崩解时间小于180 S,热贮[(54±2)℃,14 d]分解率小于5%,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明亮  储西平 《世界农药》2013,35(2):52-55
通过对80%高浓度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配方研究,并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润湿性和崩解性2种指标对8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表面活性剂组成及其配比进行了筛选,各组成及其含量为:吡蚜酮原药80%/DIS213 5%、WET-800 3%、葡萄糖2%、硫酸铵6%、玉米淀粉补足100%。结果表明,该制剂配方分散性好,悬浮率为95%,润湿时间20 s,崩解时间60 s,热贮(54±2)℃14 d后合格,各项指标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35%噻虫·吡蚜酮WG等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寻找防治稻飞虱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2013年对稻飞虱进行了3种新型药剂的药效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35%噻虫·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较好的持效性,都是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5.
共毒系数法确定了吡蚜酮和SP-1的最佳配比,通过试验筛选得到了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最优配方,并考察了所制制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标准要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速效性、防效、持效性均好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挤压法制备的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样品,各项物性指标良好。生测结果显示,其对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效。田间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的推荐使用剂量为120~150 g ai/hm2,21天后的防效可以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7.
《农药》2016,(8)
[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利工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触杀法测定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通过浸叶法测定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吡蚜酮·噻虫胺和吡蚜酮·毒死蜱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为中毒,吡蚜·噻嗪酮为低毒;吡蚜酮·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吡蚜酮·毒死蜱和烯啶·吡蚜酮为高毒,吡蚜·噻嗪酮为中毒,吡蚜酮为低毒。[结论]吡蚜酮复配制剂并不都是低毒型农药,4种吡蚜酮复配制剂中,吡蚜·噻嗪酮对非靶标昆虫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复配制剂的使用对延缓吡蚜酮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0种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0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20%异丙威乳油、50%敌敌畏乳油速效性较好,药后1 d的防效为75.61%~80.78%,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持效性较好,药后14 d的防效为85.37%~94.16%,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噻虫胺是生产上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正>吡蚜酮崛起始于2006年,由于吡虫啉防治水稻褐飞虱效果急剧下降,江苏省自2006年起全面暂停使用吡虫啉,推广吡蚜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并将吡蚜酮与进口药福戈、爱苗、阿克泰等产品组合,在控制水稻田主要病虫危害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吡蚜酮在全国推广是从2007年起开始的,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及宣传推广,吡蚜酮成为国内稻区防治稻飞虱的主打药剂,并被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列为高毒农药替代产品、稻飞虱防治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0.
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开发及专利、作用机理及应用、抗性、药效、剂型及复配、工艺和市场等方面,对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和噻嗪酮等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防治稻飞虱药剂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等的筛选,获得了6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吡蚜酮60%、分散剂SD-819为2%、分散剂SD-661为5%、润湿剂SR-01为2%、崩解剂硫酸铵10%、三聚磷酸钠补足。其热贮前后悬浮率均≥6%,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药》2015,(5):52-54
为明确50%呋虫胺WG等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在溧阳、张家港、武进等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溧阳、张家港点试验结果表明:50%呋虫胺WG、60%吡蚜·噻嗪酮WP、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均有较好防效,3种药剂的持效性相当。武进点试验结果表明,50%呋虫胺WG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好于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防效。50%呋虫胺WG和60%吡蚜·噻嗪酮WP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可在生产上与吡蚜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新型高效药剂吡蚜酮防治褐飞虱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次系统试验表明,吡蚜酮单剂对各代稻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控虫效果,特别是水稻生长后期大批六(3)代褐飞虱迁入后,吡蚜酮单剂防治成虫效果突出,从而减少产卵量,并控制七(4)代若虫数量,起到了真正的“治三压四”作用和保产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悬浮剂湿法砂磨工艺与传统挤压造粒相结合的新型工艺生产水分散粒剂,以70%吡虫啉WDG和50%吡蚜酮WDG为例,结果表明,新型工艺所生产的70%吡虫啉WDG、50%吡蚜酮WDG润湿时间显著减少、悬浮率和分散性明显提高,对稻飞虱的毒力、速效性及防效也显著提高,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工艺所生产的产品。该工艺产业化可大大缓解环保压力,改善现场操作环境,又能降低能耗,势必对中国农药剂型的调整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噻嗪酮防治稻飞虱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绍全 《农药》1990,25(5):45-45
稻飞虱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危害大,严重威协着水稻生产,我们用噻嗪酮进行单用和混用防治稻飞虱,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深圳市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8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同时为农药企业提供50%、60%、80%吡蚜酮系列水分散粒剂样品和助剂。  相似文献   

17.
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等13种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属于超高效的杀虫剂有烯啶虫胺、氟虫腈、噻嗪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0.13、0.19、0.29mg/L;属于高效的药剂有吡虫啉、氯噻啉、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二嗪磷,对3龄若虫的LC50介于1~10mg/L之间;属于有效的药剂有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14.68、22.13、28.07mg/L。根据药剂类型、作用方式、作用机制等,建议防治稻飞虱时首选烯啶虫胺、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  相似文献   

18.
陈占荣  沈恒安 《农药》1995,34(10):38-39
利用噻嗪酮在水稻茎叶内吸机理,在1991 ̄1993年进行飞机防治稻飞虱试验并推广应用214架次,64200亩,飞机防治具有快速、安全、特效的优点。飞机防治适期宜在本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飞虱低龄若期,达到压前控后目的,噻嗪酮用量应根据稻飞虱发生量及控虫期而定,中等年份用有效成分30克,重发年份用40克。飞机防治时,噻嗪酮可和有机磷杀虫剂、三环唑、肥料等混用瘘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其他种类病虫。  相似文献   

19.
谌江华  柴伟纲  孙梅梅 《现代农药》2011,10(3):48-49,52
为了比较几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笔者对25%吡蚜酮WP、24%螺虫乙酯SC、10%乙虫腈SC、70%吡虫啉WG和25%噻嗪酮WP等5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显示,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好,药后3 d、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84.73%、91.07%、97.72%;其次为24%螺虫乙酯SC和25%噻嗪酮WP,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82%以上;再次为10%乙虫腈SC,药后3~14 d的防效在58.76%~75.15%;70%吡虫啉WG防效最差,药后3~14 d的防效在67.80%以下。  相似文献   

20.
氟啶虫酰胺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天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药》2016,(11)
[目的]通过氟啶虫酰胺田间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试验,评价其防治效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条件下设置制剂为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00、750、900 g/hm~2,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药后1、3、7、14、21 d调查白背飞虱、蜘蛛虫口数量,计算药剂对飞虱的防治效果、蜘蛛的杀伤率。[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00、750、900 g/hm~2药后1~21 d对飞虱的防治效果为45.23%~85.41%,中高剂量防效(57.02%~85.41%)与对照药剂吡蚜酮(62.76%~92.62%)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药剂对田间蜘蛛杀伤力与吡蚜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氟啶虫酰胺对以白背飞虱为主的田间防治效果优异,对稻田蜘蛛安全,推荐剂量为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750~900 g/hm~2,在白背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