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是指因暴露于某一种或某一类药物而发生与此类药物相关的肝细胞损害.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仅次于药物性皮肤损害和药物热.其可能是药物的直接作用,亦可能是药物代谢产物的间接作用.随着各种新药的生产、非处方用药的增多、临床医师用药不慎以及必须性用药,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屡有所见.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陈成伟 《肝脏》2001,6(1):49-50
近年 ,随着对细胞色素P45 0药物代谢酶的认识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水平有很大提高。通常 ,5 0 %以上药物性肝病在用药 1~ 4周内发病 ,因此推测药物性肝损害多为迟发性过敏反应所致 ,需有一定达致敏状态的时间。用药 2~ 3个月发病者则多与代谢酶系的遗传因子相关 ,为中毒性肝损害。作为初发症状可有发热和黄疸 (约 5 0 % ) ,出疹或伴瘙痒 (约 2 0 % ) ,外周血象嗜酸性细胞增多 (>6 % ,约占 35 % ) ,白细胞总数增加 (约2 1% ) ,但近年不乏有白细胞减少者。药物诱导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率可达 5 0 %以上 ,但该试验假阴性颇多 ,操作技巧、药…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缪晓辉 《肝脏》2001,6(1):41-41
药物性肝脏损害有两种情况 ,即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其中可预测性的药物性肝损害主要是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致。近年来 ,由于对新药的筛选越来越严格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更加严密 ,临床上直接肝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肝病比例下降 ,大多数药物性肝病系不可预测性的。不可预测的药物性肝损害在发生机制上又可以分为两类 :代谢异常和过敏反应。与药物的直接肝毒性损害相比 ,过敏反应 ,即免疫机制介导的肝损害有以下特点 :①不可预测性 ;②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 ) ,或有家族集聚现象 ;③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④在实验动物模型上…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   总被引:110,自引:0,他引:110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在美国,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几乎是所有药物代谢降解的主要器官,因此,差不多每一药物都有引起肝损害的潜在可能性.虽然药物代谢通常并不引起肝脏损害,但是每年仍有不少严重药物反应病例的报道.药物性肝损害可由过量所致,也可因与剂量无关的特异体质所引起.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反应包括直接毒性反应、特异质反应、毒性加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性肝炎、淤胆反应、肉芽肿反应、药物性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样反应、微小囊状脂变、肝纤维化、静脉阻塞性病变、局部缺血损伤等.  相似文献   

6.
肝是在药物代谢上起有中心作用的脏器,是药物由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以最高浓度积聚的部位。药物在此进行聚合、氧化、还原、羟化以及脱甲基化等等一系列的代谢过程,而使其在全身诸个脏器得以发挥效应。从而可以想象。肝脏乃是最为容易遭受药物影响的脏器,也可认定其为实际上最为频发药物性损害的器官。现将主要引致肝损害的药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两种国际诊断标准对230例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的两种国际诊断标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总结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药物的种类。用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标准与Mafia评分标准,对23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重新诊断,比较这两种诊断方法的差异。结果230例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用药物依次为:中药类、抗生素、解热镇痛类、抗结核药、心血管类、保健药、精神类药、皮肤病类、降糖药等。230例患者以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进行诊断,有149例(64.8%)为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不能确定的有71例(30.9%),非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10例(4.3%);以Maria评分标准进行诊断,确定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无一例患者,可能性大的有55例(23.9%),不能确定、仅仅为可能的126例(54.8%),可能性小的有33例(14.3%),可除外药物性肝损害的有16例(7.0%)。结论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评价标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比Maria评分标准高,但还需进行改进修正。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佳玉  江南 《传染病信息》2001,14(3):141-142
本文对我院1992年~2000年4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101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46例,女性55例,年龄1~85岁,平均41.74岁。其中60岁以上19人,20岁以下2人。1.2 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服药史;②服药后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③具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细胞增多等;④除外病毒性或其它致肝损害的疾病;⑤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或好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FibroScan对于慢性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经肝脏穿刺病理诊断的慢性DILI患者49例,进行FibroScan检测得到肝脏硬度测量(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值.以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以评价FibroScan对慢性DILI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LSM值与肝脏病理分期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607,P<0.001.FibroScan诊断慢性DILI肝纤维化≥S2期、≥S3期、S4期的AUROC分别为0.878、0.944、0.993.结论 FibroScan对诊断慢性DILI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三种药物性肝损害常见的诊断标准的差异性和准确性,以验证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以“药物性肝损害”为第一诊断的119例患者按国际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析总结其致病药物种类,并运用ICM标准(RUCAM/CIOMS/Danan)、Maria标准、我国常用标准等诊断评分系统对其进行重新诊断,以比较不同诊断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119例患者中肝细胞型共71例,占59.7%,胆汁淤积型28例,占23.5%,混合型20例,占16.8%.