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甘蔗褐锈病是我国蔗区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我国蔗区主栽的一批丰产高糖甘蔗品种因普遍感染褐锈病而面临淘汰,从而影响了蔗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快速选育抗褐锈病甘蔗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选用5个常用甘蔗亲本ROC10、ROC22、Hocp01-564、CP94-1198、粤糖94-128为材料,并利用这5个亲本构建了4个F1杂交分离群体。采用与甘蔗抗褐锈病基因Bru1紧密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以对5个亲本和4个分离群体中的Bru1基因位点进行检测,以期了解甘蔗褐锈病抗性遗传情况。我们研究发现杂交后代对褐锈病抗性既非偏感病性分离也非偏抗性分离。本研究结果可为国内甘蔗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正负交配型担孢子菌株组成的混合菌液作为接种体,对30个重要甘蔗品种(系)进行浸泡接种,鉴定其对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抗性水平为高抗(HR)的材料有CP84-1198、CP89-2143等9份;抗性水平为抗(R)的材料有粤糖99-66、粤糖06-581和Q190;抗性水平为中抗(MR)的有HoCP93-746、ROC22和ROC24;CP63-588、ROC25和NCo310这3份材料表现为中感(MS);CP72-1210和F134等9份材料表现为感(S),而CP85-384、HoCP95-988和粤糖63-237则高感(HS)黑穗病。此外,还初步推断广东省湛江遂溪蔗区存在不同于台湾报导的小种1、2和3的甘蔗黑粉菌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甘蔗常用亲本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灌溉水平及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系)对甘蔗黄叶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水平和不同基因型品种(系)对甘蔗黄叶病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甘蔗黄叶病发病率呈低水>中水>高水的规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蔗黄叶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抗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粤糖93-159、CP72-1210、崖城91-58、CP84-1198、ROC1和内江92-244;品种粤糖93-159在高水处理(4次/月)条件下甘蔗黄叶病发病率达最低.  相似文献   

4.
甘蔗新品种福农39号的选育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农39号系从组合粤糖91—976×CP84.1198经多年选育出的中熟高产高糖强宿根甘蔗新品种,并于2013年通过国家鉴定。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福农39号出苗较好,苗壮,分蘖力较强,植株高,中大茎至大茎,易脱叶,57号毛群不发达;高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抗逆性强,宿根性好,耐寒性和宿根性比ROC22强,且该品种具有很好的耐转化特性。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福农39号平均蔗茎产量、含糖量和甘蔗蔗糖分都比对照ROC16和ROC22高。  相似文献   

5.
甘蔗新品种桂柳二号(柳城03.1137)由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选育,品种来源是以HoCP93—746为母本,ROC2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经试验和生产示范,具有强生长势、早熟、高产、高糖、宿根性好,适应性强的优良农艺性状;在第8轮国家甘蔗品种区试中表现为:2新1宿平均蔗茎产量105.39t/hm2,比对照ROC22增产5.71%;11~3月份平均蔗糖分为14.76%,比对照ROC22低0.08%r绝对值);平均蔗糖产量15.60t/hm2,比对照ROC22增产5.53%。对黑穗病的抗性为4级,抗性反应型为中抗;对花叶病的抗性级别为1级,抗性反应为免疫;抗旱性中等。2011年6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13年7月通过国家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6.
桂糖53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湛蔗92-126为母本、CP84-119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五圃制"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甘蔗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早熟高糖、高产、宿根性强、抗病、抗倒伏,在蔗糖分、产量方面较对照ROC22均具备明显优势,尤其是宿根蔗产量和耐机收能力方面的优势更突出。该品种适合广西的桂中、桂西、桂南蔗区种植,有条件的蔗区可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生产,以提高效益。该品种于2020年7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甘蔗(2020)450035。  相似文献   

7.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选育与种性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柳城05-136)由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选育,品种来源是以CP81-1254为母本,ROC2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2014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甘蔗)鉴定,2014年6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经试验和生产表证示范,该品种具有强生长势、早熟、高产、高糖、宿根性好,适应性强的优良农艺性状;在2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ROC22的对比中,表现优势的性状有10项,表现相当的性状有9项,表现稍差的有2项;其中,在第9轮国家甘蔗品种区试表现中产量水平增产0.87%,蔗糖分增加0.63%(绝对值),建议该品种作为桂中及其相类似蔗区替代ROC22的优势竞争品种。  相似文献   

