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融合蛋白胸腺素α1-干扰素α(TA1-IFN)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并与胸腺素α1、干扰素α两者联合(TA1+IFN)应用的体外抗HBV作用进行比较。方法HepG22.2.15细胞接种后24h,换用含5种不同浓度(8000、4000、2000、1000、500U/ml)药物的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培养,每3d换用原浓度含药培养液1次,并于第6天收集培养液,用Abbott诊断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组药物作用后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含量,并计算其抑制率;同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组药物对HepG2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TA1-IFN体外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在药物浓度达8000U/ml后趋于稳定,此时TA1-IFN对HBsAg、HBeAg抑制率分别为72.2%±0.8%、60.4%±1.1%,细胞存活率为85.2%±2.0%;而相应浓度的TA1-IFN对HBsAg、HBeAg抑制率为40.0%±0.7%、34.5%±3.2%,细胞存活率为70.0%±1.9%,两者HBsAg、HBeAg抑制率及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融合蛋白TA1-IFN体外具有良好的抗HBV作用,其体外抗HBV活性比TA1-IFN联合应用强,且细胞毒性比TA1+IFN联合应用时小,本实验为融合蛋白TA1-IFN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虽然α-干扰素(IFN-α)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但仅有20%的患者对之有持久有效的反应。已有研究发现,人白细胞抗原(HLA)的差异可能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IFN-α治疗敏感性与HLA相关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而且可以为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为开辟新的基因治疗途径、解决丙型肝炎对IFN-α治疗低敏感性的一些基本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腺素联合干扰素-α1b(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181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胸腺素联合IFN-α1b组(A组)60例、IFN-α1b组(B组)58例和非抗病毒组(C组)63例。A组给予胸腺素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24周,干扰素-α1b5MU,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2周后,改为隔日1次,连续22周;B组给予干扰素-α1b,方法同A组;C组只给予护肝治疗。治疗结束和随访24周时观察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A、B、C三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1.7%、77.6%、74.6%,随访结束时,分别为78.3%、62.1%、50.8%,治疗结束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5.0%、43.1%、4.8%,随访结束时分别为61.7%、32.7%、3.2%;治疗结束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63.3%、36.2%、3.2%,随访24周时分别为60.0%、29.3%、1.6%。结论胸腺素联合IFN-α1b治疗CHB疗效优于单用IFN-α1b。  相似文献   

4.
抗HBsAg Fab片段和α-干扰素融合蛋白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深入研究乙型肝炎的生物导向治疗,构建以人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本Fab片段国导向作用,αA-干扰素(IFN-αA)为治疗作用的融合蛋白Fab/IFN-αA原核表达载体pHS/IFN-αA。方法 用PCR体外扩增目的基因IFN-αA,并在其DNA两端引入酶切点及5′端人工合成的Linker,重组人抗HBsAg缺本Fab片段功体pHS相应酶切位点,酶切位点,酶切和DNA测序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5.
据医学空间网1月5日报道(原载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Nov 7;12(41):6715-21),为观察胸腺素α-1治疗e抗原(HBeAg)和HBV DNA阳性的慢性肝炎患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人员将62例患随机分入A组和B组,其中A组患采用皮下注射1.6mg胸腺素α-1,一周两次,持续6个月(胸腺素α—1组);B组患采用5MU干扰素α(IFN—α)开始15天每天一次,然后每周三次,持续6个月(IFN—α组)。基线以及随访12个月后,比较采用和未采用IFN—α治疗组的结果(包括历史对照组30例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148例接受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干扰素体(抗-IFN),结合HBV DNA荧光定量检测动态分析抗-IFN产生对IFN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抗体阳性者中,抗-IFN的产生能够逆转HBV DNA水平的下降趋势,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P〈0.01)。提示抗-IFN可能是影响IFN近、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干扰素α-8(IFNα-8)与乙型肝炎(HB)病毒(HBV)-S2S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l/IFNα-8-S2S,作为一种高效能HBDNA疫苗的备选对象。方法:以特定引物分别从正常胎肝组织及HB患者血清中扩增出IFNα-8与HBV—S2S基因片段,克隆至相应载体。再以连接引物扩增出IFNα-8与HBV-S2S融合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VAXl,然后扩增目的基因测序,确认无误后,转染SP2/0细胞,并分别检测目的基因mRNA,了解其短暂表达与稳定表达情况。结果:所构建的质粒经过酶切电泳后证实分子量与预期相符,目的片断IFNα-8-S1S经测序证实IFNα-8序列与Genebank公布的序列相符。HBV-S2S存在3处三联密码子的无义突变。2处有义突变是703~705位CCG突变为CAG,799~801位ATA突变为ATG。表达质粒转染SP2/0细胞后,均检测到短暂表达及稳定表达之目的基因mRNA。结论;经分析表明,HBV-S2S片段存在的两处有义突变并不影响该蛋白的空间构象及关键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可以认为本研究完成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l/IFNα-8-S2S的构建,并成功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为制造高效能HBDNA疫苗提供了新的备选对象。  相似文献   

