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临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广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4例,其中行常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对照组),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高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造瘘成功率、术后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成熟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高位组一次性造瘘成功率、内瘘血流量、kt/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血液透析中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较常规动静脉造瘘具有更高的造瘘成功率、尿素清除效果及内瘘血流量,并且造瘘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前臂常规内瘘不良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优点。方法对40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手术一次性成功,1例因静脉条件太差未获成功,予长期深静脉置管,内瘘在术后4~8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30~300ml/min。并发症: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5例出现内瘘侧远端肢体肿胀,不影响患者身体功能和透析治疗。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管条件差的透析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还可以保护患者血管资源,为移植血管作准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前臂动脉造影检查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结果 37例患者中34例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治疗,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消失,术后透析血流量大于250ml/min,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91.9%,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3、6和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4.2%、88.5%和78.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作为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进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17-318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重复使用期内瘘的观察护理。结果62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59例手术成功且内瘘使用良好。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精心的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阶段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干预组实施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内瘘成熟率及时间、自护行为能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内瘘成熟率及自护行为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护理干预可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自护行为能力和内瘘成熟率,并有效减少内瘘成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介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部位、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方法,提出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阶段式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血透患者43例设为研究组,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血透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阶段式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内瘘成熟时间、内瘘通畅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各项评分、术后6个月及1年内瘘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式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改善其内瘘成熟与通畅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非常规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 顾性分析60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非常规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特点和具体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60例建立非常规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100%,40例术后3月启用,11例术后5月启用,9例术后6~8月启用,使用时间2~3年以上,均未发生感染和阻塞.结论 非常规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另一补充方式,精心的护理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肘下高位动脉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行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术的治疗效果,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行近端桡动脉或尺动脉-肘正中静脉或交通支静脉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病例共计62例,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06±17.83)岁,全部病例手术成功,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2月开始穿刺行血液透析.术后1年、2年通畅率分别为98.1%及96.3%.无明显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发生.结论 肘下高位动静脉瘘具有手术创伤小,血液透析径路长,手术成功率、通畅率高,术后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以及肢体肿胀发生率低的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可代替肘上高位作为血管通路手术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HD)通路的时机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尿毒症患者(321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情况.[结果]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一期成功率96.51%,而肘部、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术为100%.人工血管AVF较自体AVF成熟时间短(P〈0.05).鼻烟窝及人工血管内瘘较易发生血栓形成(P〈0.05);而端-侧吻合较少(P〈0.05);肘窝、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内瘘易成熟(P〈0.05).[结论]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标准内瘘)是首选;改良侧-侧吻合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亦有较高成功率;人工血管内瘘为自体内瘘失败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以危险因素为导向,总结其发生原因,从根本上加以防护。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动静脉内瘘是否失功分为通畅组67例和失功组1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流量、原发病、压迫时间、低血压、感染、甘油三酯、血磷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流量<200 ml/min、糖尿病肾病、压迫时间≥30 min、低血压、感染、甘油三酯>1.71 mmol/L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避免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人工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结果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41例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血液透析量达标;19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监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有效手段,如出现并发症,适当处理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定位对提高造瘘手术成功率的价值。方法纳入肾脏内科2012年1月-7月尿毒症终末期患者25例,均为多次造瘘失败或为临床建立动静脉造瘘较为困难的患者,术前超声行上肢动静脉及双侧大隐静脉评估,重点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大隐静脉,寻找肘部及上臂段有无合适搭桥的血管,测量其管径并体表定位。结果14例术前多次造瘘失败患者,9例行再造瘘+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2例行人工血管置人术,1例行左上肢人工血管取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2例放弃手术;11例术前未行动静脉造瘘的患者2例行人工血管置人术,6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1例因桡动脉管径较细行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高位瘘,2例放弃手术。21例手术患者术后生命指征平稳,瘘口搏动震颤良好。术后~2周内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所建通路通畅。结论尿毒症终末期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超声评估及定位对提高临床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洁波  王靖  陈蕾  张政  于青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10):542-544,559
目的 比较肘部内瘘与腕部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007年10月至2011年1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分为肘部内瘘组(14例);腕部内瘘组(32例).比较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房内径(LAD)、主动脉根部内径(AAo)、左心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20年7月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134例尿毒症患者,查阅病历资料,收集相关信息,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因素.结果 134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有114例内瘘成熟,20例内瘘未成熟,未成熟率为14....  相似文献   

17.
欧娅 《全科护理》2013,11(21):1996-1997
血液透析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病人的有效方法,而良好的血液通路是保证顺利血液透析的关键,动静脉内瘘也是血液透析的最佳选择。如何正确使用、维护内瘘血管是从事血液透析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动静脉内瘘护理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保护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提高透析病人生命质量,延长透析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肢静脉造影在评估拟行上肢动静脉内瘘患者静脉的价值. 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14年1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89例尿毒症患者中21例行上肢静脉造影,根据术前上肢静脉造影结果选择目标血管后,行动静内瘘成形术,术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所有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发现36条适合建立内瘘的静脉.4例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8例行肘窝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9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结论 上肢静脉造影在术前评估行动静内瘘成形术的静脉是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可发现临床上比较隐蔽的可适合的静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日常维护及如何避免和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总结58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过程。结果47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正常,而11例出现了内瘘闭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内瘘锻炼方法、穿刺方法、按压方法及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和严格无菌操作是保护动静脉内瘘,避免内瘘闭塞、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和选择。方法采用各种术式为32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术前根据血管条件进行术式选择,观察手术用时、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2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380例次。鼻烟窝内瘘39例次,通畅率92.3%;前臂标准内瘘280例次,通畅率92.9%;PTFE人造血管襻式和直形内瘘分别45和7例次,通畅率98.1%;4例患者最终无法建立内瘘。结论各种术式应用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选择手术方式。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可延长的血管通路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