8.
斑茅F1品系崖城96-66与CP84-1198杂交后代的鉴别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斑茅F1品系崖城96-66×CP84-1198杂交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并与父母本酶带作比较。结果表明,受检的20个株系中,除YCE01-62不具斑茅的特征酶带外,其它19个株系都具有斑茅的酶带,可初步认为是斑茅的第二代杂种。对其中7个株系进行了DNA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除YCE01-62为杂株外,其它株系均确认为真杂种。在本研究中,同工酶方法的结果与DNA分子标记方法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9.
以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油菜M9选系M9-2、M9-3、M9-11、M9-14和MI CMS(陆奥-五十铃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N221、N340、N34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咪唑啉酮抗性为显性性状,由1对核基因控制,抗性基因在F2和BC1群体遵循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因此,应用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可将抗性基因导入目标品种。  相似文献   

10.
甘蔗新品种桂柳07150(柳城07-150)由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选育,品种是以粤糖85-177为母本,ROC2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2019年5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经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表证,该品种具有株型好、生长势强、早中熟、高产、高糖、抗倒、宿根性好、适应性强等优良农艺性状;全国甘蔗品种第11轮联合区试(广西柳州、来宾和云南开远等7个点)结果表明,平均蔗径产量增产10.97%,蔗糖分增加0.33%(绝对值),建议该品种可作为桂中蔗区及其相类似蔗区替代ROC22的优势竞争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烟草EMS突变体库中筛选抗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突变体,采用苗期人工接种初筛M2抗病单株,对M3、M4和M5株系连续接种鉴定PVY抗性。采用e IF4E1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和c DNA全长测序,分析突变体PVY抗性是否与e IF4E1突变有关。配制F1群体初步分析抗性遗传特性。苗期人工接种从1800份M2种子中筛选到1份抗PVY的烤烟突变体。冬季无加温措施塑料大棚内苗期人工接种PVY坏死株系MN分离物,接种后35 d未诱变对照品种发病率为100%,E9119-1Z/M3株系的发病率为56.3%,无症状单株ELISA检测PVY均为阴性,表明E9119-1Z/M3株系对PVY中抗。E9119-1Z的M4株系和M5株系在光照培养室内苗期人工接种对PVY坏死株系MN分离物和ZT-5分离物表现为中抗。E9119-1Z-R14-2/M5株系为抗性稳定的突变体,命名为pvyr1。pvyr1采用e IF4E1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为阳性,c DNA测序表明e IF4E1基因无突变。pvyr1与未诱变对照品种(感PVY)、va位点抗PVY品种NC55的杂交F1代抗性鉴定结果初步表明,pvyr1突变体对PVY的抗性符合孟德尔隐性遗传,且与NC55的va位点不等位。表明pvyr1为一个与e IF4E1基因突变不同的抗PVY新资源。  相似文献   

12.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甘蔗杂交组合优劣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锤度、茎径、株高和丛有效茎)为评价性状,对由优良亲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有5个杂交组合(桂糖02-208×ROC22、桂糖02-619×ROC22、崖城07-71×粤糖93-159、桂糖02-1156×ROC22、崖城06-140×ROC22)综合优集b1值都超过0.300,被评判为优级,3个组合被评判为较优级,2个组合被评判为一般级,2个组合被评判为差级。4个优组合都以ROC22为父本,1个优组合以粤糖93-159为父本。最优组合和较优组合的实际入选率也比较高,在今后配制杂交组合时可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3.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抗感分离株系比值符合1∶2;说明绥农10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拟名为RpsSN10。用500对大豆SSR引物和124株绥农10/Wil-liamsF2分离群体对RpsSN10基因进行定位,将RpsSN10基因定位在F连锁群上,其中标记Satt423和Satt149与RpsSN10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cM和11.2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  相似文献   