8.
王凤俊  李敏 《肝脏》2007,12(3):225-225
本文报道干扰素联合胸腺素α1对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的60例住院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α 干扰素 (IFN 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10例CML慢性期患者 ,Ph染色体阳性率均为 10 0 %。应用小牛血清体系培养CML来源的DCs,以重组干细胞因子 (rhSCF)、重组FIt 3配体 (rhFlt 3L)作为扩增体系的细胞因子 ,以rhGM CSF、rhTNF α、rhIL 4诱导DCs的生成 ,加或不加IFN α ,即分为A组 (0U/ml)、B组 (30 0U/ml) ,培养 2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 ,G显带法显示Ph染色体 ,MTT法检测CML DCs刺激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B组较A组培养细胞的总数减少 ,但DCs比例增加。Ph染色体两组比例分别为 10 0 %、81.75 %。B组较A组CD86、CD83、CD4 0、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1)。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 ,B组较A组A值亦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可以加速CML DCs的成熟 ,增强CML DCs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含猪囊尾蚴抗原c C1 c D N A 与猪γ 干扰素( I F N γ) 的融合表达载体。方法: 从已克隆的含人猪囊尾蚴共通抗原c C1 的质粒中, 用 P C R 方法扩增出含酶切位点及接头的c C1 和 I F N γc D N A, 两c D N A 经接头融合后构建成融合形式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 X L Blue。结果: 经酶切分析, 表明重组载体中含15kb 插入片段。 S D S P A G E 显示一52 k Da 的诱导产物。结论: 猪 I F N γ和猪囊尾蚴抗原c C1 融合c D N A 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含猪囊尾蚴抗原c C1 c D N A 与猪γ干扰素( I F Nγ) 的融合表达载体。方法: 从已克隆的含人猪囊尾蚴共通抗原c C1 的质粒中, 用 P C R 方法扩增出含酶切位点及接头的c C1 和 I F Nγc D N A, 两c D N A 经接头融合后构建成融合形式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 X L Blue。结果: 经酶切分析, 表明重组载体中含15kb 插入片段。 S D S P A G E 显示一52 k Da 的诱导产物。结论: 猪 I F Nγ和猪囊尾蚴抗原c C1 融合c D N A 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抗原)和HBeAg的测定,了解其对判断抗病毒治疗疗效的意义。方法 36例患者接受α-干扰素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pre-S1抗原和HBeAg变化。结果 pre-S1抗原阳性的36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19例,经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HBeAg阴转16例,pre-S1抗原阴转4例;HBeAg阴性者17例,治疗后,pre-S1抗原阴转1例。结论 pre-S1抗原阳性代表病毒在体内还有复制,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人源单克隆抗-HBs Fab片段-IFNα表达载体,对原核表达该融合蛋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进行实验研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目的基因IFN—α,单酶点插入已含人源抗HBs Fab基因的载体,插入点位于轻链基因3’末端,利用酶切、PCR鉴定,测序筛选正确插入的阳性克隆,转化大肠埃希菌Top10.挑选单克隆表达、纯化目的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融合蛋白的抗原性,用Dotblot和WISH细胞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利用插入了人源抗-HBs Fab段基因及IFN-α基因的pBAD/gⅢA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具生物活性的轻链与IFN-α的融合蛋白,其与HBsAg的亲合力与抗-HBs—Fab相近,而且具有干扰素的活性。融合蛋白对HepG2.2.15细胞初步实验结果亦显示出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及致凋亡作用。结论轻链与干扰素IFN—α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表明,应用原核系统能够同时表达特异抗体和其介导的某些生物活性因子,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为特异抗体及其介导融合蛋白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α-干扰素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骨髓组织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α 干扰素 (α INF)治疗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CML)患者骨髓组织的影响。方法 :应用常规HGF染色、CD4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Gomori银浸染色方法 ,对比分析 2 9例CML患者经α INF联合羟基脲 (HU)或HU单剂治疗后的骨髓塑包切片上粒系、巨核系及网硬蛋白纤维的改变。结果 :长期使用α INF治疗后 ,造血组织及粒 /红细胞比例分别下降至 80 .4 %及 4 .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同时 ,网状纤维含量增高 (P <0 .0 5 ) ,而CD4 1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其形态以成熟巨核细胞为主。结论 :长期使用α INF治疗对CML患者骨髓造血主质及造血间质均有影响 ,骨髓切片有助于全面评价α INF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静 《肝脏》2006,11(2):142-143
本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 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例,与单用普通干扰素α 20例进行疗效对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方法在干扰素-α(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α树突状细胞状况,观察IFN-α仅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同时观察对照组(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结果IFN-α治疗组在IFN-α治疗3个月后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增加,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抗病毒治疗组中,治疗后HBV-DNA转阴组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高于未转阴组。结论IFN-α在体内有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的作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可能是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一重要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IL-12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FNγ和IL-10的动态影响. 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PBMC在PHA(100μg/ml)、HBcAg(1μg/ml)、HBeAg(1μg/ml)单独或联合IL-12(10ng/ml)体外培养48h后培养上清液INFγ和IL-10的水平. 结果 12例干扰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比较,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IL-12对IL-10的产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HBcAg诱导组例外).8例干扰素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相比,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协同效应更为明显. 结论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IL-12对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FNγ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特别对无应答患者产生IFNγ协同效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IL-12 联合干扰素α可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本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例,与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例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诊断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选择慢性乙型肝炎40例,分为二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20例,其平均年龄为41·5±1  相似文献   

20.
运用α-IFN(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国内外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约40%患者会出现白细胞下降而中断治疗。T细胞亚群的调节失衡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苦参素具有升高白细胞,改善T细胞亚群失衡的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用α-IFN致白细胞降低的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用苦参素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均为本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北京)全国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