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X线和MRI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型神经纤维瘤病(NF-I型)的X线和MRI表现,侧重于探讨NF-I型脊椎侧凸畸形的诊断。方法收集15例资料完整的NF-I型患者并对其X线和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X线均表现为脊柱短弧形非均匀性侧凸畸形,椎管扩大,椎体边缘的扇贝形受压破坏。本组病例Cobb角为50-155度,平均85.4度。MRI能够清晰显示脑、脊髓、视区和脊柱改变,表现为脑内改变6例,视神经和(或)视交叉不同程度增粗、扭曲者9例。结论X线平片可以较好显示NF-I型患者的骨和脊椎改变,但不能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MRI检查能够很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尤其是多发性和多灶性病变,是诊断NF-I型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MRI对X线平片表现为不典型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X线平片表现为不典型脊椎骨折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脊柱外伤患者280例,男性236例,女性44例,年龄21~80岁,平均41岁.所有病例均摄脊椎正侧位X线片,MRI摄矢状位T1WI和T2WI、横轴位T1WI和T2WI.结果 280例中X线平片显示"未见骨折"者34例,单纯压缩性骨折131例,爆裂骨折115例.MRI诊断:①X线平片显示的脊椎骨折在MRI图像上均得以显示,尤其是矢状位诊断价值较大;②X线平片显示"未见骨折"的34例中,13例MRI显示椎体结构紊乱、信号混杂;X线平片已显示脊椎骨折的患者中,32例MRI显示上下邻近椎体信号改变,提示椎体外形虽正常,仍有骨折存在;③MRI可清晰地显示脊柱外伤所致的椎管狭窄、韧带断裂、脊髓损伤等继发性改变.结论 MRI对脊柱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脊拉外伤患者X线平片显示椎体外形正常、MRI信号异常者,可提示有脊椎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多糖病Ⅰ型病人的X线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20例临床最终诊断为黏多糖病Ⅰ型病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全部病人均行X线检查,其中2例行脊柱MRI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椎体改变,其中腰椎喙状凸出18例,以L1~2椎体为著;脊柱后凸畸形13例。手指表现为指骨粗短,干骺端增宽,掌骨近端及指骨远端逐渐变细小呈弹头状,远节指骨远端变细呈蟹足状(5/8)。腕关节骨改变表现为尺桡骨远端关节面倾斜呈V形(2/8)。髋关节骨改变较少见,可见不同程度髋臼变浅平,股骨头骨骺变扁、外翻,或仅为髋臼增宽。结论本病X线表现较典型,尤以脊柱的L1~2椎体呈喙状、变小、后移,爪形手,尺桡骨远端呈V形排列最常见且特异,如遇到此类病人应建议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在脊椎侧弯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我院接收的脊柱侧凸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选择Philips Digital Diagnos数字X线机进行X线检查,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32例患者中,X线在侧弯全貌显示满意度为78.1%(25/32),脊髓畸形显示的满意度为0%,顶椎的满意度为87.5%(28/32)。结论对于脊柱侧弯的患者,X线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对于X线未发现异常,但疑似脊柱病变时,应进一步采取螺旋CT或MRI技术,从而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畸形的CT和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17例CVM患者的MRI和CT资料进行分析,1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磁共振脑静脉成像检查.3例行磁共振脑动脉成像检查,8例患者行妇CT检查,包括平扫2例,增强4例,cT脑动脉造影检查2例.17例中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 结果:17例患者有21个CVM,其中3例为多发,4例患者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有21个CVM中,幕上7个,幕下14个.12个CVM为浅型,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9个为深型.CT平扫均不能显示CVM的直接征象,增强CT、CT脑动脉造影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即"水母头"状扩张的髓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磁共振脑静脉成像也能清晰显示CVM. 结论:CVM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增强、CT动脉成像以及MRI均能显示其特征性改变,并对其做出诊断.MRI检查可显示合并的其他异常表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对脊椎骨折不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脊椎外伤骨折的X线、CT、MRI资料,分别对检出椎体骨折及椎弓骨折、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显示情况、椎旁软组织肿胀显示情况、脊髓损伤显示情况、韧带损伤显示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X线平片对脊柱曲度改变的显示较CT、MRI均好;CT对显示椎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椎弓骨折优于X线平片和MRI;MRI对显示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椎体挫伤比X线平片和CT好。