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偶联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双水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s,l2—3—l2,2Br)和传统表面活性剂(SDS)混合体系双水相的性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很低的总浓度下(0.03mol/L)能够形成双水相。双水相约区域非常狭窄,且分相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值随着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而线性改变。双水相的表观现象也因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不同而异。采用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结果表明,双水相中两相的微观结构明显不同,胶团和囊泡可以共存。偏光显微照片显示该系统有独特的液晶结构。  相似文献   

2.
利用Langmuir槽法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扩张流变性质.实验发现: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扩张模量均随频率增大而升高,相角则随频率增大而降低,扩散交换过程起决定作用.结构不匹配的阴离子-非离子复配体系不存在协同效应,表面膜的强度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模量介于两种纯组分之间.  相似文献   

3.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电导法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在40℃、50℃和60℃时的临界胶束浓度,根据“相分离模型”计算了40℃时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的胶束形成标准焓变(△H_m~θ),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_m~θ)和标准熵变(△S_m~θ)。  相似文献   

4.
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可由长链烷基季胺盐和长链烷基氯化吡啶与水杨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某些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或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一定比例组成。其溶液具有高粘度、显著粘弹性及剪切稀释性等流变特性。这种新型流变控制剂在钻井、提高采收率以及流体输送减阻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交联聚合物微球水溶液的流变性能与微球微观形态之间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浓度交联聚合物微球溶液的流变性能,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浓度交联聚合物水溶液中微球的微观结构形态,系统研究了微球溶液的流变性与聚合物微球浓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微球溶液流变性随浓度和剪切速率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微球浓度的增加,溶液的胀流性逐渐减弱,假塑性逐渐增强,时间效应也相应地增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低浓度的微球溶液与高浓度的微球溶液呈现出不同的流变特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得到的水中微球的微观结构形态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深部液流改向和调剖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环糊精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5℃时环糊精作为添加物对3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相应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随环糊精浓度变化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关系的新经验公式,借助于计算机可方便、快速、准确地求解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过剩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横截面积.  相似文献   

8.
表面活性剂对甲烷水合物储气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高压水合物形成实验装置测量了表面活性剂对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水合物在静止的系统中快速形成,提高了气体水合物的储气能力,并改变了水合物的形成机理。根据活性剂含量与水合物储气量的关系,确认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烷基多糖苷(APG)在水合物形成体系中的临界胶束质量分数分别为0.03%和0.0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水合物储气的促进作用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强。  相似文献   

9.
偶联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荆复配体系相似,在一定的混合比范围内出现了液晶区和双水相区。偶联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荆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此体系中液晶相、双水相的独特性质。此外,溶液混合比的变化对溶液的流变性及导电能力的影响很大。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溶液内部胶束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溶液的混合比影响着胶束的形态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10.
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粘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3.2±0.1K。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以下简称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下简称SDBS)混合溶液对水的相对粘度以及无机盐Na2SO4对其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的粘度与单组分溶液的粘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加和,这暗示复配溶液可能形成混合胶团。当用无机盐增粘时,溶液粘度显著增加,但其粘度增加有一定的限度,这些现象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差别对所形成的胶团结构的影响,盐离子与表面活性剂胶团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活)度积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在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聚乙烯醇(PV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合体系,探讨了添加SDS后PVA溶液粘度行为的变化。(1)加入SDS使PVA溶液粘度增大,最初SDS浓度较小时粘度增幅较小,接着粘度增幅变大,最后粘度增幅变小至粘度基本不变。(2)PVA/SDS溶液的ηsp/C-C基本呈线性关系,但在低浓度区却偏离线性,而且PVA/SDS溶液比PVA溶液线性偏离程度更大些。(3)加入SDS使PVA溶液特性粘数增大,PVA分子尺寸增大,均方末端距最多约大1.50倍。  相似文献   

12.
温度与表面活性剂都是影响稠油油水固流变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稠油的流动性改善研究一直停留在以采收率增加量衡量流变效果的层面,忽略了从界面行为变化的角度上分析增强流动性的机理。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测量不同因素对流变性、界面张力及接触角的影响试验,探究了温度与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下是否会对改质降黏过程产生增效影响。结果表明稠油对温度敏感性较高,且升高温度与加入表面活性剂都可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提高流动性。研究还发现,当二者协同作用时会比单一因素影响获得更好的降黏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纳米颗粒/矿物冷冻油的流变特性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颗粒浓度、颗粒种类和温度对冷冻油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纳米颗粒TiO2/矿物冷冻油,当w(TiO2)≤0.2%时,为牛顿流体,当w(TiO2)0.2%时,表现为剪切变稀特性.纳米颗粒TiO2/矿物冷冻油的黏度大于纯质冷冻油,且随着颗粒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增大,当w(TiO2)=0.4%时,黏度可提高11.2%,拟合得到的混合物黏度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纳米颗粒种类对混合物的流变特性有一定的影响,这与颗粒的形状有关.纳米颗粒/矿物冷冻油的黏温曲线趋势与纯油相似.  相似文献   

14.
黄原胶流变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黄原胶水溶液的流变学特性,回归了稠度系数K和流变参数n与黄原胶浓度Cp的关系,结果表明:溶液浓度较低时,黄原胶水溶液为牛顿性流体;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可以分别描述为黄原胶浓度Cp的函数:当0〈Cp≤30g/L时,K=1.128Cp^1.572.当0〈Cp≤8g/L时,n=0.485-0.16lnCp;当8g/L〈Cp≤30g/L时,n=0.075+0.041lnCp.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环氧氯丙烷、磷酸二氢钠和十二叔胺为原料合成磷酸酯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探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并研究了产品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柬浓度、泡沫稳定性等表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表面张力为27.3mN·m^-1,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3×10^-4mol·L^-1,泡沫高度及泡沫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性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分子结构,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聚合物分子、高价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与钙离子结合能力排序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从而导致聚–表二元复配体系黏度的差异。同时,驱油体系驱油实验的结果表明,驱油效率主要受到体系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但驱油体系性能相近的情况下,具有更大分子截面积的表面活性剂,在驱替过程中,会表现出较好的界面张力保持能力,得到相对较高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7.
报导了用HAAKE流变仪对芳香纤维皮层和芯层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皮芯层材料熔体均呈现切力变稀特性,而芯层非牛顿指数n值较小且随香料含量增加其粘度下降明显.研究结果为确定合理的芯层组成比和纺丝加工工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温度、含水率对惠州油田原油表观黏度的影响,利用MCR302型高温高压流变仪对含水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当含水率一定时,表观黏度与温度成指数规律分布;温度一定时原油的表观黏度与含水率成三次多项式分布。结合量纲分析,给出了表观黏度与温度、含水率的综合关系式。拟合了综合关系式中的系数,绘制了表观黏度与温度、含水率的三维曲面图,并分析了数据拟合的精度。研究认为,该综合关系式从本质上反映了温度、含水率对表观黏度的影响,对高含水原油在集输过程中压降的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