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比较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总数测试片(RAC)法与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国标方法(GB 4789.2-2010)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分别用两种方法对129份熟肉样品和166份人工污染熟肉样品进行菌落总数项目检测,并对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测试片法与国标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对数值差值绝对值(|dlog|)汇总分析。结果第一部分:两种方法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t=1.5704、P=0.1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897、0.964;|dlog|≤0.500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7.7%、100.0%。第二部分:两种方法检测295份样品,t=1.1336,P=0.2586;相关系数R2=0.992;|dlog|≤0.500的结果百分率为99.0%。结论在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时,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总数测试片法与国标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比较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总数测试片(RAC)法与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国标方法(GB 4789.2?2010)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分别用两种方法对129份熟肉样品和166份人工污染熟肉样品进行菌落总数项目的检测,并对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测试片法与国标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对数值差值绝对值(|dlog|)汇总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两种方法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t=1.5704、P=0.1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897、0.964;|dlog|≤0.500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7.7%、100.0%。第二部分:两种方法检测295份样品,t=1.1336,P=0.2586;相关系数R2=0.992;|dlog|≤0.500的结果百分率为99.0%。结论 在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时,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总数测试片法与国标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长木蜂属于野生蜂类,后代的生存和繁衍完全依靠雌蜂所提供的蜂粮,蜂粮保鲜时间的长短对蜂群的繁衍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改良"LB"培养基、MRS(4.5)、MRS(6.5)培养基分别对芍药的手采花粉、长木蜂蜂花粉和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菌落计数、分析和分离鉴定。酿制初期的蜂粮样品在营养琼脂培养基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随酿制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7d、8d蜂粮样品在改良"LB"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10d之后的蜂粮样品在MRS(6.5)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数占优势;分离的68株菌株,其中细菌43株,酵母17株,放线菌8株。从蜂粮中分离的酵母菌和放线菌菌株均来自长木蜂雌蜂的体表。分离的68株菌株中有12株有较强抑菌活性,尤其是放线菌NF-34菌株对真菌和细菌均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短期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微生物学基础数据。了解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分别采集六个不同放牧强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分析短时期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菌群数量分布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均表现为放牧区高于对照区;在土壤表层(0 1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略降的趋势,且放牧区均高于对照区,与土壤表层比较,在较深层(10 cm 20 cm),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下降幅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为0 10 cm>10 cm 20 c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密切相关,过氧化氢酶、转化酶与细菌、放线菌极显著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碳显著相关(P<0.05);蛋白酶与真菌及微生物量碳、氮极显著相关(P<0.01),与细菌显著相关(P<0.05)。【结论】适度放牧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一,而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磷酸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黔中高原型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优势树种—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 Huang)、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 Franch.)、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 H. Lév.)、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 Burkill)—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在测试的212个土壤样品 中共检测出132种PLFA,每个样品土壤微生物平均PLFA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5.97和11.22 µg g–1。土壤表层(0–10 cm)的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与下层(10–20 cm)土壤接近,但前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后者(P < 0.05)。树种影响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没有影响。云贵鹅耳枥附近的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 0.05),而其他树种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接近。