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吸烟行为,并分析探讨影响其吸烟行为的认知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1~3月,在上海市19个区(县)各抽取初中、高中、职业学校一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约1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匿名自填).共发调查表9347份,有效调查表9239份(98.8%). [结果]尝试吸烟率为19.5%.其中,男生为28.2%.女生为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4.887,P<0.01);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学生吸烟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最高,其中男生尤为突出,达47.1%.所有吸烟学生中,认为应该戒烟的占45.7%;尝试过戒烟的占43.9%.影响吸烟行为认知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认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学生停止吸烟是教师责任",认为"吸烟与新生儿死亡没关系",赞同"父母吸烟"、"成年男性吸烟",不同意"公共场所禁烟"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法规,以及不知道或不了解<烟草控制框架公约>8项因素,均可使吸烟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增高(OR>1,P<0.05). [结论]上海市青少年吸烟状况比较严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控制吸烟行为的重点人群.在对烟草危害认知水平上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应为青少年戒烟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部分城区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江  李新建  彭宁宁 《中国校医》2005,19(2):111-1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情况,并探讨其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市内四个区11所学校的2204名12~21岁的在校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9.3%,其中男生27.8%,女生10.8%;平均开始吸烟年龄是12岁.吸烟学生中,认为应该戒烟的学生占68.5%;尝试过戒烟者占吸烟学生的4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朋友吸烟、经常上网、常去网吧、今后5年有吸烟打算、认为维持不吸烟对自己不重要、认为朋友对吸烟的态度对自己很重要和对吸烟行为的错误认知是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显著因子. 结论随着青少年成长意识的增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尝试吸烟成为烟民,我们应尽早开展预防未成年吸烟行为的教育,同时为青少年戒烟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少年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我国青少年被动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青少年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项目地区对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地区调查800人,收集青少年人群吸烟及被动吸烟情况、烟草危害知识知晓率等相关信息。结果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23.1%,吸烟率为6.3%,被动吸烟率为57.5%。不吸烟的青少年中,94.9%知道吸烟危害健康,88.8%了解被动吸烟有害,53.7%支持在公共场所禁烟。56.5%的青少年表示学校从来没有开展过讨论烟草和健康问题的活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12岁的青少年相对而言不容易被动吸烟,而父母及好朋友吸烟、看见过老师在学校吸烟、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吸烟以及学校没有组织过控烟主题活动的青少年更倾向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结论我国青少年被动吸烟形势严峻,青少年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翼城县青少年进行吸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3296名学生平均吸烟率为32.13%,其中男生为51.48%,女生为10.98%,明显高于国内报道有关同龄学生的吸烟率,非重点中学学生吸烟率高于重点中学(P<0.01)。吸烟率随年级增长而升高,男女生开始吸烟年龄高峰均在10-14岁,开始吸烟原因以好奇为主。影响因素以与青少年学生接触较密切的人中是否有吸烟行为最重要。在学生中开展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初中低年级是关键时期。创造良好的无烟环境,减少老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对于降低青少年吸烟率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居民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居民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有效的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4—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抽中的家庭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该市27718名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完成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5684份。居民吸烟率为22.7%,男性吸烟率为46.2%,女性吸烟率为2.0%;现在吸烟率为19.9%,男性现在吸烟率为40.5%,女性现在吸烟率为1.6%。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中位数为20岁,现在吸烟者日均吸烟中位数为14.3支。戒烟率为13.1%,复吸率为9.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022,95%CI:0.019~0.026)、文化程度(OR=0.697,95%CI:0.659~0.737)、家庭人均年收入(OR=0.975,95%CI:0.955~0.995)和饮酒(OR=2.687,95%CI:2.467~2.927)是吸烟的影响因素,在以在校学生或未婚状况为对照时,职业和婚姻状况亦是吸烟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居民吸烟率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吸烟主要在男性中流行,控烟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延庆县青少年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北京市延庆县随机抽取5所学校1466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报告尝试吸烟率为32.9%,现在吸烟率为12.3%,吸烟率为6.5%;吸烟率男生高于女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高于高中和初中学生;开始吸烟年龄<12岁者占50.1%,尝试吸第1支烟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好奇(274人,59.4%),中学生吸烟者最常与学校内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吸烟占62.1%;56.3%的学生报告学校周边可以买到烟,初中报告率最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高学生、男生、有同伴吸烟、想模仿影视剧中的吸烟形象、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学习成绩较差是中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吸烟态度的正确持有、家中有限制吸烟规定是中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北京市延庆县青少年吸烟行为不容乐观,应尽早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珠海市青少年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卫生部提供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中国问卷》,对珠海市25所中学初二至高一年级的学生248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尝试过吸烟(包括只吸1口)的学生占29.4%,其中男生为42.0%,女生为14.6%,差异有显著性;第一次吸烟时年龄小于12岁的学生占49.7%;吸烟的学生中62.9%的香烟来自于商店或烟摊,84.9%的学生能从商店或烟摊买到香烟;父母都吸烟或其中一人吸烟的高达65.5%,父母吸烟的子女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父母不吸烟的子女,差异有显著性(X^2=21.576,P〈0.01);44.