14.
粤糖00-318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以粤农73-204为母本,CP86-1633为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早熟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该品种萌芽好,分蘖力强,植株高,中大茎,有效茎数多,容易脱叶,宿根性好,抗逆性强。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0-318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分别比对照种ROC10高24.20%和29.90%,比ROC16高15.43%和14.43%,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平均甘蔗蔗糖分分别比ROC10和ROC16高0.64个百分点和低0.0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对本所2013年杂种圃的材料进行各组合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标准差、入选率、各组合后代综合性状表现及总位次和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组合的表现。结果表明:ROC22×CP94-1100组合的变异最大,是最优良的组合;粤糖91-976×CP94-1100组合和粤糖91-976×桂糖00-122组合是较优良的组合;川糖89-103×CP93-1634组合、粤糖93-159×ROC22和赣蔗75-65×粤糖91-976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6.
杨光琴  康宁  郭兆建 《甘蔗糖业》2004,(6):11-12,49
通过对桂糖17号、ROC19、ROC22、ROC25、ROC27、CP85-1308等几个甘蔗品种的腋芽液体培养苗(简称芽培苗)的生产试验,总结出影响甘蔗芽培苗上厂化生产的几个关键因素,并提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繁丰要技术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甘蔗锈病抗性指标及甘蔗无性系的抗性评价-许莉萍等.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5(2),128~131在种植高感锈病的甘蔗品种作为诱发行的条件下,应用锈病严重度级别、TVD+1受浸染面积的百分率及TVO+l的抱子堆圾量等3个指标,衡量做试材料对锈病的抗性程度。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方法结果相似,而第1种指标使f操作,切实可行。供试的回5份材料中.福农85/2108高感,福蔗87/12感病,福蔗7]/]0和FI34为中度感病.其余的包括来自感病供体的TCZOg等5个亚无性系均属抗病或高抗类型。低温冻害在甘源抗寒育种中的作用吴才文,福建甘…  相似文献   

18.
甘蔗黑穗病是我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甘蔗病害之一,引起甘蔗产量的严重损失,培育和筛选抗黑穗病品种是防控黑穗病最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人工浸渍法,对10个优良甘蔗品种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同时记录甘蔗黑穗病潜伏期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0个优良品种中高抗品种3个,抗病2级品种4个,中抗品种2个,中感品种1个,各品种的黑穗病发病潜伏期为97~158天。在黑穗病潜伏期内,桂糖46号的株高均较小,桂糖55号的株高均较大,桂糖58号的假茎粗均较大,而ROC22的假茎粗均较小。以上结果为筛选抗黑穗病品种和甘蔗品种合理布局及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抗二氯喹啉酸的烟草育种材料,本研究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二氯喹啉酸,研究受药害烟株叶面积变化规律和烟草药害等级情况,确定喷施二氯喹啉酸对烟草苗期药害的临界浓度及适宜观测时间,并对烟草EMS突变体材料进行规模化筛选鉴定。结果表明,喷施处理引起烟草药害的临界浓度为0.5 mg/L,超出临界值浓度,烟草叶片会出现明显药害症状;为获得较高抗性的突变体材料,以1 mg/L为最适施药浓度,在药害症状明显时(施药后14 d)进行观测,获得了多个对二氯喹啉酸高抗、中抗及敏感的突变体材料。对高抗材料QR-19的杂交一代株系抗性分析显示,该材料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可能受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为解析烟草对二氯喹啉酸等激素型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及除草剂抗性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甘蔗新品种闽糖86-2121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闽糖86-212l是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1985年以Q6l为母本、CP49-50为父本的杂交组合选育出的一个优良甘蔗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高糖、中晚熟、宿根性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特性。在福建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闽糖86-2121蔗茎产量118.516t/hm^2,11-2月份平均蔗糖分(绝对值)14.65%,含糖量17.363t/hm^2,比福建目前主栽品种闽糖70-61l增产35.60%,蔗糖分提高0.26个百分点,增糖52.1%。该品种在全国甘蔗品种第3轮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蔗茎产量123.33l t/hm^2,11~2月平均蔗糖分13.80%(绝对值),含糖量16.984t/hm^2,比全国对照种ROC10分别增加22.97%,蔗糖分减少0.24个百分点、增糖2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