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与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但与下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总之,黔中高原型喀斯特森林真菌/细菌生物量比率低,微生物总生物量低,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正确区分微生物肥料产品中的大肠菌群,对近期检测的样品在伊红美兰(EMB)平板上得到的52株细菌进行了验证,并根据菌落的颜色和形态挑选出18个菌株,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鉴定,以大肠杆菌科的4属7株标准菌株进行对照,鉴定结果和标准菌株一致。同时对微生物肥料中常用的13株革兰氏阳性(或可变)菌株和8株革兰氏阴性菌株也作了大肠菌群检测试验。其中,革兰氏阳性(或可变)菌株在乳糖胆盐发酵管和EMB平板上结果均为阴性,革兰氏阴性菌8株中有3株能利用乳糖,但都不产气,可以通过验证试验加以区分。明确了微生物肥料产品中常用菌种利用乳糖的情况以及在EMB平板上经常出现的不同菌落的分类地位,对大肠菌群的判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区煤矸山复垦多年的林地和草地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研究2种复垦样地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状况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地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Shannon指数(H)均大于林地(P0.05),但2种样地Pielou均匀度指数(E)无显著差异。(2)林地在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真菌PLFAs含量、放线菌PLFAs含量、革兰氏阳性菌PLFAs含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细菌均高于草地(P0.05);但细菌PLFAs含量和革兰氏阴性菌PLFAs含量在2土层中表现不同,林地0~10 cm土层高于草地(P0.05),10~20 cm土层则低于草地。(3)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受复垦类型的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PLFAs含量产生影响,其中土壤有效磷(AP)、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并且AP和CEC与土壤微生物PLFAs含量呈正相关,pH值与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碳代谢过程的影响,利用梯度稀释法(处理D1、D3和D5分别为稀释10-1、10-3和10-5倍)改变土壤样品中原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减少对土壤碳代谢的影响。进行为期6周的预培养实验,以消除梯度稀释法对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并通过Q-PCR和高通量测序测定预培养结束后3种土壤样品中细菌丰度及其基因多样性指数(ACE、Chao1、Shannon),以验证预培养实验结果。后加入等量葡萄糖(0.5g/100g干土)继续培养,并于培养期间测定3种处理土壤的碳矿化速率,进行biolog ECO板实验,分析计算各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McIntosh指数(U))及碳源代谢强度。结果表明:(1)3种处理土壤样品碳矿化速率及累积碳矿化量大小排序为:D1> D3> D5,且D1与D3、D5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5)。(2)D1处理下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McIntosh指数(U))均显著高于D3、D5处理(P<0.05)。(3)对31种碳源吸光度做主成分分析(PCA)分析,发现3种稀释处理下土壤样品的碳源利用模式存在差异,且D1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功能大于D3、D5处理。因此,该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降低土壤的碳矿化速率及其碳源代谢强度,对土壤碳代谢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玉秀  蒙小俊  柴团耀 《微生物学报》2013,53(10):1117-1124
摘要:【目的】酚类物质的去除是焦化废水处理的关键问题,目的是从焦化废水中分离高效的苯酚降解细菌。【方法】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筛选纯化降解苯酚细菌,菌株鉴定采用菌落形态和16S rRNA 序列分析方法,并研究其苯酚降解特性和在焦化废水中的除酚作用。【结果】菌落形态和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分离的P1菌株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细菌;其耐酚浓度高达1400 mg/L,苯酚降解的最适条件为32℃-42℃、pH 7.0和0-4%盐;苯酚降解动力学曲线符合Haldane动力学模型,qmax=0.517/h,Ks=77.487 mg/L,Ki=709.965 mg/L;不同重金属对红球菌P1菌株的苯酚降解抑制作用不同,Zn2+、Mn2+和低浓度的Pb2+对菌株降酚没有影响,Cu2+、Ni2+、Cd2+均抑制菌株对酚的降解;红球菌P1菌株2d内可完全降解1/3焦化原水中的279.9 mg/L酚类物质。【结论】P1菌株是1株高效的苯酚降解菌,具有生物处理焦化废水酚类物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16-524
为了了解蚜虫蜜露中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水平及其季节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与16S rRNA基因序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柏大蚜Cinara tujafilina (del Guercio)不同季节蜜露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蜜露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变化动态与蜜露采集季节密切相关:总体上看,2011年夏秋两季蜜露中细菌数量产生较大的波动,在7月达到最大值,多样性指数为7月> 10月> 8月> 9月;2012年春季蜜露中细菌数量波动较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6月最低,但多样性指数为6月> 5月> 4月。(2)从所有7个月的的蜜露样品中共分离到25个属的细菌,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和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细菌在不同月份的蜜露样品中都表现出明显的菌落数量优势。就季节分布而言,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细菌在蜜露样品中最常出现,其次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所有分离到的菌株中,712%的菌株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其他274%和233%的菌株分别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仅有1个菌株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本研究发现柏大蚜蜜露中存在丰富的细菌种类,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蚜虫蜜露中微生物的组成,探讨相关细菌在植物-蚜虫-天敌之间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