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组织过控烟活动;96.2%的学生对吸烟有害健康有正确的认识,但呈现出知识、信念、行为的分离。结论 珠海市青少年尝试吸烟现象较为普遍,父母吸烟对子女吸烟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应在家庭、学校、社区形成良好的控烟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青少年烟草广告调查问卷对382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有性别(χ2=328.37,P<0.01)、年龄(χ2=97.07,P<0.01)、家人吸烟比例(χ2=6.93,P<0.01)、朋友吸烟比例(χ2=582.19,P<0.01)、父母态度(χ2=229.05,P<0.01)、朋友态度(χ2=378.35,P<0.01)、班级成绩(χ2=81.54,P<0.01)、烟草广告暴露(χ2=16.79,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直接作用的有吸烟态度(β=0.10,P<0.05)、烟草广告暴露(β=0.08,P<0.05)、健康知识(β=-0.07,P<0.05)、吸烟环境(β=0.65,P<0.05),烟草健康知识(β=-0.005,P<0.05)和吸烟环境(β=0.08,P<0.05)对吸烟行为还有间接作用。最终模型的拟合指数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较好,所有的路径系数、载荷系数及其他参数估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控制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扰措施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父母、同伴、大众传媒及香烟可及性等因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以及各种形式的干预措施的控烟效果,如:学校控烟项目、社区控烟项目和综合控烟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汕尾市城区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汕尾市城区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各1所,采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统一编制的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516名学生,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8.97%(136/1516),男女生吸烟率分别为17.06%(115/674)、2.47%(20/811),男生高于女生(/9〈0.01);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的现在吸烟率分别为5,24%(22/420)、8.41%(36/428)、11.04%(37/335)、12.31%(41/333),随着学习阶段的升高呈上升趋势(P〈0.01)。尝试吸烟率为26.4%。第1次吸烟的原因以好奇为主,占61.1%(185/303)。结论汕尾市城区青少年吸烟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携手营造良好的无烟害氛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通高校男性国防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兰州某校360名男性国防生的吸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获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回收率为91.2%。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国防生平均年龄(21.13±1.26)岁,尝试吸烟率为78.66%,现吸烟率33.76%;吸烟成瘾率10.19%,吸烟量以每天2~4支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学朋友吸烟(OR=3.642)、聚会(OR=2.558)、月生活费用(OR=3.071)等为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学阶段是学生吸烟成瘾的主要时期,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应酬和情绪低落,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控制国防生吸烟要从周围人群、个人态度和生活费用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5城乡居民吸烟行为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研究对象吸烟行为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在2007年城市农村流行病学前瞻型研究(PURE)调查基础上,自江西、陕西、山西、江苏、青海5省中方便抽取3 379位研究对象于2016年进行再调查,调查吸烟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既往文献与PURE研究已调查变量选择合适的混杂因素纳入模型,同时确定目标人群的纳入排出标准。 结果 2007年吸烟率为20.2 %,2016年吸烟率为15.7 %,现在平均每日吸烟量为16支,同时有12.44 %的研究对象吸烟行为发生变化。其中,有231位选择戒烟,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戒烟的原因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引发戒烟行为(OR = 1.10 95 % CI = 1.01~1.20)。对男性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引发戒烟行为(OR = 1.27 95 % CI = 1.06~1.53)。 结论 在倡导禁烟运动时,应多关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而同时具有饮酒行为的研究对象潜意识里更愿意选择戒烟来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吸烟状况、戒烟想法及戒烟方法的应用,为有针对性地在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同时为制定相关控烟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使用 PPS 法(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在每个区抽取3个街道,共计16个区。使用 PPS 在每个街道抽取2个居委会抽样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居委会抽取70个家庭户,每个家庭户采用 KISH 表抽取1名调查对象,每个居委会完成50份调查问卷。结果男性现在吸烟率为42.35%,女性现在吸烟率为10.32%,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χ2=760.956,P <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05,P <0.05)。男性与女性现在吸烟者戒烟意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9,P >0.05),不同吸烟量的现在吸烟者戒烟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34,P <0.05),随着吸烟者吸烟量的增大,想戒烟的比例也在逐渐降低。89.18%现在吸烟者选择靠自己毅力戒烟,7.06%选择拨打戒烟热线。在过去12个月,有42.25%医护人员建议吸烟者戒烟。非吸烟者对主动吸烟及吸入二手烟的危害知晓率高于吸烟者,有戒烟想法的人主动吸烟及吸入二手烟的危害知晓率高于吸烟者。