结论X线平片、CT、MRI对显示脊椎外伤骨折各有优缺点,多种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脑回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5例巨脑回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CT/MRI特征性表现均为脑回粗大,脑皮质层增厚,表面光滑;有7例合并其它颅脑畸形.结论:CT/MRI能诊断巨脑回畸形并显示其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检查在脊柱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68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X线平片及CT检查上的脊柱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CT上全部病例可见椎体粉碎骨折。三柱骨折25例,二柱骨折16例,后柱骨折27例。CT扫描可明确椎管狭窄的程度:0度正常椎管8例,Ⅰ度椎管狭窄加例,Ⅱ度椎管狭窄15例,Ⅲ度椎管狭窄19例。结论:CT检查更能显示脊柱爆裂性骨折中骨折碎片,脊椎前、中、后柱损伤及椎管狭窄情况,临床上应结合X线平片及CT检查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收集16例成骨不全患者及2例胎儿成骨不全患者的X线平片及临床资料,观察及分析X线表现特点。成骨不全患者主要有多发性骨折、骨膜反应、干骺端硬化、骨形态改变、四肢关节改变以及脊柱侧凸颅底凹陷征、骨量减少等,熟悉这些特征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样骨瘤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为11-26岁。6例患者均进行了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可见2例患者存在脊柱侧凸,侧凸顶椎均为病灶所在节段,病灶均偏向凹侧。3倒可见椎弓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改变。6例瘤巢在CT上均清楚显示,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透亮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瘤周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MRI检出5例瘤巢,表现为T1WI中等信号,T2WI低信号,瘤周均可见4级的骨髓水肿(广泛骨髓水肿)及不同程度的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CT扫描是诊断脊柱骨样骨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而MRI检查也助于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失稳症与颈椎后凸之间的关联性和X线测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颈椎后凸畸形致失稳症的影像学资料,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采用多种颈椎测量法测量椎体曲度改变及水平位移角度.结果 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颈椎后凸椎节失稳处椎体后切线夹角、Boren氏值、DC1-T1 值和DC2-C7 值、水平位移(HD)或角度位移(AD)均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 颈椎后凸是导致颈椎失稳症的重要因素,正确掌握后凸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测量是诊断颈椎失稳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磁共振成像(MRI)对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MSCT检查,其中23例怀疑合并神经系统异常者进行脊髓MRI检查。统计各检查方法检出异常情况及对脊柱异常的显示情况。结果 62例患儿X线平片共检出脊柱畸形82处,MSCT检出畸形130处,X线平片及MSCT对脊柱畸形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脊柱全貌、顶椎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RI(P<0.05);MRI检查对脊髓畸形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SCT检查(P<0.05)。结论 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地显示椎体结构,提高异常椎体的检出率,MRI检查可对椎管内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建议在临床诊断中可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探讨骨科脊柱侧凸伴有脊髓异常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进行MRI扫描,检查时患者行常规矢状SE∶T1WI、TSE∶T2WI及轴位TSE∶T2WI扫描 ,图像不够清晰时加冠状T2WI扫描。结果:46例脊柱侧凸患者经X线及CT检查均未发现脊髓异常,而MRI扫描检出脊髓异常15例,占全部脊柱侧凸患者的32.6%,均经手术确证。15例中兼有两种脊髓异常者10例,占全部脊髓异常患者的66.7%。结论:MRI扫描对骨科脊柱侧凸伴发脊髓病变的发现以及确定脊髓病变的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0例,每例均行X线平片及MRI扫描.按照Schatzker标准对X线平片所见及MRI所见分别进行分型.