致病药物种类依次为:中药、抗结核类药物、抗生素、降脂类药物、保健品、解热镇痛类药、降压药、免疫抑制剂、他巴唑、肿瘤化疗类药物、降糖药物、胃药、藏药.在119例患者中,ICM标准的五项量化评分等级中,非常可能、很可能及可能三个评分等级累计共有115例(95.8%).我国常用标准中,有77例(64.7%)被纳入考虑范围.而Maria标准的五项评分等级中,无一例患者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性大及有可能的两个评分等级累计仅14例(11.8%).结论 ICM标准对于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符合率最高;我国常用标准对于亚洲人群诊断符合率尚可,应用简便,可操作性强;Maria标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28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和ALP)、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288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234例,占81.25%;胆汁淤积型27例,占9.38%;混合型27例,占9.38%。RUCAM评分≥3分的患者246例,占85.42%。实验室检查表明:ALT>400U/L的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P<0.05),GGT>320U/L和ALP>150U/L的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288例中血清自身抗体阳性60例,占20.8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39例(13.54%)有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趋势;36例(12.50%)为慢性肝炎病理改变,胆汁淤积型患者发生率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结论 RUCAM评分与病理学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DILI的重要参考。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有更明显的慢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害(附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佳玉  江南 《肝脏》2001,6(4):276-277
近年来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概率也相应增加 ,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与以前相比 ,也有了改变。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且常常被基础疾病所掩盖 ,极易误诊。本文对我院 1992年~ 2 0 0 1年 4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 10 1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 46例 ,女性 5 5例 ,年龄 1~ 85岁 ,平均 42岁。其中 6 0岁以上 19人 ,2 0岁以下 2人。二、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服药史 ;( 2 )服药后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 3)具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和嗜酸细胞增多等 ;…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会引起急性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常用且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已经超过1000种,已经成为当今一项重点关注的世界医疗安全问题.本文对DILI发病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改善DILI的预防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尧  李继强 《肝脏》2001,6(1):42-42
药物性肝损害的组织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但能排除其他病因则可提示药源性 ,并可判断损害程度。根据应用药物种类、剂量、持续时间、和活检的时间关系以及各个体反应性不同 ,组织学表现类型和程度上可有很大差异 ,常以某一种组织学类型为突出表现。一、肝炎急性肝炎 :病变较轻的见散在嗜酸小体、点状坏死和轻度炎症细胞浸润。较重病变类似病毒性肝炎 ,两者常难鉴别 ,但如门脉区有较多嗜酸性细胞浸润或肉芽肿 ,胆管损害而缺乏炎症表现时要疑及药物引起的可能。特别是小叶内肝细胞坏死显著而门脉区缺乏炎症时药物损害可能性很大。重度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药物性肝病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有相应增加趋势,其临床和病理变化多端,临床易漏诊或误诊。据最近美国医学会统计,药物引起的肝病或肝损伤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中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中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引人注目。根据国内的资料,中草药引起的肝病须我院药物性肝病中占有不小比例;国外中药安全性探讨中,中药性肝损害是涉及内容。故应重视中药性肝病或肝损害的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5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58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以指导今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方法采用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005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58例患者的用药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及出现异常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9类,以抗生素类(27.6%)、皮肤科用药(20.7%)、中草药(12.1%)、抗结核药(8.6%)为主;临床上以肝细胞坏死型为主,表现以纳差、恶心、乏力多见,实验室检查以ALT、GGT升高多见,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应用评分表法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84例DILI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及中青年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中青年DILI患者占同期老年人、中青年肝病患者比例分别为4.77%、2.27%,二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临床分型亦有差异。老年组黄疸和皮肤瘙痒发生率较高,与中青年组差异显著(P<0.05)。老年组引起DILI的前5类药物为:中药(34.6%)、联合用药(15.4%)、抗微生物药(11.5%)、抗结核病药(11.5%)、激素类药(7.6%);中青年组依次为:中药(41.4%)、抗肿瘤药(12.1%)、抗微生物药(6.9%)、联合用药(6.9%)、抗甲状腺药(6.9%)。两组初始用药至发病的时间、住院天数、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值、临床转归及预后均无差异(P>0.05)。结论 DILI在老年肝病患者中的占比高于中青年肝病患者。引起老年人肝损害的药物以中药、联合用药、抗微生物药、抗结核病药多见,临床表现以黄疸和皮肤瘙痒多见,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为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及早认识及预防,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