结论应积极开展控烟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男性、女性吸烟者开展控烟干预工作,加大戒烟门诊、戒烟热线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广泛宣传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控烟法律执行力度,保证人民群众不受二手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心理社会因素与青春期女生痛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青春期女生病经的关系,作者动用文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EC)、症状自评量表(SCL-L)和生活事件调查表评定了609名中专女生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紧张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轻度痛经发生率为243%,重度痛经为9.9%;重度病经女生的EPQ-E量表分显著高于轻度痛经和正常女生;N量表分随痛经程度加重而升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痛经者紧张性生活事件及消极的社会经历多,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低于无痛经的女生。提示,减少紧张性生活事件刺激,增加积极的社会支持,锻炼健康的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综合防治少女痛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丽水市中学生吸烟行为和尝试吸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学校控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问卷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36名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丽水市中学生吸烟率为6.83%,尝试吸烟率为10.56%。通过吸第一支烟而逐渐成为吸烟者占尝试吸烟人数的64.71%。好奇,想试试占尝试吸烟动机的50.00%;教师、朋友等吸烟行为是尝试吸烟相关影响因素。结论中学生吸烟率较低,但尝试吸烟率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城区6所初中共1209名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骑车违规行为(43.3%)。多种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学校、家中、交通场所是最容易发生严重伤害的地点。结论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校、家庭、社会应引起充分重视,共同预防、控制和减少非故意伤害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城区初中生故意伤害相关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初中生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城区6所初中共1209名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61.3%的学生曾经受过欺侮,男生高于女生(P〈0.01)。25.2%学生经常因学习或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13.7%的学生有过自杀意念,39.4%的学生有过离家出走意念。女生自杀意念率和离家出走意念率高于男生(P〈0.01)。结论学校、家庭、社会应引起充分重视,共同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控制和减少故意伤害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医科大学生吸烟心理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医科大学生吸烟情况及心理、行为状态,笔者于1993年5~11月对本校13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了吸烟现况调查。其吸烟率为14.58%(男生为29.34%,女生为1.31%);男生吸烟率有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吸第一支烟的年龄多数在14~19岁之间;影响学生的吸烟的主要因素有生源、心理和行为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生戒烟服务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医生戒烟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4—8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项目地区96个项目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医院门诊和病房的一线医生进行调查,收集我国医生戒烟服务能力的相关情况。结果 45.2%的医生表示在接诊病人时经常或总是询问病人的吸烟情况,94.8%在知道病人吸烟时会建议病人戒烟,给病人使用过戒烟药物的医生仅有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所在城市、工作医院级别、所在科室、性别、学历、吸烟状况以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其是否主动提供戒烟建议有关(P0.05)。结论我国医生对烟草危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控烟意识不强,戒烟服务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20.
Distinctions in illness behavior for women, such as use of health services, may result from gender-specific biological risks for disease but could also be explained b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fac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illness behavior in women might be related to associations among social support satisfaction,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coping skills, and perceived stress. Data were collected November–December 2005 from 205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elf-report using questionnai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test relationships among psychosocial factors. The final model reveal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illness behavior for women along two paths. First, high perceived stress and poor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associated with more reported illness behavior. Second, greater use of total coping skills, greater social support satisfaction, and goo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associated with less reported illness behavior.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health-related factors may provide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how psychosocial factors are related to illness behavior for women. Specifically, interactions among stress, coping,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may be important to women’s health.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ventions should focus on skill-building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self-perception of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