依据MRI图像分析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有无损伤及撕裂.对高低能量骨折的韧带损伤及半月板撕裂分别计数.结果:40例患者于MRI上呈不同类型骨折,其中12例患者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正常,另有2例X线诊断为Ⅰ型,而MRI分别为Ⅱ、Ⅲ型,其余26例X线所见分型与MRI相一致.低能量骨折共19例,韧带损伤21条,半月板撕裂7侧,高能量骨折共21例,韧带损伤35条,半月板撕裂23侧.高能量骨折组半月板的撕裂例数明显超过低能量骨折组(P<0.05).结论:MRI较X线平片更能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并能明确周围韧带、半月板的损伤和撕裂情况,依据MRI的骨折分型更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在50例脊柱结核中、下胸椎18例(35%),上腰椎15例(30%),腰椎8例(16%),颈椎5例(10%),胸椎4例(8%).X线表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脊柱后突畸形,椎旁脓肿形成及钙化.CT表现:除有X线的表现外,能够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病变范围;显示死骨及病理骨折,特别是能够显示脓肿或骨碎片突入椎管的情况.CT平扫结合增强检查可帮助了解脓肿的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结论:CT密度分辨率高,可显示普通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的骨质破坏,显示隐蔽的小脓肿,有利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青少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图像与X线平片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X线平片、MSCT后处理图像,将3D CT、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与X线平片进行等级比较。MSCT重建图像能发现新病变、进一步证实X线平片上的模糊病变、没有新的发现分别为A、B、C级。其中20例怀疑合并神经系统异常行脊髓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 A级 25例(227处),B级5例(29处),C级7例(35处)。畸形位于颈椎、胸椎、腰椎、颈胸椎、胸腰椎、腰骶椎段,分别为2、12、8、4、7、2例,颈、胸、腰段均有病变2例。X线检出64处,MSCT检出291处,X线所见病变均可在MSCT图像上显示。同组患者行脊髓MRI检查20例,其中脊髓栓系、脊髓纵裂、脊髓空洞、Chiari-Ι畸形、脊膜膨出分别为5、5、3、1、2例,脊髓无明显异常4例。结论: 3D CT、MPR、CPR图像相结合可清晰显示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整体和细微结构,发现X线平片上不能显示的病变。CPR图像可使侧凸的脊柱整体显示在冠状和矢状位,有利于对复杂脊柱畸形的整体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在X线平片、CT、MRI中的表现特点.结果 X线平片表现: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变形,脊柱局部后突畸形;椎旁偶可见寒性脓肿.CT表现:能更清楚的显示椎体破坏、钙化、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显示冷脓肿;显示椎管及脊髓有无受压情况;MRI表现:显示炎性水肿及病灶周围炎性反应的范围;破坏的椎间盘及椎体信号明显异常;强化后清晰显示冷脓肿的界限及壁的情况;可清晰显示椎管、硬膜下腔及脊髓的情况.结论 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X线平片、CT、MRI中显示各有特点,以MRI最为敏感,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早起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50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X线、MRI、CT、PPD试验、血沉、胸部CT等检查。在确诊后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结果:脊柱结核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其中4例患者曾被误诊。CT检查显示50例患者椎体内有一些比较小的溶骨性、虫蚀状改变等骨质破坏以及死骨,其中20例患者伴有椎前软组织肿胀。MRI检查发现30例患者椎体骨炎及终板破坏。脊柱结核患者早期椎间盘信号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CT能够显示骨质破坏、死骨等脊柱结核病变。MRI能显示锥体骨炎、终板破坏等现象。把CT和MRI手段结合起来,能够较早地诊断出脊柱结核,从而及时接受抗结核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俊 《中外健康文摘》2008,5(4):528-529
目的 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在X线平片与CT扫描中各自的优劣、限度及其价值.方法 通过X线平片和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3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对照和总结.结果 3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中,颈椎受累5个椎体,胸椎受累15个椎体,腰椎受累23个椎体;三柱损伤24例,二柱损伤9例;椎管狭窄0度6例,Ⅰ度14例,Ⅱ度15例.结论 X线平片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在于反映骨折类型,脊柱屈曲等骨性改变;CT扫描的优势是显示骨折线的走向、范围、椎管狭窄程度并推测神经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